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读音 叶嘉莹、邓稼先、傅聪:大师们的童年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栏目:科技 2021-09-28 10:22:16
分享到:

本文看点:启蒙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本文呈现的是名人家庭的“不同”方式。但是表情千姿百态,父母对孩子的心永远是那一颗。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单婷

星期一

观点

全文5066字,阅读时间16分钟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启蒙故事。还有诗人叶嘉莹、“两弹”邓稼先和音乐家傅聪。

他们成长在民国,一个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就像今天,我们也处在一个中西文化交融、日新月异的时代。因此,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认真聆听和思考。

另外,看到启蒙的多样性也会让我们思考,启蒙最重要的是什么?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叶嘉莹:

理解一首诗需要一生的时间

叶嘉莹是诗歌爱好者心中的女神,很多人都把她尊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出租车”。

是谁带领她进入诗歌的世界?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她的启蒙老师。古人说“读书要从识字开始”,我父亲的语文教育也是从识字开始的。

我父亲用毛笔在一英寸见方的黄色纸上写下了这些字。如果是复调字,他用朱笔按级别输入四声,在字的上、下、左、右各画一个红色的小圆圈。比如用“数”字作名词“数”时,读音,在字的右上角画一个小圆圈;当用作动词“计算”时,读上面的声音,在左上角画一个小圆圈。

在教英语的时候,我爸爸还把复音词和英语做了一个比较。我父亲说汉字中的复音词和英语动词一样,都是加或,变成动名词和形容词。英语是拼音,词性的变化体现在后缀的变化上。汉字是单音节的,我们只能通过改变发音来改变词性。所以,把汉字读错就像拼错英语一样,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虽然她父亲教叶嘉莹严格读书,但她没有送她去西式小学。他认为,孩子因为记忆力好,应该多读古典诗词和书籍,而不是背诵“大狗叫,小狗跳”,“来上学”。去玩吧。“这种浅薄又无聊的中国人。所以,我的父母为叶嘉莹和她的弟弟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她的阿姨。

开学第一天,他们还举行了拜师仪式。他们没有简单的拜师,而是准备了一块写有“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位。姐弟俩也给了牌位一头。

多年后,叶嘉莹回忆说:“目前,这些可能已经被视为封建礼仪,但现在我认为,它们确实在我当时年轻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敬畏感。人们不可能无所畏惧,他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中国的传统,人们应该敬畏。”

老师是怎么教诗歌和书的?教材是朱的《四书章句注》。老师不详细讲解笔记,只是给出一个大概的思路,让孩子背诵。诗词也是一样,不多解释,只是按顺序背唐诗三百首。

如今,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备受争议,但在叶嘉莹看来,这种老祖宗的方法是符合人类智力发展规律的。她说早年背《论语》时,听不懂。然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时,你会突然明白书中的一句话。她小时候记忆中的诗和书,就像一座智慧图书馆,为她一生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论语》中让叶老师的性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年的她倔强而急躁,但《论语》让她认识到儒家思想中的柔与硬的美德。

诗歌也是如此。真正好的诗歌能让读者从表面的意义想到很多层面的意义。熟记于心,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随着阅历的增加,人们可以从诗中读到“独自去高楼,望天涯”,“越来越宽而不悔,为伊使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在昏黄的灯光下”。

叶嘉莹小时候读过李商隐的一句话:“云母屏暗,长河落,晨星沉。嫦娥应该后悔偷了仙丹,觉得读起来不错。嫦娥、银河、荧屏的图像比较熟悉,记忆起来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

直到1953年,有一次,她在台北市第二中学教书,讲了《子·同治鉴》中的文章《淝水之战》。东晋赢了前秦,在福剑赢了一辆云母车。下课后,她在等车的时候,想起了刚才说的那辆云母车,突然想起了李商隐的那首诗。此时,距离我小时候背诵这首诗已经几十年了。她早已尝遍了国殇、家难、流亡的艰辛,才恍然明白李商隐的孤独与悲凉。

记住一首诗只需要一瞬间,理解它却需要一辈子。

邓稼先:

爱国主义是读书的最大动力

“两弹之父”邓稼先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华大学哲学教授。然而,我的母亲生长在一个小康家庭,她的家务以勤俭为基础,这也奠定了邓朴素的家风。

每天在学校,邓稼先都会在街上买一些枣糕和锅饼,当早餐吃。其实按照邓的条件,给孩子加一个鸡蛋加一杯牛奶当早餐并不难。这样,邓稼先从小就贴近贫困市民的生活,可以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他说着标准的市民语言,称火柴为“开灯”,油条为“水果”。多年后,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依然随和,与工农兵和青年学生相处融洽,这可能与他的童年生活有关。

邓稼先小时候很调皮,很聪明,这在他玩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无论是放风筝还是摇空竹子,他都比同学玩得好。普通空竹不够,找个带柄的茶壶和茶碗盖玩玩。没什么奇怪的。他也喜欢玩玻璃球,积累玻璃球。

对于孩子来说,调皮往往意味着打破规则,但邓稼先是个例外。虽然他很调皮,但他是一个憨厚的孩子,经常被欺负。他在与同学相处时既愚蠢又真诚。有时候同学给他提建议,他不听,于是同学给他起了个外号叫“250”。他不介意,只是笑,因为他能尝到朋友讽刺中蕴含的单纯友谊和说服力。

谈完性格,我们再来谈学习。邓稼先五岁开始上小学。放学后,父亲请薛先生教他读《左传》、《论语》、《诗经》、《尔雅》等。有一次,我父亲的好朋友张奚若教授来拜访,见到了穿着整洁长袍站着背书的邓稼先。张先生问:“村叔,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还让孩子扛这些东西?”此时,是20世纪30年代。他看到受欧美文化影响的朋友让孩子背古书,但有些朋友不同意。父亲说:“嘿,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中国文化里有什么。”

一个学过中西知识的父亲,不仅让孩子读四书五经,还让孩子读外国名著。小学时,邓稼先学习莫泊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著名艺术家的小说。薛先生被邀请用中文,而他的父亲自己教英语。

自由的阅读,勤奋的家庭风格,自由的玩耍...邓稼先的心智也来自于日常的成长。

第二天,邓稼先去了崇德中学,成了杨振宁的弟弟。的父亲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邓是同乡。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他得到了杨振宁的帮助,并对科学越来越感兴趣。父亲邀请师大附中的李先生回家补课。当时,邓稼先迷上了数学,一直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早,草稿纸撒得到处都是,细心的妈妈帮他捡起来整理。

1937年,北平沦陷。那时,中学生邓稼先读了很多书,经常和同学讨论世界大事。成熟的灵魂渴望自由和正义,但混乱的局面让他窒息。有一次,日本人强迫市民和学生举行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游行结束后,邓稼先掩饰不住怒火,把手中的旗子撕成碎片,踩了两脚。

当日本人发现有人扔纸旗时,他们勃然大怒。学生们立刻一哄而散,没看到是谁扔的。日本人找到了中学校长,让他们找出是谁。校长说“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能做这种事”,于是支支吾吾的回去了。校长是邓父亲的好朋友。知道是邓稼先,来到邓家说:“邓稼先之事,早晚要报。快放了他。”

事已至此,哭也没用。符登只好让姐姐带着邓嘉逃到大后方的昆明。

临别时,一家六口,各有各的味道。晚餐很丰盛,但是没有人能吃。父亲给弟弟妹妹讲了很多,后来那些话都忘得一干二净,只有一句邓稼先记得清清楚楚。

父亲坐在一把旧木椅上,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嘉尔,你以后一定要学理科,不要像我一样学文学。学习科学对国家有用。”

院子里,父亲的话还在回响,大厅里,母亲和姐姐们在哭泣。邓稼先和他的弟弟站在院子门口。他对弟弟说:“毛弟,我现在只有仇恨,没有眼泪。”

16岁的邓稼先被环境逼得早熟。从此,他学习科学不再是为了追求自由的知识,而是为了拯救苦难的祖国。

傅聪: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说起傅雷和傅聪父子,《傅雷家书》几乎是家喻户晓。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艺理论家,品位极高。文革前夕,他和妻子不想同流合污,双双自杀。世人不仅欣赏他的知识,也钦佩他的品格。

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傅聪的呢?他的教育理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人品比修养重要,修养比知识重要。

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傅聪很小就成为了一名钢琴男孩,但在他十四岁之前,他花在文学和历史等科目上的时间比练习钢琴还多。英语、数学请另一位老师,语文是傅雷自己教的。他从《孔孟》《先秦诸子》《战国策》《左传》《史记》《韩曙》等书中,选择了富有伦理观念和哲学气息的趣味故事和寓言,辅以古典诗词和散文。这样就把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学熏陶结合起来了。

小傅聪知道专制政府的荒谬之处,即“人民可以制造它,但不能让它为人所知”。“你不能听它,不要听它;中国人说不出来,然后看不出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势不能屈”的伦理道德,“我住三省,我身”的生活方式,“人不信,不知所为”...

傅雷没有直接说明意思,而是告诉孩子们提前准备,先开口。遇到不懂的,便旁敲侧击地提醒他,让他找出正确答案。不对的地方不是直接纠正,而是问他问题,这样他才能发现矛盾。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条件的。傅雷说,不适用于理解力差、智力发育晚的孩子。

多年后,傅雷在信中对傅聪说:“你从小的家庭背景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谁教一个年轻的艺术生在艺术之外增加这么多道德?我完全信任你。我播下多年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品德和艺术功底俱佳、个性突出的艺术家!”

早慧的傅聪有一个爱好,就是偷听父亲和朋友的谈话。有一次,钱钟书和江洋来拜访。傅雷突然想起了什么,想从外面拿点东西。当他推门时,他发现傅聪和他的兄弟在外面听着。傅雷不允许孩子偷听大人说话,所以当他看到他的父亲时,他的弟弟开始哭了。然而,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默许了他们的“倾听”。《倾听》让傅聪一窥艺术殿堂的瑰丽色彩,也让他的气质早熟。

让我们谈谈傅聪的艺术教育。傅雷认为,艺术重视天赋,有天赋就能成为一流艺术家;如果你没有天赋,你宁愿做其他工作。一个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艺术家,对别人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傅雷一直在努力做艺术启蒙,直到证实了傅聪的音乐天赋。

傅雷想让傅聪学习绘画,因为他精通艺术理论,与黄、刘海粟等大画家交朋友。我没想到他无意作画,胡乱写了几笔。扭瓜不甜,放弃吧。然而,当傅聪三四岁的时候,他喜欢听音乐。西方音乐经常在家里的收音机或电唱机上播放,傅聪同时专注于声乐和器乐。我父亲发现了这一点,并要求傅聪从七岁半开始学习钢琴。

在钢琴练习中,傅雷是一个“暴君”,孩子的懈怠就像暴风雨。傅雷做过掌掴,把儿子绑在门阶上,甚至抓头撞墙。

傅雷的做法与他的气质和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傅雷四岁时,父亲因被陷害入狱,冤死。母亲悲痛欲绝,没有精力照顾四个孩子,除了大儿子傅雷,四个孩子都去世了。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她的家庭教育极其严格。傅雷曾说,在童年时,他“只看到悲伤的面孔,却闻不到笑声”。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傅雷性格坚强,恶贯满盈,对待生活、工作、教育孩子都一丝不苟。

傅聪12岁时进入叛逆期,经常抗拒父亲的教育,拒绝练琴。老师不愿意教这个“少年问题”。傅聪浪费了几年时间,直到16岁上了大学,他才重新燃起对音乐的热情,他加倍练习,弥补了浪费的时间。

后来,傅雷在信中反思:“昨晚睡觉的时候,你又温暖了童年。可怜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童年和我的如此相似?我也知道你从小遭受的挫折对你的成就并不是没有帮助,但我父亲总是犯很多大错误。.....有了你痛苦的童年,我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父亲。幸运的是,你得天独厚,无论你如何打击,你都不会被摧毁。孩子们,孩子们!孩子们!我该如何拥抱你来表达我的遗憾和爱?”

傅雷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我们所知道的是,傅聪给了他的父亲诗意,悲伤和深刻,而华颂给了笔记。

傅聪的肖邦弹得最好。肖邦的气质严谨、细致、优雅。傅聪觉得这有点像他的父亲。

结束语

读叶嘉莹、邓稼先、傅聪的故事时,我总在想一个问题:他们成为大家的关键是什么?

当然,他们都出生在书香门第,家世深厚,不脱鞋我们是追不上的。但是,如果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总是可以在教育中抓住关键,从而避免工作方向错误。

在叶嘉莹的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敬畏。她跪在孔子牌位前,她写下的晦涩的诗和书,都告诉她,除了琐碎的日常生活和动荡的现实,还有一个由经典构筑的壮丽而深刻的世界。

读邓稼先的故事时,我在想,今天我们讲科技创新,问一个正在做科技项目的中学生,或者一个发表论文的科学家,他们大概会说想改变世界。但是这个誓言有多深呢?它能经受多大的考验?听了太多遍,大概感觉不到这句话的分量。

如果傅雷活在今天,很可能会被视为亲子关系的反面教材,被贴上“低情商”“直男毒瘤”的标签也不过分。他提醒我,我们今天似乎非常重视亲子关系的细节,我们应该平等尊重孩子,以免造成创伤。傅聪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不,孩子没有那么脆弱。不,这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

叶嘉莹没有因为“临时抱佛脚”而失去对诗歌的兴趣,邓稼先没有因为生活坎坷而失去性格,傅聪也没有被父亲的暴君行为所毁。

孩子就像一棵幼苗。即使一开始是温暖寒冷,阴晴不定,只要有一瞬间的风雨和阳光,就能抓住机会成长。

所以,启蒙不是在温暖的日子里和风里无忧无虑的成长,而是在风雨和动荡中,孩子们心中孕育出的神圣、深刻、永恒的力量。

我想到了自己的启蒙教育。虽然我父亲上了一所好大学,但他不想给我买辅导书以外的阅读材料,也不想把钱投入学校教育。有趣的是,他在大学的时候买了很多书,包括哲学、诗歌、宗教和艺术,他从来没有读过很多书,也看不懂。他只是把它们放在书架上,直到它们变黄,当我长大后,没有人真正读过它们。

那个书架在我的床上。小时候睡觉前,我习惯拿出一份,翻一倍,放回去。

我完全看不懂,但我对那些书有一种说不出的爱。还记得第一次打开小篆四书时的震撼。有这样的话,这样的书。

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时候我只能看,不能探索。几年后,当我上了大学,能够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时,我对那个世界的好奇心丝毫没有减弱。

我等待我的阳光和雨水,我可以开始发芽。

高山聆听

儿童普通教育从业者

自由撰稿人

普通阅读从业者

互动话题

你是如何在家做启蒙教育的?欢迎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