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我将学习李炳南先生治疗儿童哮喘的用药经验,供各位朋友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李炳南先生治疗儿童哮喘的经验可以从以下药物的应用中看出。
一个
麻黄色
此药以辛温入肺,善宣肺平喘。是一种重要的平喘药,但临床上常常不敢用。
一是怕出汗,因为哮喘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喘气流汗,生怕自己随之出汗。
事实上,呼吸沉重、出汗的人都是被肺气所阻,表卫空不足,津液不作为汗液而外漏。这时,如果大胆使用麻黄,使肺气相通,恢复未央,汗液就会停止。
白术、五味子可固表止汗,收散可平喘止汗。
其次,岳夏害怕使用麻黄。
以前有人说过“香薷用在夏季,麻黄用在冬季”。所以在使用解表药时,夏季多用香薷多于麻黄,对一般外感表证可取;然而,对于哮喘来说,却不是。麻黄如此强大,没有药可以替代。
所以按照“有病用之为药”的原则,照原样用就可以了。虽然要考虑季节,但不能局限于季节,疾病永远是主要原因。
第三,患有哮喘的人经常心悸,所以他们害怕使用麻黄会“加快心率”。
药理研究表明,麻黄能兴奋心脏,单独使用能加快心率。但中医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方多综合考虑。
“心率增快”的患者是哮喘时肺气郁结所致。麻黄若与化痰通络之品配伍,则气顺血和,则平喘息悸。
2
精辛
本品性辛温,入肺、心、肾。其功能是散寒、暖肺、溶饮。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哮喘发作,麻黄往往有效,但要注意剂量适当。
古代有“细辛不花钱”的说法,其实指的是粉中的用量;若煎服,可6~8g,小儿2~4g。
三
桂枝
桂枝性味辛、甘、温,入肺。本品用于感冒、哮喘人群,需强调用量。
哮喘患者肺气受阻,最怕寒凝。而桂枝温经,效用极佳,寒症明显。桂枝不重复使用,不能工作。另外,如今桂枝的品质往往不优越,所以光量不能作为功德。
儿童可以使用6~10g,大一点的儿童可以使用15g,成人往往需要15~30g。多汗症可与等量白芍配伍,以限制其辛散之性。
四
毛冬青
味微苦微寒,功效为:清金泻肺,化瘀通脉,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血瘀者。
其清肺作用不逊于黄芩,儿童服用方便。它是李老最常用的药,因为它能化瘀通络,即使热不明显,用它也是可以的,意思是“祛性服之”。
如果感冒症状明显,很容易使用当归。
五
当归
味甘、辛、温,特别适合虚寒、哮喘人群食用。
《神农本草经·卷二·草》说当归“治咳逆气”,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几年中医书籍都省略了。
其实慢性病患者大多气血虚弱,静脉堵塞。李老经常喜欢用这种产品补血强身,活血化瘀,使“血和行气”,达到平喘止咳的目的。正确使用,每次见效快;热的不要用。
六
鹅观石
本品性甘、性温,具有温肺化痰、温肾纳气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感冒气喘、痰浊顽固者。慢性疾病引起的肾虚仍有助于理气平喘,配合五味子可增强其功效。
用量为12~20g。
七
煮熟的土地
地黄性甘、性温,养肺益肾,常用于缓解期。
对于发作期,常因其油腻而被医生怀疑。如果考虑到兼容性,发作期不仅可用,而且有其独特的功效。
第一,内有痰湿,肺肾阴虚者,若本品与芳香、燥湿、祛痰、除湿药物配伍,会滋养肺肾而不养助痰,谓之“互润互燥”。
第二,肾阳虚而需要附子、肉桂的人,可治其辛燥,助其变源,使其温而不燥。
八
黄芪
黄芪性甘,性温,善补脾肺之气,但药性有所改善,故一般不适用于气逆而喘者。
但是,一药之性,不能代表一方之性。若与降气平喘之品配伍,可加速部分肺脾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声音胆怯、多汗、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弱者的恢复。
此外,还有人参、党参等。有类似情况,气虚者可酌情使用。
九
榕树的根
本品又名土贝母、南芪,是桑科薜荔的根,处方名为广东“五祖龙”。
五爪金龙、五龙之根、五叶藤,又称“五爪”,性质、味道、功效各不相同,不能混用。
此药性温,味甘,气香。能补脾益气祛湿,平喘化痰止咳。其补气功与产于南方的黄芪相同,故又称南芪。
补气的功效虽然不如黄芪,但不如黄芪,特别适合虚喘需要降气平喘,不宜用黄芪的人。
除此之外,还能平喘化痰祛湿,所以黄芪、党参、白术都有缺点。
它性味温和,香味扑鼻,容易被孩子接受,这是它的另一个优点。
所以李老不仅拿来入药,还推荐食疗。配上适量的五指毛桃根和鸡肉、猪肉、排骨之类的水煮汤喝起来很是美味。它对药物和食物都有好处。
儿童用量15~20g,大龄儿童30g。
注:本文涉及的各类方剂、方剂仅供专业中医参考学习,不能作为方剂使用。请不要盲目尝试。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任何异议,请通知边肖,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