核心提示
|喝下一口红薯汤,83岁的瑞典老人裴如意陶醉地抿嘴微笑,眼角却淌出泪水。这是一种童年的美食,是久违的家乡味道。10月11日,在三门峡市渑池县陈村乡村民艾爱玲的家中,吃着农家煎饼、红薯汤和面条,茹如意高兴地用中文告诉《大河报》记者:“就是这个家的味道!”
故地重游|终于吃到了家乡的煎饼、红薯汤和汤面
10月11日上午,渑池县陈村乡宋村,一缕阳光照在人们的脸上。满头白发却朝气蓬勃的裴如意下了车,93岁的老人边爱玲紧紧握住她的手。卞爱玲说,当年她和裴如意的母亲是好朋友,依稀记得裴如意的兄弟姐妹年轻时的样子。“我没想到她会回来看我。”老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为了让裴如意想起童年的回忆,边爱玲特意请女儿做了馒头、红薯玉米汤、汤面等农家饭。
裴如意右手拿起筷子,左手拿起一块馒头。他还时不时用筷子夹起咸菜和韭菜吃。喝红薯玉米汤的时候,神智不清的闭了很久眼睛,眼泪都流出来了。她兴奋地说:“味道还是一样。在瑞典,我总是怀念家乡的这些美味佳肴,现在终于吃到了。”
裴如意的女儿丽莎也在一旁,对这样的美食赞不绝口。
裴如意说,虽然离开中国几十年了,但她经常在瑞典煮面。她不仅自己用筷子,平时还教孩子用筷子,所以她和丽莎用筷子都很熟练。
当年,在来渑池之前,裴如意和父母曾在三门峡市山州区菜园乡待过几年。
10月13日,裴如意刚来到菜园乡南湾村,马上就去了他住的山洞。在一个房间里,裴如一看到一个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40厘米的大木箱,比现在的大拉杆箱还厚。
她马上回忆说,这是我父亲用过的盒子,每次出门都要带着。这个盒子很大。她小时候经常靠着它玩,有时候还会进去。“我想知道他是怎么拿走这么大一个箱子的?”
言语让周围的人发笑。
文化交流|捐赠过往信件、老照片等。去博物馆
渑池与瑞典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上世纪初,包括裴如意父亲在内的许多瑞典朋友,都在渑池从事文化交流和慈善工作。他们帮助了受害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10月11日下午,裴如意来到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将父亲在三门峡期间拍摄的信件和照片捐赠给博物馆。这封信记录了日本侵华与他的父亲和仰韶文化的发现者安特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珍贵。仪式上,裴如意还被渑池县人民政府授予“渑池县荣誉市民”称号。
裴如意参观渑池仰韶彩陶作坊时,工作人员特意定制了她最喜欢的黑釉中国梅瓶和粗瓷兔毛碗。裴如意特意在仰韶村捧了几块黄土,放在里面,小心翼翼地用红布盖上。她说家乡的黄土应该带回瑞典收藏。
那一年,裴如意的父母来中国帮助灾民,做慈善工作。父母的做法也深深打动了她。10月14日,裴如意还来到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看望这里的孤儿。
除了重游三门峡故地,裴如意还将前往父母工作过的郑州、信阳、山西运城等地。
回顾
今年1月12日,《大河报》A03版报道称,三门峡市渑池女孩吉辉独自前往瑞典留学,在当地偶然遇到一位瑞典老太太,从而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传奇历史。这位瑞典老人因父母在中国的慈善工作而出生在渑池,12岁时回到中国。他的中文名字叫裴如意。虽然她离开中国几十年了,但她依恋中国,想念中原。当她80多岁的时候,她想在中国扎根,在有生之年回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