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藏 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

栏目:军事 2021-10-09 05:08:51
分享到:

本文是《中国历史丛刊》第279期和《明史丛刊》第04期的精读。欢迎观看。

01、朱迪伐藩

朱迪以招降主张伐诸侯、作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举兵起兵。但是,他当上皇帝后,在处理藩王问题时,不怕违背祖制,还采取了伐诸侯的政策。

他自己也是和诸侯王一起夺取了皇位,他深刻的体会到了军事权力过大的诸侯王与中央皇权矛盾的教训。他当了皇帝后,为了掩人耳目,又恢复周、齐、戴、闵四王为诸侯。然而,过了几个月,他又发现了另一项罪行,撤走了戴和闵的护卫军。

然后,永乐四年废王琦为庶人。十年,辽王的卫队被切断。朱元璋时期守卫众多军队的王宁,也在永乐年间由边塞改为南昌。

王宁到了南昌后,为了低调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宫殿,整天躲在里面弹琴看书,在永乐皇帝的时代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为了减少永乐皇帝的猜忌,纣王自动给了他的护卫部队。

在削减浪费的几年里,几乎所有最具威胁的国王的卫兵都被撤职了。

伐诸侯有助于“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之后,更进行伐诸侯,这是历史的辩证发展。由于朱迪对藩属国的割据,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得到加强,使得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稳固。

02.明成祖的成就

永乐元年,永乐皇帝指定北平为北京。下定决心迁都后,我着手修建大运河。

元朝时,增加通惠河、济州河、汇通河连接隋代运河,形成京杭大运河,但全线从未通航。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武元决口,临清至集宁的会同河受阻报废。

永乐九年,永乐皇帝的命官疏浚了会同河,引文水、泗水入河,沿河修建了38座城门。后来,官员们被派去修建从淮安到扬州的堤防,以防止淮安的水侵入运河,并从运河中放水。至此,京杭大运河真正开通。

随着运河的修复,南方的粮、米、丝、帛等物资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从而保证了首都物资的供应。北方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运河向南运输,这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

永乐四年,永乐皇帝下令筹建北京宫,重建了整个北京城。十八年完成。今年,他宣布从明年开始,北京将成为首都,南京将成为首都。南京没有皇帝,其他官僚机构的设置和北京一模一样。皇帝派了一个密友到这里负责留守和保护南京的一切事务,试图依靠南京为中心来保护运河交通线,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

在经济上,自洪武以来,永乐皇帝继续实行移民、开垦土地和奖励开垦的政策。之后,他辗转到直隶、苏州等十县和浙江等九省充实北京,后来又多次从南方移民到北方。在京南战争中受损的地区,政府发放牛和农具,以尽快恢复生产。

与此同时,惩治腐败和缓解饥荒的政策得以实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库富裕,每年除了损失几百万石头给首都之外,全国各地都道府县的仓库里还存放着大量的粮食,年代久远,吃不完。

在农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边防问题上,永乐皇帝不仅对蒙古采取了既好沟通又积极防御的政策,还加强了对黑龙江下游的管辖,积极经营西域。永乐元年,他派官员到哈密下诏书,允许哈密王失去他的马在中原进行贸易。不久,官员被派往哈密、撒马尔罕、霍州、吐鲁番等地,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友好往来,增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永乐四年,明政府在哈密设卫,派官员协助地方领导治理。哈密卫的建立,恢复了明朝对西域的管辖,使明朝的诏令到达天山南北,重新打通了与中亚的通道,有利于与西域各国、各地区的交通。

朱迪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永乐初年,郑和被组织派遣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方国家,发展了明朝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永乐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繁荣了社会经济,巩固了统治基础,维护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扩大了对外影响,提高了国际声誉。

然而,由于他从侄子手中夺走皇位,并在即位后杀害了忠于文健皇帝的副手,他总是受到封建文人的指责,认为这是一种不公正的行为。这种责难纯粹是从封建宗法制度的角度。

就他的政治成就而言,永乐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03.漠北探险

逃到漠北后,元顺帝于洪武三年死于颍昌。几代之后,由于内部纷争,蒙古贵族被分为鞑靼人、瓦剌人和五粮哈人。鞑靼人生活在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大部分地区;瓦拉生活在蒙古西部和准噶尔盆地。而五粮哈系位于老哈河和辽河流域一带。其中,鞑靼部最为强大。这三个部门经常互相残杀,不时入侵明朝的边境。

朱元璋对蒙古军队一直采取争取良好沟通和积极防御的政策。因此,明初从嘉峪关出发,沿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先后建立了辽东、傅玄、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冀州、三观、固原等九个边防重镇,后相继建立。

九座军事要塞中的每一座都驻扎着许多军队。除九边外,长城以北还建立了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三个外围军事重镇,气势相连,互为犄角。

明成祖继承了朱元璋对蒙古贵族的政策。他修好了它,立蒙古部落酋长为王,并赠送黄金、白银、纺织品、粮食等物品以争取和平;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贵族入侵,他们将受到坚决的攻击。他还利用蒙古部落之间的矛盾,扶弱抑强,使他们互相牵制,减少对明帝国的威胁。

永乐七年,鞑靼可汗杀了明朝使臣吉果,这一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明朝成祖派齐国公丘福为将军,率领十万士兵进行征服。丘福低估了敌人,并跳入其中。他在克鲁伦河全军覆没。当失败的消息传来时,朱迪怒不可遏,决定开战。

永乐八年,明成祖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在南河游泳战役中,本雅失去了心脏,失去了生命,放弃了战壕里的草和牲畜,只乘坐了7次车就逃离了瓦拉部。这次鞑靼战败,然后投降明朝,每年都向马匹进贡。明朝也给予了丰厚的奖励,大臣阿鲁台也接受了明朝赐给他的贺的称号。

鞑靼战败后,瓦拉逐渐兴盛起来。瓦拉顺宁王马哈木进攻本雅,多次声称进攻鞑靼。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拉,为失去主人本雅报仇。与此同时,瓦剌不断威逼明朝,妄想占有明朝宁夏、甘肃地区,并在边境驻军,跃跃欲试。

面对瓦剌部的挑衅嚣张,明成祖在永乐十二年再次率兵亲征,在呼兰大败瓦剌。第二年,瓦拉向马致敬道歉。后来,瓦剌部被鞑靼部击败,从此实力下降,从而在一个方面减轻了明朝的威胁。

明朝在与蒙古贵族的几次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第三次远征为例,仅用34万头驴、17.75万多辆汽车和23.5万多名民夫运输粮食和370万石。

但是,明成祖决定亲自征讨以打击鞑靼人的侵扰。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永乐二十年三月,他在塞北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职业生涯,阿鲁台战败逃亡。

此后,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第四次、第五次北伐阿鲁台。第五次北伐归来的路上,朱迪因病在玉木川去世。

明成祖五次出使漠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也有效地防御和打击了当时蒙古贵族的侵扰和破坏,有效地保障了边境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地位。

04、分而治之女真

在今天的俄罗斯勃利博物馆,有两座永宁寺的纪念碑。是中国满族始祖女真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与黑水之间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明朝政府治理黑龙江下游的雄辩证明。

女真,一个古老的部落,在秦之前叫肃慎,隋唐叫漠河,辽代叫女真。明朝永乐年间,为了统治女真族所在地区,明政府根据女真族各部分的社会演变程度和活动区域,将其分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分。

海西女真人住在松花江南岸。这个部落的名字是以松花江原名叫海西河命名的。

建州女真生活在牡丹江、绥芬河流域和长白山,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省依兰县。

野蛮女真人活跃在黑龙江两岸的广袤土地上。三部分中,海洋西部进化程度较高,而野蛮部分相对落后。

明朝对女真族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以使女真的三个部分有所不同。

早期,明政府在海西西海岸后设立五粮哈三卫,作为对海西女真人的牵制。永乐初年,设立回纥左、右、前、后卫,统治这个部落。

永乐元年,明建州署设建州卫,建州署首领阿哈楚为都督。永乐十年,增设建州佐为。

明朝政府给女真酋长颁发了执照,当时称之为“测量”。有了这种测量,你可以在每年的某个时间去指定的地方做生意。

当时,明政府在开元设立马市,与海西、建州两地进行贸易。马市分为官市和私市。官市是明政府购买马匹等进攻和战争工具的贸易,私市是女真人和各族人民交换日用品的贸易。交换的货物主要是马、貂、人参等来自女真族的土特产;铁农具、牛、种子、大米、盐、纺织品等。主要来自汉族地区。

马市生意兴隆。明朝派官员主持贸易,负责检查进入市场的货物,征收商业税。对于来马城参加贸易的女真族首领,明政府还赏赐他们猪羊宴。

此外,明政府还利用官印和丰厚的赏赐笼络二师首领,以实现对海西、建州人民的统治。

按照明朝的规定,女真三部必须按时向朝廷进贡,卫生研究所的官员必须在限定的日期内报告北京当地的情况。贡品也是当地的名贵特产,如马、貂、阿胶、人参、海东青等。明朝政府没有给这些贡品钱,实际上是对女真人征税。

朝廷规定建州、海西进贡时间为每年冬季,从开元进京;野人部因为位置偏远,进贡时间不固定。

整个永乐朝,海西和建州都是按时进贡,只诚心服务。在明朝,有一种征收,每个人都必须去。

简有为命阿哈以军功名李思成,他的兄弟子侄们一个个都成了明朝的官员。海西和建州人民也与汉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女真人与明朝的联系得到加强,女真人的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女真族与中央王朝在政治、经济上的关系比以往更加密切,往来更加频繁,再加上明政府需要派兵驻守努尔甘多斯,改变军队的驻军,从内地运送大量物资,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有所发展。

明代在元代设置驿站的基础上,扩建或新建驿站,延长或新开线路。当时辽东至东北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是六条干线的起点。这些干线东至朝鲜,西至内蒙古,东北至努尔甘杜研究所附近的满静站,西北至满洲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特别是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交通较为发达。

为了保证辽东与努尔根之间的联系和运输,明政府在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设置了45个车站,包括满静、黑里里、别尔镇和福多河。永乐十八年,吉林建了一个造船厂,负责造船和漕运。目前,吉林市仍有“造船厂”之称,在市东南16公里的阿什哈达河岸边有两处摩崖石刻,记录了明军到达这里的时间。

新尔甘都司建立后,明朝宦官易世哈等人多次奉命前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宣告和抚慰。永乐十一年,宦官们也第三次迷了路,他们在都司城西南、黑龙江横亘河口对岸的山上修建了永宁寺,站在碑庙前,题字“永宁寺”,首开官书“修努尔干永宁寺碑”。碑上刻有汉、女、蒙、藏四个字。

宣德七年,我也失去了哈第十次来此。看到永宁寺已经湮没无闻,第二年就委派官员重建,并在寺前立碑“重建永宁寺”。两块石碑都描述了设立新尔干都司的过程和反复向镇上宣布土地的情况,如易世哈。这两块石碑是明朝政府管辖秋谢海峡两岸的历史见证,也是历史篇章中记载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页。

后来,虽然永宁寺倒塌了,但这两座纪念碑却屹立了500年。直到近代俄罗斯入侵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这两块石碑才被俄罗斯拆除,于1904年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博物馆,后移至勃利博物馆。

05.驿道直接通向乌斯藏

元代称西藏为乌藏。洪武年间,明政府在西藏设立了一个都指挥使师,在甘肃设立了另一个都指挥使师,管辖西藏自治区昌都东部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和青海省南部地区。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宣威部、招考部、万虎府、千户所,管理广阔的青藏高原。

元朝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明继承了元制,还利用宗教势力作为统治藏族人民的工具。明朝永乐年间,西藏制定了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禅师、大佛、国师、禅师、港督、喇嘛。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等级和职务。法王是最高的僧侣,他在朝廷的命令下,行使地方权力,“忠实地修理他的职位”和“约束人民”。

永乐年间,乌兹别克人的僧侣和官员解释了变革之王、监护之王和赞美之王的命令,并修复了从四川雅州到乌兹别克人的驿道。这样,除了甘肃经青海通往西藏的道路之外,西藏与内地的交通又增加了一条新的通道,促进了藏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与交往。

明朝政府还对乌兹别克人征税。洪武二十五年,规定乌藏一年四季每年要给明朝交200匹马。如果有紧急需要,朝廷也可以增招马匹,称为“穷马”。内地连接乌兹别克人的驿站所用的马也是从当地人中招募的,藏族人也被招募去当驿车和徭役。

藏族人主要吃肉,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为此,明朝政府在贺州、周琴、周涛、崖州等地设立了茶马司,让乌兹别克人在明朝用马交换茶叶。

除了政府主办的茶马贸易,民间也私下交易茶马,汉族的纺织布料也是交易的主要材料之一。整个明朝,藏族和汉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