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在网站“怎么做”上翻译了一篇关于瑞士圣哥达山口装甲要塞的报道,到处都是炮火。然而,当我懒于翻译时,它是一个删节版。最近看到有人说瑞士弱但没人侵略。然后我会弥补,让大家看到“弱小”的瑞士是如何自卫的。
这个机枪武器炮位只有通过接近侦察才能发现,圣卡洛堡的这些机枪武器炮位没有一个是通过地下通道与之相连的。
最后,圣卡罗要塞于1944年完全完工,但要塞内部仍然潮湿,存在许多缺陷。1942年底,污水处理设施被冻结,驻扎在这里的70名士兵整个冬天都要跑到高速公路上才能越过长城方便。士兵们在几米深的雪地里挖了一条避风的壕沟,然后在里面解开了大号。他们称之为“Scheissgr ben”,意思是“屎沟”。冬去春来,积雪融化,要塞周围的环境变得非常不愉快。
1946年,圣卡洛堡进一步完善,内部生命支持系统得到完善。重新设计了通风和空调节系统,弹药库用混凝土而不是旧的木制结构建造。污水系统得到了改进,装甲炮塔中安装了加热和通风装置,并做了一些其他改进。
1994年5月27日,圣卡罗堡最后一次发射了105毫米炮弹。年底,要塞被废弃封存,直到1999年才正式解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圣卡洛堡服役期间,游客也可以自由进入该堡的防御区域,但禁止拍照的警示牌随处可见,游客也不得靠近装甲炮塔。
这里看起来不像军事设施,但是大门上有“La Claustra”这个词,是一家酒店的名字。
走廊的尽头是一条通向两座装甲炮塔的岔路。
走廊尽头还有一个机枪武器炮位,用来封锁通往炮塔的通道。
圣卡罗堡结构图。红色箭头是进入要塞的路线。
照片右侧是通往入口的走廊,左侧是通往1号装甲炮塔的大门。
通过关闭装甲门,外界可以完全被装甲炮塔屏蔽。通过这个装甲门,你可以去1号装甲炮塔。
从弹药库到炮塔,有一条倾斜向上的通道。
通道的右侧是一个传送带,可以将弹药库里的炮弹、推进剂和引信转移到炮塔。
这样倾斜的通道,有着说不出的技术美。
通道坡度74%,需要131步才能到达1号炮塔,相当于26米高。而且它只需要走93步就到了2号炮塔,高度18.6米。
特别有美感。
还有一扇通往炮塔的装甲门。
整个装甲炮塔由11人组成:三人在炮塔顶部,分别担任观察员、炮手和装填手;炮塔的下层是指挥所,炮手在一两个助手的帮助下,根据命令装填炮弹和弹夹;另外四人负责保证输送机的正常运行。指挥官和首席计算器在要塞的指挥中心,通过电话向炮塔下达命令,并提供必要的参数,如射击边界、目标距离、射弹类型、引信和弹药筒设置。炮塔发射后,修正参数由更高的观测值提供。
下装甲炮塔的外观。
爬上梯子到炮塔顶部。
照片的中心是通往弹药库的通道,顶部是通往上炮塔的开口。
通过炮塔上层的开口,它进入炮弹的内部。左手轮控制炮塔的旋转,右手轮控制火炮的俯仰。
与19世纪末的巨型装甲炮塔不同,这个炮塔的内部非常小,就像坦克炮塔一样。这是1939年装甲炮塔组装时拍摄的照片,炮手位置在右侧,装载机构在左侧。
在这样的炮塔里操作感觉很酷。
在炮塔的下层,有四个液压机构用于提升炮弹。根据命令,几个炮兵部队将炮弹与推进剂筒组装在一起,并安装了不同类型的引信。
枪尾机构非常复杂。
由于空之间的空间狭窄,很难拍摄到炮塔的整个内部。
射击后,空弹夹会掉落到炮塔下层,然后由输送机运送到弹药库。在那里,士兵们使用特殊的设备来检查弹药筒的完整性,并更换新的底漆以供重复使用。为避免一氧化碳和火药气体中毒,装甲炮塔内所有人员佩戴专用防毒面具,通过管道输送清洁空气体。
参观完装甲炮塔后,沿着原路返回。
隧道在山岩中开挖,内壁覆盖混凝土。
然而,在一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裸露的岩石。
除了传动机构,还有电缆、通讯设备和一条管道,用于向炮塔内的人员提供空气体。
台阶上有两条轨道是不是很奇怪?
铁轨是用来运输桶的。枪管的使用寿命为5000 ~ 8000发。更换炮管时,将绞车安装在通道内,将更换好的炮管固定在专用拖车上,通过轨道运输到通道底部,然后更换新的炮管。这个艰难而危险的换桶过程需要三四天。
回到通道底部的考场,走过长长的走廊,参观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