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灭门案神秘家族 南医大杀人案告破背后:神秘“族谱”屡立奇功

栏目:美食 2021-11-27 05:13:16
分享到:

今年2月23日,南京警方一份不足200字的案件报告迅速引起公众关注。

南京市公安局的通报。图源@平安南京 南京市公安局通报。来源@平安南京

28年前,南医科大学一起轰动一时的女学生杀人案公布,凶手马继刚在家中落网。很快,更多的细节被披露,公众惊讶地发现,破案的关键是马继刚的一名男性近亲10年前在江苏沛县一个派出所留下的血样。

在这个旧案侦破的背后,除了安慰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已经建立多年却依然神秘的基因数据库——Y-bank家族工匠系统呈现在大众面前。

消失的杀人犯

从南京医科大学老校区正门拐两个弯,就到了石鼓路。这两个地方步行1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对方,都在南京市中心,距离最繁华的新街口商业区只有一公里。

28年前,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一教学楼附近,发现了失踪4天的女学生林玲的尸体。经法医鉴定,他被钝器击打头部,遭到强奸,然后被压入检查井窒息而死。情况很糟糕。

当时很多林玲的学生都接受媒体采访,说林玲学习很努力,每天晚上有固定的时间学习。1992年3月20日晚自习结束后,她的亲密同学和室友再也没有见过她,于是向教务处报案,学校立即报案。因此,大家一度怀疑学校内部人员作案并“踩上去”。

28年前的案发现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28年前的犯罪现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根据学校师生提供的线索,警方发现尸体后,提取了被害女孩体内留下的凶手的DNA,先在校园里比对。"对象主要是男同学和教职员工,有的抽血,有的涂口水."一位在职教师曾向媒体回忆。

然而,在对比了生物信息后,学校的男教职员工和学生仍然没有找到凶手。警方还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方圆两公里的一个居民区,那里的每个家庭都进行了询问。

最终,案件没有取得突破。这是1992年在南京引起轰动的一起大案。市公安局为此成立了一个工作队,由省公安厅监督。部署了数百名有能力的警官,进行了几个月的持续调查,调查人员超过15 000人。

但凶手却在林玲消失的夜里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我还记得那几天天天下雨,警察带的警犬也一无所获。可能是雨水冲走了气味和脚印。”一些教职员工已经猜到了案件难以解决的原因。

事实上,从痕迹来看,犯罪嫌疑人并没有犯下“完美的罪行”。相反,除了强奸受害者并留下精液外,他还遭遇了学校保安。据当时当地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匆忙逃跑,被学校保安当作小偷追捕,但最终逃脱。后来,警方根据保安的描述,画出了嫌疑人的模拟画像。

谁也没有想到,失踪了28年的凶手最终在石鼓路被找到,石鼓路距离案发现场步行10分钟。

据凶手马继刚的邻居介绍,马继刚在位于石鼓路的普通小区居住了20多年。认识他的邻居听说他是28年前恶性杀人案的凶手,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因为马继刚太普通了——普通的长相,普通的工作,普通的住所,普通的家庭。

也有一些东西让他有点印象。比如他喜欢养狗,在车里放一本圣经。还有人说:“他女儿很好,已经上大学了。”没有人注意到,28年前,南方医科大学强奸杀人案犯罪嫌疑人的模拟画像出现在当地媒体《扬子晚报》上,与他如此相似。

28年前报纸刊登的悬赏通告。 28年前报纸上刊登的悬赏通告。

大力推进“Y图书馆”建设

马继刚被绳之以法后,被网友称为“老容止”。但与老容止的隐姓埋名、颠沛流离相比,马继刚的生活可以算是稳定的。案发后不久,他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当司机,甚至还拿到了编制。本来是平静的一天,直到表弟马某霞的血样突然进入警方比对系统。

根据南京警方在24号媒体吹风会上发布的信息,2020年2月21日,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联系沛县局刑警大队DNA实验室,称1992年3月24日南京市重大强奸杀人案死者DNA数据与沛县被讯问人马某霞的数据高度一致,基本确定嫌疑人是马某霞的近亲属。

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的结论让28年前的旧案迅速重启。南京警方与沛县公安局相互配合,犯罪嫌疑人马继刚在三天内被锁定并抓获。被绳之以法后,马继刚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为什么近亲的血样可以帮助警方找到逃跑了28年的杀人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姜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与我国“Y型库”的建立和完善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讲,利用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建立数据库是目前筛查犯罪嫌疑人最有效的方式。这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从生物学原理来说,Y染色体来源于父系,一个家庭中的祖父、父亲、叔叔、儿子等男性家庭成员的Y染色体基本相同。只要进入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必要时可以查看整个家庭的男性血亲,这样可以缩小调查范围。”

“第二,从我国的传统习俗来看,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城镇,随父姓较多,这很容易从姓氏方面判断;三是重案犯罪群体以男性罪犯为主,占90%以上。投资建立一个包含女性样本的数据库并不划算。”姜舟说。

"即使理论如此,实践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疏漏和障碍."比如,根据官方披露和媒体报道,他的表弟与马继刚的DNA数据高度吻合,早在10年前就被公安系统采集入库。姜舟有些疑惑。为什么他直到10年后才拿到一个高配?

姜舟说,就技术而言,只需要设计一个不复杂的程序,自动将Y文库的生物信息与犯罪嫌疑人留下的DNA进行比对。

然而,一位资深一线刑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带血入仓并不直接等同于进入“Y库”。

“目前官方还没有透露马某霞被调查采血的原因。如果是罪犯的常规信息采集,很有可能不会进入Y库,更别说10年前可能每个省市都没有建立过这个数据库。”刑警队说。

这一点可以从政策上追溯。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2018年,公安部公布了Y型图书馆建设“三年规划”,要求各地三年建成自己的Y型图书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受2016年甘肃银连环杀人案的决议推动——凶手高,因其家族中另一名男性作案,在公安机关留下了与银连环杀人案凶手留下的Y染色体信息相同的DNA样本,最终通过侦查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事实上,甚至在白银案解决之前,Y库就已经被尝试用于刑事侦查。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于佩在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于2007年开始建设Y型图书馆,是全国第一个建立Y型图书馆的公安机关。但是整个国家并不统一。

陈案侦破是一线刑警的重要“KPI”

2019年6月,福建人钱琳发现,在福建不同县市公安系统工作的一些朋友转发了类似的采血通知。为配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三代数字身份证基础调查,我市/县公安机关将在以往农村家谱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部分男性作为代表采集血样。

这样一份通知的一些措辞一度引起朋友们的争议——“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公安机关有效查找失踪人员,救助走失儿童...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家谱文化。”钱琳想起自己当时有“女权”,就在朋友圈里说:显示父系血统和夫权的家谱文化能传承什么?

随着南方医科大学命案的告破,有警察朋友告诉她,基层派出所和公安机关为了打造“Y型银行”,推广采集男性血样。因为有些文件明确规定具体细节需要保密,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反感,采血通知模糊了最直接的意图——调查犯罪嫌疑人。

公告再委婉,对基层公安人员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某基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工作人员小刘说,他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因为外出工作的人很多,即使一个家庭只需要采集一个人的血样,也未必能全部采集到。最好先了解谁是村里的一家人。”小刘说,从农村采集血液充分体验了乡镇干部的困难。

这种大规模采集血样的做法在我国现行刑法中面临一定的障碍,缺乏法律依据,无法强制执行。然而,即使不容易,Y数据库的建设仍然面临着“投资高、功能单一”的争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这类数据库用途相对单一,无法为医学或生物研究提供帮助。甚至“没有商业价值”。

但对于奋战在刑侦一线的民警来说,他们期待Y库的成熟能给刑侦带来质的变化,尤其是清理旧案。安徽省痕迹检验处刑警队民警梁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老积案尤其是命案的破案率,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KPI”。

“中国在这起谋杀案上的投入非常大,而且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解决它。就我自己单位来说,每年都组织这样的调查。”不过,也认为,要实现陈案的理想侦破“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

“现在技术发达,视频监控无处不在,新案件特别是命案侦破难度不大,破案率几乎100%。但老陈的情况不同。比如十几年前的案子还没有破,现在证人的物证可能已经丢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破案的精力和成本要比新案子高很多。”

梁潇说,新的有效技术对刑事调查的重要性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这不像看侦探小说。它需要你有很好的想象力。事实上,他们大多依靠现代刑事侦查方法和技术。”

比如,梁潇说:“监控模糊,通过地图检测技术,嫌疑人面部清晰可见;过去提取的DNA样本量极高,现在只需要少量的生物样本。同样,Y库不断完善后,陈老案的收尾工作也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