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宋初伟大的诗人和词人。他曾担任过江州饮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位官员是彭泽县县长,80多天后离职,然后退休下乡。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家”。
对于陶渊明,我们最大的印象似乎是《五六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来Xi词》。尤其是《归园居》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更是家喻户晓,但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背两句。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任彭泽县令,做官不久,杜佑就来县上视察工作。小官告诉陶渊明,他会穿着正装出去迎接杜佑的检阅,但陶渊明天生放荡不羁,有一团烟和水。他说:“我不能为了五桶米向村里的孩子弯腰。”于是陶渊明带着印章离开了,回到了家乡。这时,他已经当了八十五天的县长。从那以后,直到六十三岁去世,我才正式出家。
陶渊明的做法被视为视名利如粪土的精神典范,历来为人称道。因此,他的“五斗米不弯腰”的宣言也被解读为不屑于一个县长微薄的工资,而是“弯眉与权贵打交道,权贵永远不会遭受被人看到一张老实人的脸”。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可能!
汉朝时,当地县令的工资大约是每年600-800石米。按照汉代的计量标准,一石米约等于两桶,相当于现在的27公斤大米。也就是说,陶渊明的年收入大约是1700-2300公斤米,或者说1200-1600公斤米,已经远远超过了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
另外要明白,陶渊明为官时,家里有仆人,说明他家的经济生活高于一般社会家庭,必须有足够的钱支付仆人的工资,有房子供他们居住。事实上,这样的农民是地主,至少是生活舒适、收入稳定的富裕农民或中上阶层农民。陶渊明的一生,并不是吃了最后一顿饭之后的穷日子。他的工作,不全是为了他的胃口,是劳动和经验。用现代的话来说,也可以是一种发汗疗法,发汗运动,比如减肥健身,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这似乎证明了陶渊明“不要指望五斗米”的虚伪,但也不完全是真的:
由于汉代地方官的官衔饭大多来自自己的专业领域,陶渊明的专业领域为三顷,即三百亩。300亩地产量约9900桶。县长年薪400,折算成每月15,一部分换成钱。每个月,15个迎宾每天都转换成5桶米。所以,陶渊明所谓的不舍五斗米,应该是指陶渊明每天五斗米的收入是光明的,不包括他田地的其他福利。
说白了,陶渊明印象中的不是“五桶米”,而是每天五桶米,不是月薪也不是年薪!
有人认为“不算五桶米”就是不算五桶米;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先秦时期的巫术、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文化组成。汉代皇室崇尚黄老学说,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东汉时期的道教主要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因黄巾起义被汉朝视为邪教,最后被曹操等英雄所取缔;另一条是张玲在汉中开辟的五斗米路。
治疗病人时,五斗米道让病人在安静的房间里关起门来思考。因为病人来看病要交五桶米作为费用,所以张玲创立的道教被称为“五桶米路”。当时黄巾起义导致中原战乱不断,张玲接班人张鲁所在的汉中简直就是天堂。此外,张鲁要求教众广施仁政,修路架桥,治病救人,因此“五斗米路”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支持。后来张鲁投降曹操,被曹操封为汉中太守。因此,五斗米路得到了法院的认可,成为了一个合法的宗教。
由于北方战乱,五斗米路向南迁移。东晋时期,五斗米道在社会上层广泛传播,许多贵族都是五斗米道的忠实信徒。东晋名人众多,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顾恺之等。,在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字,这是基于道教神祇的结束的形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他们的名字中使用“智”。南方的皇室和贵族非常尊重五斗米道,以至于在朝廷内外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向主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陶渊明,自然不会相信五斗米道所倡导的神仙佛家论,所以自然不相信官场上相信五斗米道,梦想白日飞升的官员。所以,陶渊明隐居乡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