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伟 盘点中国纪录片之父黎民伟的爱国人生

栏目:军事 2021-09-25 00:09:58
分享到:

如今,香港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此时此刻,不知道有多少香港人有“我的心依然是中国的心,尽管我穿着一件衣服”。我只知道,一个香港明星在网上发一两句爱国言论,就足以打动中国人去除掉他们。然而,与被孙中山赋予“天下为公”四字的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相比,这些东西根本不值得一谈。

黎民伟十几岁时在圣保罗学院学习。1911年,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同年,他组织了香港第一个文明剧团“清平乐”。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这个戏剧箱从香港运送枪支到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

1923年,黎民伟和他的朋友在香港成立了民信电影公司,这是香港第一家华人投资的电影制作公司。之后,黎民伟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和第一部故事片。1925年6月,广州爆发沙集惨案,黎民伟利用职务之便,秘密将被追捕的师生运送到他在香港的家中。香港当局派人半夜闯进李的家进行搜查。黎民伟知道自己不能留在香港,便将“敏欣”转到上海继续他的电影生涯。

多年来,一直带着相机追随孙中山,记录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和革命军的重要活动,记录李大钊、、蒋介石、胡、、蔡元培等数十位政治人物。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极其珍贵的活动史料,创作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新闻纪录片。包括“孙中山先生云南军事干部学校开学典礼”;“廖仲恺先生开办了广东兵工厂青年工人学校”;“孙中山先生北上”;“孙元帅视察广东省警卫部队武警和业务团”;黄等。

1924年北伐战争开始时,黎民伟和罗永祥拿着笨重的相机,拍下了战火中攻打惠州城的画面,甚至从飞机上把战场尽收眼底。这些战场视频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海战争空”大型新闻纪录片,成为宣传祖国统一、振兴民族的有力武器。为表彰黎民伟的贡献,孙中山先生题词:“天下为公”。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在总司令蒋光鼐、总司令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一·二八事件震惊中外。为了拍摄日军的滔天罪行和十九路军的英雄事迹,他冒着生命危险奔赴上海前线,在淞沪抗战中为十九路军拍摄了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在国统区上映后极大地激发了全国的抗日热情。为此,他的行为被日本特勤局注意到,甚至一度被列入打击名单。在此期间,他拍摄的纪录片有《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日沪之灾》、《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联华公司被敌伪占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即使他被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黎民伟也从未放弃他珍贵的视频资料。他曾经把自己和相机绑在飞机的底舱“航拍”战况,冒着生命危险记录日本侵华,拍摄了纪录片《淞沪抗战纪实》,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电影素材。他对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从来没有一刻懈怠,他那颗纯洁的心就像过去一样。他积极利用影视作品或文学活动宣传抗日战争,鼓舞人民。国歌的创作者田汉称赞他是“十年银斗士”。

黎民伟热衷于拍摄文学电影。他不仅是一位传奇的革命者,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先驱中的重要人物。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和信念,为国爱民,展现了一个正直、上进、爱国的电影生涯和艺术家可贵的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他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原则是现实主义。

为了保存珍贵的纪录片《治学春秋》,黎民伟安排员工偷偷带走底片,没想到途中被日本飞机轰炸,最后只保存修复了短短34分钟的片段。七年的辛苦,只剩下点点滴滴。每次黎民伟回忆起这件事,他都会心碎。在他去世之前,黎民伟特别指示他的妻子把它们送到北京,捐给政府。

1953年,黎民伟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60岁。在追悼会上,著名画家高题写了“中国电影之父”的牌匾。作为早期港片的开创者之一,他获得了无数的“第一”,黎民伟不愧为“中国纪录片之父”。他多才多艺,能剪辑、能导演、能表演、能摄影,了解和熟悉电影技术,坚持纯粹目的、艺术美的创作思想和制作原则,给当时的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健康清新的气息。他的电影生涯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前半个世纪的历史足迹。他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电影先驱的共同品格,也展现了他正直坚定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