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肠息肉 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栏目:旅游 2021-09-25 22:21:15
分享到:

肠息肉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常见肛肠疾病。我们既不能忽视结肠镜检查报告中的息肉,也不能过度警惕。对于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病的可能性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发现肠息肉但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应注意日常饮食,定期做肠镜检查。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慢性肠道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

5.遗传:一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肠息肉高发人群有哪些?

家庭成员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和油炸食品的人;50多岁。另外,坐的时间越长,肠息肉的风险就越高。

建议这类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电子结肠镜、肛门指诊、大便隐血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建议所有人每年进行潜血检查,每5 ~ 10年进行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息肉会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一般来说,我们将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常见类型:

1.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于直肠,呈球形,多为单发,以大小不等的滞留包膜为特征,是错构瘤的一种。

2.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是大肠粘膜溃疡愈合过程中,溃疡间纤维组织增生、粘膜下水肿,使正常粘膜表面逐渐隆起所致。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息肉发展成癌症需要多长时间?

从发病年龄看,腺瘤性息肉比结直肠癌早5 ~ 10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宽基腺瘤的癌变率高于带蒂腺瘤。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面发育性息肉。在早期,癌症可以转化为结直肠癌。

息肉的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治疗方案通常根据肠息肉的大小、数目、并发症和病理性质来决定:

1.小息肉通常在结肠镜检查时切除,送病理检查。

2.直径大于3 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后皱襞以下的应通过肛门局部切除,腹膜后皱襞以上的应通过剖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腺瘤癌变若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根据结直肠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如果恶性腺瘤不穿透黏膜肌层,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好,无残留边缘,切除后无需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