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们用“山中钟声起,马来,门可闻,半日相会”这句谚语来形容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雪域高原上自然条件和发展滞后造成的交通困境。
然而,如今迪庆人的出行方式早已发生了变化,交通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地处高寒坝区的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奈寺村,是农村公路逐步改善实现美好生活转变的典型缩影。如今,农村道路相互连接,串联起城镇和农民。依靠畅通的道路,群众已经过上了好日子。
小中甸周边道路记者唐焱摄
路通家门,群众渐入佳境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朱功集团党支部书记吴起2021年刚为合作社购置了一批价值百万的农机,加上前期购置的拖拉机、喷药机、锄草机。吴起说,合作社基本配备了村民种植所需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这是放过去的,我想都没想。我们农民可以使用机械设备来种植土地。”根据“七五”规划,几年前,乡镇的道路还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时间长了,自然破坏突出,路面破损严重,翻砂,开车不舒服,更不用说引进农业机械设备了。
“以前,房子前面没有硬化的路,雨季下雨的时候,到处都是泥巴。人走路只能用脚走路,车辆往往很难打滑、凹陷。”三四年前,在路上奔波仍然是“七五”规划和其他村民头疼的问题。他们从未想过通过这条高速公路“进口”先进的农业设备,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长长的车队来运输自己的产品。
小中甸公路记者唐焱摄
近年来,迪庆州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改善人民出行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9年,“小中甸镇联合村公路”的建设,作为香格里拉农村公路硬化工程的一部分,为这个村庄的发展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居民带来了“硬件条件”。
如今,农村道路不仅延伸到村庄和城镇,还通向村庄群体。村民一旦离开家,他们就有了畅通的道路去旅行。“不仅路过去了,行业也‘活’了。”“七五”规划说,今天的村民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传统的养殖业,而是充分发展种植业和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日子越来越红火,行业做得越来越多。”今年以来,“七五”计划将青贮玉米原种植规模扩大到800亩,同时带动500多户农户种植2000多亩青贮玉米供应牦牛养殖企业,实现供需两端共同发展。
“交通道路好了,机械设备就能上路,降低了使用机械的种植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民收入自然高。”行业如何发展,如何活得好?“七五”规划已经把这个账算清楚了。“想富,先修路。”第七个五年计划认为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
七十五名记者闫隆摄
通往村口的道路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发展
不仅是联合村,还有隔壁村奈寺村,依靠家家户户通农村公路,让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过去,由于交通偏远,高原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奈寺村的居民生活并不富裕。”小中甸镇联合村委会总支部书记刘星宇说,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传统的牦牛、藏猪等养殖产业,收入来源单一。如今,奈斯村的路户通向他们的家门口。进入村口的道路看起来干净整洁,道路两侧景观独特。奈思村集团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畅通无阻的交通道路“打出旅游品牌,邀请游客和产业入驻”。
刘星宇说,奈寺村依托自然景观优良、乡村特色丰富、人居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厚、服务设施优良等优势,从探索藏族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开通小中甸水库周边观光巴士线路等方面入手,发展当地乡村旅游,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助力农民增收。“2018年,奈寺村村民增收7000余元,到2020年,户均增收1.2万余元。”
奈思村村道记者闫隆摄
“高速公路通达,各行各业都繁荣起来。”在奈寺村,不仅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还吸引了很多企业入驻,引进了先进技术,更多的奈寺村村民被留在附近打工。刘星宇表示,奈寺村网状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下一步将借助交通优势,引入物流业、发展电商产业,开展传统乡村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全方位发展。
如今,在迪庆州,水泥路盘旋在群山之间,隐藏在群山之中。家家户户都要经过硬化的道路,在雪域高原上行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迪庆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忠明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农村公路的通行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新修公路记者唐焱摄
“截至‘十三五’末,迪庆州已顺利完成全州29个乡镇、196个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公交车、100%通邮政的目标任务,完成全州2256个村民小组全部覆盖。公路里程5108公里,通达率100%,硬化率5002公里,达到96李忠明说,如今,看似不起眼的农村公路,就像是连接国道和省道的“大动脉”。人员和物资开始加速流动。身处雪域高原的迪庆各族人民也满怀信心,阔步迈向建设新时代、新迪庆的新征程。
云南网记者闫隆张帆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