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是糟粕 已经表达为戕害作用

栏目:汽车 2021-10-09 23:06:59
分享到:

任何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并被传承下去,是因为它只有遵守它才能生存,违反它就会被淘汰。因此,所有人类的存在都被称为文化存在。

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是因为它维系着我们的存在,从而形成我们坚定的信念。

然而,世界在变化,新的信息不断产生,人类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差。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起维护作用的原生文化可能不再起到维持载体生存的作用,往往在这个时候,起维护作用的原生文化在后期表现为有害作用。

更麻烦的是,人类往往后知后觉,因为原始文化能够有效地保障我们的存在,所以被我们牢牢守护,成为我们的信仰,甚至被视为真理。当生活状况发生变化,文化从维持变成杀戮时,人类主体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在这种杀戮现象被完全表达出来之前,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通常是这样,

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当今的工商业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开始表现出有害的影响。

首先,我们声明,在所有文化中,没有好与坏、对与错的区别。因为世界在变化,文化会有一个适应的时间范围。过了一定时间,当文化不再有维持生存甚至危害的能力时,我们就会说这种文化已经过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了。请知道里面没有褒贬。

01不孝有三,最后一个最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文化。为什么呢?

在农业文明或农耕文明之前的狩猎文明中,人口就是劳动力和战斗力。因为农业文明是一种就地获取资源,与自然竞争的文明,多一个人口就能多开垦一片土地,在同样的劳动耕种时期,就能多一份劳动,多一份产出。这是农业文明追求人口这一生存法则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古代,部落冲突是威胁种族生存的主要原因。在古代,每个人的武器无非是棍棒、箭、刀和棍棒等。没有人比任何人更先进,所以人口直接决定了胜负。因此,农业文明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追求人口的最大化,这是农业文明追求人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关系到种族的生存和生存的规律。

所以从古至今,我们都说很多人比别人更有力量。一方面与产量和我们的口粮有关;另一方面,关系到种族是否强大,关系能否不被破坏。

这就是文化。坚持这种文化的人才能生存。违反这种文化的人会被淘汰。

然而,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工商业文明。工商业是获取资源的跨区域商品交换经济体。资源已经从最初的土地工作转化为能否创造市场所需的商品。也就是说,工商社会需要更多来自大脑的创造力。所以,今天更强更有福,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在古代,多一个人只是一双筷子。今天,多一个人需要多培养一个大脑,这个大脑未来需要有创造力。

因此,我们今天有很多孩子。如果我们不培养他们,将来我们会一起受苦。如果都是培养出来的,对父母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所以我们说,人的一切存在都叫文化存在。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在于它在当时的有效维护和生存,但世界在变化,原有的文化可能不再维持载体的生存,有时甚至会起到有害的作用。

学以致用的实践文化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一般讲的是学以致用的文化,比如知行合一,比如制造真知识的实践等等。,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说的。为什么呢?

马克思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我们把认知归因于退缩,把对世界的适应归因于务实活动。

所有的动物都是务实的,因为它们没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它们有退缩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启了人类文明。所以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所以退缩代表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为什么我们社会的主体还是务实的呢?

因为认识世界的撤退能力是人类大脑进化后期才出现的高级能力,它的出现时间大约在5000年左右,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基因进化,所以调动这种高级能力极其困难。人类越早,调动这种能力就越困难。这就像孩子一样。这个大脑在童年时期的逻辑能力还没有发育好,所以孩子没有识别世界的能力,他的表现可能和动物差不多。

另一方面,由于先天自然选择没有足够的进化,这种逻辑能力即使有时被调动起来,也是非常低级和凌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十几年的后天教育,才能让这种逻辑能力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与改造世界相比,撤退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没有训练,因为一些不同的材料,只有少数人能动员。大多数人偶尔会想一想。正是这种务实的能力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体。务实是日常生活的主体。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调动起来。即使他们可以在没有针对性训练的情况下动员它,它也不会破坏气候。

我们真正开始了我们的文明,但不是由大多数人开始的。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少数思想家铺就的思想通道上的,也就是少数具有特殊智慧的人认识自然,总结规律,然后传播思想。大多数人只是适用这些法律。所以,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思想家铺就的思想通道上的。

因此,实用主义是人类的主要规范,但我们的农业文明却倾向于放大这种实用主义文化,以至于中国的大多数学者和学者一千多年来都被局限在这种实用主义框架内。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农业文明是一种在当地获取资源的文明,它的竞争对手是大自然。在一个工作时期,所有人都必须参与工作才能获得最大的产出,这也是我们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生存要求的原因之一。

工商文明是商品交换经济,为了交换想要的产品,就要创造对方需要的产品,这就迫使工商文明人增强创造力,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是他们必须提前撤退的原因。

所以实用主义是农业文明生存的要求,闭关锁国是工商业文明生存的要求。

总结:农业文明为什么会趋于务实?

国家越低,越务实。人本身有务实和退缩的能力,但务实是主体,占日常生活的99.99%。撤退是非常罕见的

获得农业文明资源的途径是基于务实劳动,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务实需求

农业文明社会稳定的等级制度是打压退却,鼓励实用主义。

03宗法制度

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农业社会稳定的基础,形成了我们的宗法制度,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它叫陈,父,子,子,父,祖父,祖父和族长,族长应该听君主的话。这样,相应的电力系统和资源分配系统就逐一形成了。这个制度不允许越级,所以他打压下属,打压你的动员。他要求下属老实听话,却因为太聪明而被排斥和限制,这也是农业社会大家都局限在务实层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已经全面进入工商业文明。如前所述,工商文明是商品交换经济,要交换对方的商品,就必须创造对方需要的产品。这是工商文明必须调动智慧的要求。调动个人积极性,首先要保证个人利益,保护个人权利。所以工商文明更多讲的是个人主义。也就是说,要想保证集体利益,首先要保护个人利益,这样集体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工商业中的商品交换需要双方交换。不管他们的文化和地位有多不同,双方都必须是平等的,交易必须是交换时的自愿。因此,平等和契约是工商业文明的另一个基础。

农业文明的宗法制度正好相反。

农业文明的不平等等级制度大大降低了个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这个电力系统也是一个资源分配系统。如果你有权力,你就有资源。那还有谁会去思考尝试创造的过程呢?我们今天的资源特权已被表述为一种障碍。

更多的农业文明削弱了集体主义,也就是说,要保证个人利益,必须先将个人利益妥协为集体利益才能保证,这也抑制了个人积极性,不利于调动智慧。

农业文明削弱了孝道文化。“听话”是中国父母的一句俗语。在农业文明中听父母长辈的话是正常的,因为农业社会稳定的基础就是这种宗法制度,而孝文化就是这种制度的一种需求。

今天的工商业社会是法治和契约的社会。如果再谈“服从”,那就过时了,这是不平等的表现。这种单方面的独裁会严重限制孩子或下属的积极性,这在今天是不合理的。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也有一种天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总的想法是一个人的一生是上天注定的,后天的努力是改变不了的。一方面反映了这种文化不鼓励个人调动智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这种等级制度的思想强化,让你相信人生来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贵贱,从而服从管理,不越权。这种天命论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又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人们调动智慧。

小结:当今血缘宗法制度下等级制度的负面影响;

等级制度对应的是权力和资源的体系,导致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体系中,这就是所谓的重德文化。

等级制度形成的不平等观,不利于调动个人积极性、智慧和当今社会发展。

工商文明的核心基础是个人调动积极性进行创造,这需要一个前提,即从根本上保障个人权益。等级制度的权力政治不具备这一特征,民主化是必然的出路。

自私

自私是农业文明的特征之一。为什么呢?

农业文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一个人可以完成生产,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依赖他人。这是农业文明自私的基础。相反,工商商品交换经济,他的高效率是基于每个人分别处理一部分信息,然后合作完成一件商品。因此,工商文明人是紧密相连的。这种紧密联系的特征用人类的话来说就是“利他主义”

中国从农业文明进入工商业文明。今天,我们普遍用农业思维对待工商业社会。自私是农业社会生存的要求,但如果我们今天仍然持有这种观点,显然会阻碍发展。“利他”是工商社会的生存法则。

越是原始低级的状态,其自利性特征就越明显。因为中国的农业文明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以至于利己主义的农业思想在中国的工商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那一天。他表示他把自己的利益强加于别人的利益。我们称这种特征为过度的内在把握,表现为普遍的物质主义和贪婪。这种过度内抓能量的自私做法,在当今社会无异于自杀。

在今天的工商业社会中,生活状况已经恶化到了它存在的尽头。他不得不依靠一个分工合作非常密集的社区,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个社区。然而,利己的做法损害了这个社区,并将被消除。这是当前工商业文明生存的要求。

而且,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不断恶化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而且这种加剧会呈指数级下降,这就需要更密集的分化体才能与之竞争并生存。农业时代如果看不清形势还保持思想,被淘汰是必然的。

05个人价值的外化

农业社会的等级制度不仅从宗法制度中演变和强化,而且从社会各个层面强化了这种意识。比如从外观上,比如人可以穿什么样的衣服,坐什么样的马车,用什么样的酒杯,房子能盖多高,都有严格的规定。因为这些东西对应的是权力和资源,因为它们是人们所向往的,这也导致了这样的外化价值观在今天的中国人中广泛存在。

个体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但人的价值只能通过外在物质来体现。这是典型的农业思想,在中国形成了严重的攀比现象。更严重的是,他是一个可怕的价值观。

个人没有内在价值,只有通过外在比较。例如,当今教育体系中的分数和学生的能力都是通过分数来评估的。比如一个成功的人,潜台词就是这个人赚了很多财富,而不是他是否为社会和人类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导致今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社会鼓励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意愿。但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演变成了追逐财富的竞争。似乎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逐财富,似乎我们的价值只能用财富来衡量。这是很多中国人在工商社会与农业思想斗争的现象。

工商文明的价值在于创造、给予、利他,成为这个互利体系中有价值的分工。相反,工商社会的过度抓取会挤压他人的生存空,不利于合作与发展。因此,个人价值的外化在目前显然已经被表述为一种阻碍,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如果我们过度自我,过度攫取财富,我们似乎就没有那么有价值感了。

总结:利己还是利他?

一个组织或结构的存在程度越高,它就越有资格谋取私利。

一个组织或结构的存在越低,它就越不自私,也越需要利他主义来生存。

与农业文明相比,工商业文明需要利他主义,利他组织将成为社会主流。

农业文化和工商业文明是两极文化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农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的激烈对冲之中。这两种文明处处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这使得今天的中国人普遍存在人格分裂的现象,因为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会有很强的约束力,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虽然从1919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00年,我们似乎已经全面进入了工商业社会,但是传统文化却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任何文化都不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它有一个正确的时间范畴,但如果在它正确的时期违背了它,它就会被消灭;相反,如果你在它错误的时期坚持它,你就会受到它的伤害。

所以,认清当前形势,保持前瞻性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认识世界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活动。他需要后天大量的训练和学习,才能看清一些事情的真相。这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基于这个社会的各种声音,这让我们无法判断哪些声音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一切都是生存的法则

今天,中国社会的这几代人正处于中国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的中后期。因为我们的农业文明太过完善,我们的传统文化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在已经完全工业化的今天,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的思想还停留在农业时代。

并不是说农业思想有问题,每个思想的诞生和传承都必须与相应的文明相匹配。农业文化匹配农业文明,工商业文明必须匹配工商业文化。更何况,农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是两个两极文明,也就是对立性很强的文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170年后还没有完全完成转型。

这是转型的难点,也是农业思想至今仍根深蒂固的原因。这些想法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觉得好像影响不大。我们局限于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反应落后了。这就像1840年的鸦片战争,直到1919年,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等到灾难发生的那一刻。

因此,这需要决心。当然,首先,要意识到哪里有问题并不容易。即使我今天已经跟他说了,不同的人看同一天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但如果能帮助读者看清一些思想的本来面目,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反思有意识的调查核实,那么肯定会得出大致相同的答案。这个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有决心,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同时,请不要过度相信工商业文明。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与生存境遇相匹配的文化,才能成为主流,才能维持载体的生存。工商文明是我们面对巨大困难的有力武器,但绝不能是绝对真理。人类必须在未来继续探索和前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虽然这不是核心的东西,但是保持这样的意识有利于我们的后代在未来走在人类的前面。

没有永恒的对错,只有当下是否匹配才能生存。在万物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保持灵活的世界观是明智的选择。

一切都是生存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