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扬 高考满分作文“不说人话” 北大教授陆扬:晦涩不等于混乱

栏目:教育 2021-11-25 20:45:44
分享到:

浙江高考完美作文《住在树上》一开始就给了读者一记耳光。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那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坍塌”为目标。根植于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参考意义。但是,面对看似无边无际的未来空,我想追随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生活,而不是过早地颤动……”全文充满了“Ku雅”、“真雅”、“知止之”等生僻字,其中引用了海德格尔、麦金太尔和米洛斯的话

本文发表于8月1日微信官方账号《教学月刊》。根据微信官方账号的信息,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这篇作文39分,最后两位老师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考试团队给了满分。

评卷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评价说:“老话与隐晦的话并存,深沉稳健的思考已经准备好了”。“要这样写,考生有必要读很多书,而不是背诵几个名言。而文字的表达又是如此的学术性,这是普通高中生无法企及的。当然,尴尬并不希望学生模仿。”

在网友的批评声中,陈建新的“默默无闻”变成了“不说人话”、“嚼蜡”、“我听不懂,我读书少”...作家马伯庸认为,“默默无闻”不是不可能,而是“没有必要”。在他看来,这篇完美的文章中使用的生僻字、典故和表达方式都是对的,但它们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话来组织。

什么是“不必要的默默无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冯岩引用余光中的文章《如何提高英式汉语——论汉语的常态与变态》来说明措辞是如何逐渐转向“不必要的晦涩”的:“你可以说‘名气’,但你靠空制造‘人气’,而不是说‘很出名’,你要做一个迂回的手势和样子。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显然,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好看’,但必须说‘这本传记相当可读’。”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杨璐认为,这篇作文其实并不“晦涩”。他在微博上评论说,默默无闻并不可怕,只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就行,但默默无闻并不代表迷茫,更不代表故作姿态。通过逐句引语和对这篇作文的详细分析,杨璐指出,整篇文章充满逻辑混乱和人为追求华丽的词藻,不属于晦涩难懂的范畴。鼓励考生刻意给自己的写作留下印象,会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理解,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缺乏基本追求”,影响整个社会的语言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应该是一道必须守住的屏障。”

评论员曹林的批评火力十足:“文章装做高深无知。这种作文成了完美作文的示范,侮辱语文教育,侮辱语文表达,侮辱读者,侮辱无数语文老师。”

然而,复旦高中语文高级教师王喜明指出,哲学类文章容易出现大量术语,让人觉得难读。这是因为有些意思真的很难用通俗的话准确表达。但他并不提倡满分,因为满分导向性很强,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作品。“我认为值得提倡的是,这篇文章应该被别人引用。只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积累阅读,这样才能恰当地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