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物的寓意 清代官场送礼潜规则:将礼俗变成陋俗 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栏目:民生 2021-09-17 01:14:58
分享到:

1845年,清朝学者张经过私下安排,得到了监督山西运粮路线的肥缺。从此,他负责山西的粮草调配,从中自然可以充实自己。但是在赚钱之前,他必须先交钱,因为如果他想获得这个职位,他必须等待奖励,以帮助他获得这个职位和他的老板,员工,甚至是未来在这个职位上的下属,这样他才能顺利和无忧无虑地做事情。

于是,张从各地借了多达一万九千银子,这么多钱只是为了送礼。然而,像张这样的情况几乎成了清朝官场的“铁律”。如果没有所谓的“礼物”,就是上塞下阻,不可能安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 >清朝官场的送礼“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向来讲究礼尚往来,这是传统美德,但到了清朝,却成了官员收受贿赂的华丽包裹。在清朝的官场上,无论你想做什么,不送点礼物是不可能顺利上下的。

比如1868年,曾国藩由两江总督改为直隶总督,需要进京接受任命。他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期间,曾国藩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因为他要为大家着想,然后送上相关的礼物。否则,他的直隶总督不会安宁。结果曾国藩一个月就花了几万银子,真是大放血。

即使是朝中大臣曾国藩,也受清朝官场潜规则的约束,其他官员就更不用说了。又如,甲午战争前,慈禧为准备60岁大寿,总共花费了500多万银元,但拨给北洋舰队前线的银元只有250万,而在这250万银元中,真正进入北洋舰队钱袋的只有180万左右,而这70万银元则是通过送礼进入各级官员的口袋。

此外,1908年,宣彤皇帝溥仪刚刚登基时,西藏达赖喇嘛曾从西藏进京祝贺新皇帝登基。按照清朝的规定,达赖喇嘛沿途的一切费用都要由朝廷报销,沿途的官员也会借此机会以送礼为借口进行敲诈勒索。结果达赖喇嘛最后从西藏一路报销40.2万银元到北京,大部分费用都进了各地官员的口袋。但即使以送礼为名的腐败如此严重,清廷也没有进行彻底的调查,因为这在清廷早已司空见惯。

清代官场各类“礼物”

腐败在清朝非常普遍,自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送礼”受贿类别。清廷送礼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不敬”,这通常是官员进京出京时,各地都需要给官员的礼物。那个月曾国藩头疼,只为担心不尊重的事情。

再比如“冰崇拜”。这个夏天很热,我心里很烦。只有送点“消暑礼物”才能过关,做好各级官员该做的事。

还有“木炭崇拜”,一般指冬天送礼。“年景”是过年时送的礼物。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是不可或缺的礼物。《Xi经》中,婚姻的快乐,感动的快乐,添孩子的快乐,和礼物缺一不可。

“门敬”,进出豪宅,你一定要给看门的仆人一些提示。“妆敬”是送给官员、女士等人的礼物。“文婧”是送给官阅公子的礼物。“棚费”是地方官员在考试时送给考官的礼物。

“格局”,当各种官位出现空空缺时,先送礼的人和送礼多的人有更好的机会替代。“部费”具体是指吏部、户部、工部、兵部等中央部门收到的补充费用和报销费用。北洋舰队那些年的经费里少了70.2万银子,基本都进了这些人的口袋。

> >结论

总的来说,整个清朝官场的“送礼文化”几乎成了清朝官场的制度,也正是因为腐败的案例那么多,清朝才会走向衰落,人们不得不推翻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