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科、新生儿科或儿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孩子:脸上有红白相间的“疙瘩”和湿疹?痱子?还是痘痘?
本文重点介绍新生儿/婴儿痤疮的鉴别诊断以及新生儿痤疮与婴儿痤疮的区别。新生儿痤疮和婴儿痤疮的差距不仅仅是发病年龄。
新生儿痤疮
新生儿痤疮在临床上非常常见,20%的婴儿受访时没有家族史。为了区别于真正的痤疮——“婴儿痤疮”,防止混淆,“新生儿痤疮”在国际上常被称为“新生儿头部脓疱病”。
新生儿头部脓疱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皮肤上马拉色菌定植引起的炎症,严重者尤为明显。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现,疾病严重程度与皮损中马拉色菌的阳性率或非皮损中的定植率之间没有相关性。
新生儿头部脓疱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周。临床表现为炎性丘疹和脓疱,无痤疮样病变。皮损常累及面部,主要是面颊部,有时也累及头皮。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头部脓疱病有时外观与红疹相似。
图1新生儿头部脓疱病
治疗方面,大部分新生儿头部脓疱病都是比较轻微的病例,可以每天清洗,避免外用油和洗液,通常不需要其他额外的治疗,因为疾病往往在4个月内逐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疤痕。
如果皮疹严重或急需治疗,可考虑外用2%酮康唑乳膏或1%氢化可的松乳膏,可能有助于清除皮损。
另外,未来青春期长痘痘的风险不会增加。
婴儿痤疮
婴儿痤疮是一种罕见的独立疾病,与新生儿头部脓疱病无关,发病率远低于后者。它通常起源于3-4个月的婴儿,在几周的婴儿中很少见。婴儿痤疮多见于男孩,是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增生所致。
婴儿痤疮的临床表现比新生儿头部脓疱病更严重,包括典型的痤疮样病变,如痤疮、炎性丘疹、脓疱,有时还有结节。这种疾病通常在1岁内自然消退,但可以持续到3岁左右。
图2婴儿痤疮
与新生儿头部脓疱病不同,婴儿痤疮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导致疤痕形成,因此可能需要治疗。
轻中度炎症时,外用2.5%过氧化苯甲酰、抗菌药物或维生素A酸类药物。严重者可考虑全身用药,如口服红霉素或口服异维a酸。
建议在面部或大规模使用外用药物前,先将药物涂于肘窝检查局部反应。建议外用药物,尤其是维生素A酸类药物的初始频率,应在夜间隔日使用,耐受后改为每晚一次。
重度和持续性婴儿痤疮可能需要评估雄激素过多及其潜在原因,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性腺肿瘤、肾上腺肿瘤或性早熟。一些婴儿痤疮病例可能在青春期有严重的痤疮。
新生儿痤疮与婴儿痤疮的鉴别要点
下表直观总结了两种类型痤疮的区别,以便儿科医生、皮肤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对比学习。
新生儿痤疮与婴儿痤疮
区别于其他皮肤损伤
除了新生儿痤疮和婴儿痤疮的区别之外,这两种皮疹还需要与新生儿或婴儿其他可能累及头面部的水疱和脓疱性皮疹区别开来。
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可发生于31%~72%的足月儿。ETN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毛囊皮脂腺单位不成熟有关。
ETN病的临床特征为多发性红斑和丘疹,丘疹直径1~3 mm,红斑基底迅速出现无菌性脓疱。皮损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掌跖不受影响。该病可能在出生时出现,但常发生在出生后24 ~ 48小时。皮损往往在5~7天内消退,无需治疗。
图3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MILIUM的复数
小米样丘疹是由毛囊皮脂腺中的角蛋白和皮脂堆积引起的白色丘疹。40~50%的婴儿有小米样丘疹,多发生在鼻面部,新生儿的小米样丘疹往往在几周内消失。
图4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和痱子
粟粒痤疮
粟粒性皮疹,俗称痱子,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常见表现。特别是在炎热的天气,角质层水平的角蛋白堵塞汗腺导管,汗液不易蒸发,导致汗液滞留或外渗到周围组织,形成丘疹、水泡或脓疱。
痱子的临床表现有很多。
结晶粟粒是一种薄壁水疱,类似露水,无炎症。
图5结晶粟粒
红痱子是汗液渗入真皮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产生一簇簇红色丘疹和脓疱。
脓疱痱子也是局部炎症引起的,皮损是红色基底上的无菌性脓疱,类似红色痱子。
图6脓疱痱子
深部痱子是皮肤丘疹或脓皮病,不易被摩擦。
小米疹很少在出生时出现,通常在1周大时出现,尤其与培养箱、换药包、衣物包和发热有关。皮疹常见于面部、头皮和褶皱处。
小米疹不需要特殊治疗,降低环境温度,出汗后皮损会很快消失。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
新生儿一过性脓疱性黑变病或新生儿一过性脓疱性黑变病临床少见。该病主要发生在黑人种族的足月婴儿,发病率约为5%,其他种族也可发生。
TNPM病变常发生于前额、下巴、颈部、背部和gaskin,可分为三个阶段/类型:非红斑基底上的小脓疱,常于出生时出现;红斑及周围鳞屑、脓疱破裂,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色素沉着斑,逐渐消退,需数周至数月。上述不同阶段的皮损可能同时存在,不治疗预后良好。
图7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
婴儿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婴儿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皮肤病,多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儿。其与成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的关系尚不清楚。
EPFI显示复发性瘙痒性滤泡性脓疱,多见于头皮和四肢。对61例EPFI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个月,男女比例为4:1。组织病理学一般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婴儿还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复发有规律,1~12周复发1次,1~4周内消退。大多数孩子在3岁时完全消退。
图8。婴儿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在治疗方面,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减少皮肤病变和控制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