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武则天之后,其实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武则天作为古代唯一一位女帝,其经历是富有神奇色彩的。在她当政时期,其实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名臣不多。有一位断案如神的宰相,不仅在武则天的皇帝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武则天的知己。
电视剧中的狄仁杰其实与历史中相差不是很多:胖胖的身躯,断案时雷厉风行,敢于直言谏言,为官清廉,为百姓着想。这样一位臣子,也难怪在其遗物中能发现武则天给予他如此亲近的评价:朝堂之上,与卿推心。那么,他们究竟有过怎样的经历和瓜葛呢?
其实在唐高宗时期,狄仁杰就已经受到了重用,仪凤年间,他被任用为侍御史。当时,宰相王立本权倾朝野,由于李治重用而借势压人,其他官员看他不惯,但是都不敢说什么。只有狄仁杰当着李治的面弹劾王立本,遭到李治的拒绝后,他再次弹劾,列举其罪,李治终于听了进去,将王立本治了罪。
武则天也是在同一时期认识并了解狄仁杰的才能的。她上位后,在复杂的政治走势中,狄仁杰被任为宰相。然而由于他官职升的过快,引人记恨。长寿元年,他被来俊臣诬陷谋反关入了大牢。谋反是非常重的罪,即便身为武则天的宠臣,武则天也无法坐视不管。狄仁杰深知自己此遭可能躲不过去,来俊臣与狄仁杰有私仇,在审问途中又怎会放过他?
狄仁杰为了逃命,躲过严刑拷打,很迅速地就招供了,这也同时使得来俊臣放松了警惕。而后他以衣带为帛,以血为墨诉写冤屈,并让自己的儿子狄光远秘密传递给武则天。武则天见状,便觉得事情有蹊跷,后又见到了来俊臣的下属递上来的《谢死表》更感觉此事不对劲,因为《谢死表》的字迹根本就不是狄仁杰的。原来,这是来俊臣设计的圈套,想尽快置狄仁杰于死地。结果他们忽略掉了,武则天与狄仁杰共事多年,熟悉到一看便能分辨字迹的地步。
武则天将狄仁杰召来问话,才明白了狄仁杰之苦心。试问,如果不是武则天对狄仁杰十足的信任,又怎能在他招供后还坚持再次审理呢?且若不是武则天当政,恐怕身处狄仁杰的位置也不敢招供。毕竟主动招供就几乎等于做实了谋反之事,之后很难再有翻案的机会。君臣之间能信任至此,在历代朝廷中都是少见的。
除了信任外,武则天经常能够听进狄仁杰的忠言,这也是她政治上能取得这样重大成效的原因之一。比如有太学生要求觐见武则天的时候,武则天刚要答应,就被狄仁杰劝说:天下太学生如此多,而君王却只有一个,如果这次答应,往后便常常受累于此,君王的职责范围本就不包括此。
武则天晚年时期,想建造一座佛像,由于国库不足,于是决定征调僧人的财务,狄仁杰劝解道:“僧人的财务也不是出自于僧人本人,而是百姓馈赠。征收僧人财务,与加重赋税又有什么区别呢?”武则天听完,便制止了这个想法,没有再提建造雕像之事。
除了这些小事外,其实狄仁杰也曾干预过大事。比如她曾有过想立自己武家人为储君,结果遭到了狄仁杰强烈地反对。狄仁杰很耿直,推荐了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武则天非常愤怒,但是后来她做了一个梦,梦到鹦鹉被折断翅膀的画面,狄仁杰借此又想推荐李显,并说鹦鹉折断翅膀,指的就是武则天与李治的两个孩子,武则天终究还是立了李显。
虽然李显不能称得上是明君,但是他之后的李旦及李隆基,也将唐朝又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开元盛世,这其中大概也有狄仁杰的一份功劳,如果不是狄仁杰力保李家后人登基,恐怕李唐天下就要沦落到武三思这样的跋扈之人手中。
因此,可以说,是武则天成就了狄仁杰,狄仁杰也反过来成就了武则天。如果没有武则天,很可能以他正直敢言的性格会被政敌算计至一个落魄的局面;而武则天如果没有狄仁杰,或许也不会有后世的赞誉,因为她在位期间其实也做过不少恶事,屠杀过很多与之政见不合的大臣,因此对她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两人能够成就彼此,实则为李唐的幸事,也是时势造就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