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气道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肺功能障碍,长期以来被称为“肺的沉默区”。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小气道功能障碍与许多肺部疾病密切相关,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气道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该领域学者的关注。
12月9日,“小气道谈话——哮喘与小气道功能障碍系列专家会议沈阳站”成功举办。会议由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夏教授主持,邀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顾秀教授分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经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洪波教授讲解了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疾病的探索现状,与会专家就小气道疾病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现在,我们将整理会议的精彩内容,为读者提供美食。
小气道疾病常见,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
主席:夏教授
大会开始时,大会主席夏教授表示,气道疾病和感染是呼吸领域的两大常见病,其中吸烟、空气污染、生物染料等因素是这两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吸入用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和吸入用倍氯米松福莫特罗气雾剂已在呼吸领域使用多年,是呼吸科医生的知名药物。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将对小气道疾病的探索现状以及这两种药物在气道疾病领域的临床价值进行充分的讨论。相信本次会议一定会让与会学者受益,有助于改善小气道疾病的诊疗现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处理
大会发言人:顾秀教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是指呼吸系统症状的急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治疗,常伴有气道炎症加重、粘液分泌增加和明显的气体潴留。对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现状和自我意识的多中心调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为2次,其中81.6%为急性加重高危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导致肺功能下降,死亡风险增加,经济负担沉重。
顾秀教授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表现。目前,一些生物标志物如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急性加重的生物标志物。对其严重程度的评价应根据病史和体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治疗目标是将这种急性加重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防止后续急性加重的发生。主要治疗药物为短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或不联合SAMA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推荐初始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可改善肺功能、氧饱和度、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受到更多关注。2020年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倡议指出,单纯雾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治疗部分患者急性加重的合适选择,可提供与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类似的益处。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强化ICS/LABA治疗10天可以降低严重急性加重的风险。至于抗生素的应用,虽然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传染源可能是病毒或细菌,但抗生素在急性加重期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此外,氧疗、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和通气支持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管理方法。
最后,顾秀教授强调了丙酸倍氯米松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新选择的优势。丙酸倍氯米松是一种前药,在肺中可迅速水解为活性代谢产物——17-单丙酸倍氯米松。研究表明,二丙酸倍氯米松对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强,在肺中生物利用度高,亲水亲油平衡,具有良好的药理特性。其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的疗效与二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相当。吸入丙酸倍氯米松联合支气管扩张剂可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肺功能。因此,二丙酸倍氯米松可作为雾化治疗AECOPD的新选择。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小气道管理
演讲者:刘洪波教授
由于小气道直径窄、分支多、呼吸速度慢的生理特点,是空气体污染物的主要沉积部位,易发生局部炎症反应。刘洪波教授指出,小气道一旦发生病变,可持续进展多年而无明显症状或肺功能改变,因此被称为肺的“沉默区”。
对于哮喘来说,小气道炎症比大气道更严重,存在较大程度的小气道重塑、支气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肺功能恶化。哮喘患者小气道病变与残余气量增加和气道高反应性显著相关。临床研究证实,小气道病变可增加哮喘频繁急性发作的风险,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是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的主要区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小气道炎症细胞的数量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增加,小气道阻力也会明显增加。小气道病变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疾病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小气道壁越厚,肺功能越差,小气道病变越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期越短。
鉴于小气道疾病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密切关系,小气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刘洪波教授表示,小气道是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靶点,其功能检查对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药物准确靶向小气道,增加肺沉积是小气道疾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吸入小颗粒药物可以更好地沉积在肺的小气道,从而改善小气道功能障碍,降低气道炎症水平,将成为未来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的研究热点方向。
大咖谈,一起谈很小气
夏教授
小气道功能障碍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危因素,也是早期病变的前兆。王晨院士领导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43.5%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总数约为4.26亿。其中,吸烟是小气道功能障碍的主要可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加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我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急性发作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顾秀教授
对于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预防,我们可以戒烟,减少接触生物染料,减少厨房污染。应重视早期发现和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预后。在干预手段方面,ICS、LABA等。目前都是可选方案。
刘洪波教授
小气道功能障碍常见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目前临床上很多患者可能无法确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大多数肺功能检查都会发现小气道功能障碍。基于这种情况,临床对小气道的认识有待加深,其检测应提前到更早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终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
在会议总结中,夏教授对与会学者在会上的发言和讨论表示感谢。会议的讲座和讨论满足了临床需求。两位发言人基于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对相关话题进行了阐述,使与会学者收获颇丰。预计拜耳将继续举办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