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极昼 在南极过个极昼中国年

栏目:美食 2021-10-12 03:39:45
分享到:

回顾过去的一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对于70岁的共和国来说,今年值得重点关注的人和事太多了。中国之声推出春节特别报道《回望春节》。让我们看看那些激励我们前进的人。2019年有哪些值得铭记的时刻,他们在新的一年有什么特别的祝愿?

今天,“白洲红中国年”启动。

“12年10次”

这是南极考察队的工作条件

南极大陆的夏天,太阳在晚上12点左右落下,但天空空依然明亮。这是极地考察的黄金时期,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春节又要热闹了。38岁的副组长魏福海跨越半个地球,接通了我们的电话。他说这是他第10次访问南极。

威福海

魏福海:“2007年底第一次去南极考察。到2020年初,12年里已经有10次了。我们在拍南极场景。我是第十次了。我们中心人不多。我们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来过十七八次。每年,这也是我们工作和职业的性质。”

穿过冰,向前走

去年10月从中国出发,第36次南极考察队“双龙探险”,往年独自破冰的雪龙不再孤单,由雪龙2号陪伴。

在南极中山站附近,雪龙2号破冰,在一米多厚的固体冰层上做了一个尖锐的切割。从上面看空,雪龙2和雪龙在茫茫冰原上从一点变成了两点,从两点变成了一条线...就像中国南极研究人员的旅程一样,他们破冰前行。

龙雪2号

魏福海:“我们是雪龙2号今年第一次南极航行。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破冰船首次南极航行。从我们南极考察队的装备实力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两艘破冰船去南极的任务。这是给我们的。代表团的保障能力和海洋科学考察能力有了很大突破和提高。”

除了春晚,还有一个“船夜”

参加过18次南极考察的龙雪高级船长沈泉,今年迎来了难得的假期,女儿马上结婚,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另一个“孩子”龙雪。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每天密切关注着南极考察队的一举一动。

雪龙

沈泉:“他们会在这个系统上被看到。他们现在在哪里,然后无论是工作、航行还是靠泊,我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回忆当年在船上过春节的经历,沈泉说,由于网络条件限制,他无法实时观看春晚直播,只能由后方同事录制,等到下一个泊位。但是,你看不到春晚,船上还有自导自演的“船夜”。

雪龙高级队长沈泉

沈泉:“晚上七八点左右,我船探险队的‘春晚’开始了。我记得时装秀...还有团队成员,因为有更多来自北方的游客。三句半,他们干得不错。还有唱歌和散文。”

白色大陆上的岁月同样繁荣

魏福海介绍,第36次南极考察队共有来自全国105个单位的413人,每个人都会利用南极夏季的有效工作时间,即12月至2月,完成一系列科研项目。当然,忙碌的时候,白色大陆上的岁月也同样繁荣。

魏福海:“我是南极考察一线队员。今年是我第十次去南极考察。在过去的12年里,我只在家里呆了两年。我在南极度过了10个春节。我们必须在这里度过每一个节日,我们也有一种仪式感。我们将在南极遗址做饺子和写对联,我们将增加膳食。我们研究站的厨师还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多加几道菜。我们有各种家乡菜,各种鱼和肉,也就是青菜比较少。大家一起看春晚。事实上,虽然节假日、除夕和元旦,但只要天气允许,我们白天都要正常工作。”

沈泉笑着说,以前科研之旅很慢,“车马”都慢,但最慢的是家人关心的邮件。

中山站国旗广场

沈泉:“我当时是和他们开玩笑,刚开始在船上工作的时候就要写信。你需要了解港口代理人,你从港口离开时,他的家人必须迅速写信,他以后不会收到。当你在那个港口时,每个人都看到代理手里拿着一堆信。让我们看看是否有我的信。未来可能是近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前的信息。”

如今,随着南极科研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队员们现在无论是在科研站,还是在“雪龙”号和“雪龙2号”航行期间,都有了通信信号。所以,随时打电话都没问题。虽然有时网络信号状态会稍有延迟,但可以收到即时微信消息,春节期间思念家人不会有时差。

魏福海:“我们中国的南极研究站在2008年开始有网络。在2008年之前,我们都依靠卫星电话与南极的家进行通信。卫星电话很贵,效果也不是很好。我们必须出去玩,找到信号。现在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南极站的不断投入,现在所有的研究站都覆盖了无线网络。在方圆10公里范围内,我们都可以制造手机。手机发微信很方便,孤独感也比以前好多了。”

研究站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丰富。去年建成的蔬菜大棚,今年培育出了新鲜的蔬菜,白色的大陆上除了一年的红火味道外,到处都是鲜艳的绿色。

野外用餐

魏福海:“蔬菜大棚”这是我们为了丰富大家的饮食,在南极站点尝试种植一些新鲜蔬菜的方式。事实上,我们在南极很难看到绿色。越冬期间,蔬菜大棚的绿色也给队员们带来了良好的心情和氛围。"

雪龙2是护送雪龙的“大哥”

虽然年纪小,但雪龙2是在破冰路上护送雪龙的“老大哥”。参与“雪龙2”破冰船前期建造近5年的沈泉说,以前在南极考察中乘坐“雪龙”号时,看到俄罗斯院士费德罗夫破冰船在冰面上行驶,他感到很无奈,“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各方面都强于俄罗斯船只。

沈泉:“和设计师谈过之后,他说船长可以放心,这艘船只会比费德洛夫院士更强,不会比它更弱。我已经说得够多了。从我的理解来说,我希望我们的雪龙2能够超越他的费德罗夫院士,这在我心里我觉得是可以的。”

元旦当天,用于极地科学研究的龙雪-2破冰船正在南大西洋航行,沿经度18度12分穿越西风带南下到达长城站。魏福海介绍,离队员们完成科研回国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南极大陆和南极近海的考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春节期间,南极科研区也结束了几天的极端天,再次看到了日出。

昆仑站队员合影

魏福海:“因为我们工作的主战场在南极。它离祖国有一万多公里,所以我们工作的地方和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远离祖国和亲人,半年甚至一年半。所以,在我们心里,还是欠家人很多,他们比我们更努力。但是一项事业必须有人承担。极地事业也是光荣的,我们无怨无悔。传承老一辈极地人的南极精神,一代又一代。”

总台杨光记者:唐国荣、李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