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凌云 专访着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把戏曲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栏目:汽车 2021-09-17 00:13:12
分享到:

中新网7月21日电对于热爱戏曲的朋友来说,提起关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武凌云。1985年,21岁的武凌云排练古城会,这是他第一次扮演关公。从那以后,关公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

出生于梨园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武凌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他对歌剧的热爱是如何开始的?日前,中国之声《寻花问柳》节目采访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晋剧演员武凌云。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一根棍子可以开花

武凌云出生于梨园家庭,从小在剧团长大。他的父亲吴忠继承了山西晋剧大师、天生王者丁果仙,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的特殊荣誉。妈妈颜也是丁派的正宗演员。

童年时,武凌云第一次接触歌剧是不可理解的。当时看着父母在台下唱戏的武凌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有趣的行当”会伴随他一生。

在武凌云的记忆中,他的父亲是严厉的。“一棍子打梅花”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多年后,已经成为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父亲的严厉有了更多的情感和理解。他说:“父亲给了我正确的棍子,在威严下选择了一条道路。爸爸教我更多关于身体和表演的知识,妈妈教我更多关于唱歌的知识。”

武凌云和他的父亲吴忠

武凌云形容自己小时候“淘气但不淘气”。“它可爱,安静,不会被损坏。”

对很多人来说,童年的事情长大后可能就不记得了。但是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一个小望远镜,当时的价格是4.60美分,但是武凌云一直记得它,甚至盒子也保存得很好。“爸爸说只要我考上剧团,我就给我买望远镜。那是1975年,4.6美分不便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还留着。我说这是我父亲的想法和鞭策。我对我的孩子和学生也是这样。我可以严格,但也必须带点人情味。”

我也想过转行,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由于晋剧表演的特殊性,12岁就开始入团。起初,武凌云在一个叫“月影”的万万强剧团。

万万强是山西现存30多部戏曲剧种之一。万万强与晋剧相比,是一部“小戏”。后来,月影剧团在1985年解散。解散前一年,武凌云被调到太原实验晋剧团,这也是他父母当时所在的剧团。

早期学习碗式的,直到1985年才正式开始学习晋剧。其实,晋剧和万顷强在唱腔和旋律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言而喻,从头学一部新剧很难。当时很多人转行是因为适应不了,但现在回想起来,武凌云只是“有点难”。武凌云说,这种转变的成功要归功于父亲的监督。担心自己跟不上团里的进度,父亲在各方面督促武凌云。“他经常跟我说‘歌不离口,话不离手’,甚至在吃饭说话的过程中,他都要对着镜子练习。”

我父亲从小就没有放松过对武凌云的要求。“直到现在,他都不信任我,他还跟我讲戏剧和示范。让我把每场演出拍个视频,回去反复看。”

虽然武凌云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但他自己和父母以及其他老一辈艺术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赢得奖品很容易,但很难保持下去,”他感慨地说。“虽然老一辈艺术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但他们在舞台上的坚持值得学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武凌云也想过转行。“拍电影、做生意、唱歌、挣钱、出名都挺好的。”但最后,我父亲离开了他。父亲对他说:“你就在这里等我吧。我只有你这个儿子。你也有条件。我希望你留下来。”

不敢说“活关公”,活跃在舞台上的是关公

作为晋剧界最高的人,1.81米的身高一度是武凌云的“心病”。“因为特别难打,很难找到大个子打球。”直到关公最后的表演,身高才成为武凌云的优势,“甚至希望长得更高”。

对于晋剧中“活的关公”的美誉,武凌云表示,他应该不是“活的关公”,而是“活跃在舞台上的关公”。

武凌云扮演的关公

饰演关公35年后,这个角色已经和武凌云紧密结合。经典角色很难演,因为观众对这个角色有固定的印象。

“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求神容易送神难’,尤其是对于这样的‘大人物’。没人敢玩。这是一辈子的福气,演不好……”尽管如此,武凌云现在回忆起第一次扮演关公,直言不讳地说,“当时我觉得没有压力,如果有,那是来自我父亲。”

晋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早期很少有人演出关的戏。晋剧中的第一个“关公”来自,由的父亲饰演,第二个是关子的“女”,由的母亲饰演。第三个是武凌云,从古城会,华容道,到后来的单刀会等。

武凌云一家

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不缺父母,聊得最多的就是戏曲。随着武凌云年龄的增长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对关公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

在武凌云眼里,关公最伟大的两个角色是忠诚和诚实。为了演好关公,武凌云参观了数千座寺庙,观察关公的各种雕像,捕捉各种形态。

“获奖容易,但获奖难”

《古城会》《三级美男》《徐策跑城》……武凌云凭借扎实的唱功和到位的表演赢得了越来越多戏迷的掌声,吸引了众多戏剧领域专家的关注,武凌云也越来越多地走上舞台。1999年凭借代表作《徐策跑城》获得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当他走下舞台时,他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爱好。因为博采众长,被喜爱晋剧的观众称为三晋戏曲舞台上的全才。从去四川学川剧变脸,到近年来学习山西原创民歌...如今,已经过了知命年龄的武凌云,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依然坚持把戏曲送到农村、送到校园。他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从坐在舞台下看父母表演的孩子,到一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晋剧第一人”,一步步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但一路走来的艰辛外人却鲜为人知。对于未来,武凌云也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传承戏曲义不容辞”。“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他说。

在采访的最后,武凌云再次提到“得奖容易,留奖难”。“我们还在守护这个世界,60岁就退休了。我想这个奖会举办的。”他说。

制片人:白中华

记者: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