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万同胞是多少人 为什么乾隆时期中国人口会突破四亿 原来是它们被广泛推广

栏目:旅游 2021-09-24 23:06:53
分享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对人口似乎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直到近代,为了反抗外来压迫和掠夺,团结4亿同胞的口号和现实应运而生。如果死记硬背铸就这样一个结论:在做事上,对* *的推动已经养活了更多的人。一方面,缺乏说服力;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比较,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巨大变化的意义。

在技术上和实际上很难像今天这样准确地统计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但可以粗略估计。秦统一全国期间,人口约2000万。西汉后期,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人口翻了一番,达到6000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古代人口少与经济不发达和战争有关。其实中国经过多年的战争,总人口只有800万,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基数如此之小的时期,足以说明那个时代战争造成的杀戮和死亡。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大起大落,隋朝统一南北后,全国人口约5000万,昔日的中国大地迎来了遍地生机的时期,基本保持在这个基数上,直到空之前强大繁荣的唐朝。

随着海山丝绸之路的开通,南宋经济活跃繁荣,百姓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养活更多的人。这一时期,与周边地区相比,生活在中国的人口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总计8000万。

当人口超过1亿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近500年,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这时,人口激增,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两种作物开始传入中国。

这两种作物,一种是红薯,另一种是玉米。历史上有一种说法,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是水稻文明,欧洲是小麦文明,遥远的美洲是玉米文明。

玉米,一种古老的作物,滋养了灿烂的玛雅文明。玉米在玛雅文明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当时,玛雅人将近80%的食物可能是玉米。如何种植玉米,如何用玉米养活更多的人,成为玛雅农业文明的支柱。历史研究表明,只要他们耕种长达7个月,就可以收获他和家人一年所需的口粮。玛雅文明的辉煌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一个事实:玉米不同于中国的水稻,适应性强,对土地要求低,几乎是一种播种后就能收获的作物。

中国以其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但是我们的土地是多山的和丘陵的。如果只有水稻,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土地没有开发。一旦发生战争和战争,肥沃的平原就不是安全的地方,更不用说种植了。

番薯最早在今天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种植,由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种植。晚明万历年间,红薯首次从沿海地区传入中国。随着这两种作物的逐渐普及,到了明末,国内人口约2亿,这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个数字的背后,有勤劳人民的贡献,也有从大洋彼岸传入中国的玉米、红薯的贡献。没有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还会继续。

明朝中后期的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美洲这个从未进入欧洲历史的“飞地”被发现。玉米和红薯可以带到世界各地,这与新航线的开通密切相关。发现美洲后,哥伦布移居欧洲和中亚。国内许多学术研究集中在明清时期玉米的传播和普及上。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中国的战争已经结束,康干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康干盛世时期,快速的种群繁殖突然凸显了种群增长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是活着的时候要吃饭,但是没有足够的食物做家务?开垦荒地免税和鼓励人们开垦荒地为种植玉米和红薯等高产作物提供了机会。在广泛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后,人口增长达到了爆炸性状态。农耕文明时期,中国人口的高峰刚刚到来。

近代,在面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40万同胞的一致呼声应运而生。香港历史教授龚启胜通过解读历史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16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中国粮食增产的一半以上来自新引进中国的玉米、红薯和土豆。“中国近代四千万同胞应该衷心感谢远道而来的红薯和玉米。

吃饭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一件小事,但它一直是历史上任何事情的一件大事。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那个时代的世界从相互封闭慢慢走向融合。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可以养活更多人的粮食,还有外国先进的文明,以及那个时代每个民族被赋予的奋进、积极行动的精神。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古代面临着一个日益开放的时代。非但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变得更加开放自信,反而在封闭中一步步没落,一步步艰辛探索!究其原因,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值得深思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