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往往不缺乏爱的能力,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打开心扉。只关注自己和当下,始终以这样的心看待事物、做事。
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心会越来越干。读一读佛菩萨的故事,看看他们的心有多开,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福报那么小。
培养同情心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想最终避免痛苦,就不要伤害别人。如果我们想快乐,我们会创造条件让别人快乐。
学佛的人不应该迷信“神通”。真正的大神通是战胜自己的烦恼,充满菩提心,用佛法帮助众生。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应该是自己建立的。盲目或被迫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生活的不尊重,但封闭自己的内心,执着于刻板印象也是对生活的不尊重。
冷嘲热讽和媚俗很容易得到支持和认可。如果你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愤世嫉俗,那你就需要勇气去面对孤独,当别人把你的谦卑当成平庸,把宽容当成愚蠢,把正念当成变态。
你还在以谦卑和奉献的态度做事和学习,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来到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众生,从来没有忘记修行,就好像没有修行一样。我们称自己为实践者,但我们能做到吗?
当我们学习佛教时,我们学会改变那些我们从一开始就最习惯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为什么要换?
因为正是这些思想和行为,让我们深陷轮回和苦难之中。如果没有佛陀的启示,我们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把轮子颠倒过来,在不理解原因的情况下受苦。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消除贫困和无知来解决;但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受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长期忽视了精神世界。
真正持久宁静的幸福,不是向外飞奔就能获得的。通过外在欲望获得的快乐就像通过瘙痒获得的快乐;内心的沉默软化了出生的幸福,就像治愈瘙痒后的幸福。
龙树菩萨曾说:“痒使人快乐,除痒更快乐;满足欲望让人快乐,摆脱欲望更快乐。”
期待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有期待就会有恐惧,而回避会强化恐惧。不欢迎让我们放松。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瞥见所有思想和行动以及所有喜怒哀乐背后的东西。
在藏语中,“佛教徒”这个词的意思是“一个内在的人”,也就是一个向内看,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从自己的内心之外寻求真理的人。正念是所有佛法修行的基础,也就是靠近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灵,时刻保持清醒的觉知。
练习从哪里开始?身体、嘴巴和思想。良好的身体保护,不失法律;善于保护口业,且不提他;善于保护自己的事业,洁身自好。初学者应从粗大且易于感知的身体行为和语言入手,通过持续清醒的觉知,规范自己的言行。
之后,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心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时,我意识到我真的不用担心外面的事,但真正的改变在我心里。
面对无常,以强化生命和自我为目标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如果我们能放松,我们就不会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得那么重要。
相反,多注意练习,生活不会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个时候发生,我们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从业者对因果和起源有坚定的信念。当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苦难时,他们会积极化解那些可以化解的,而那些必须承担的就会心甘情愿地承担。我们以隐忍慈悲之心,结束了过去的恶性因果,走向了良性因果。
所谓旷达,是指在很宽的时间跨度空内,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广阔视野、情况和规律,做到随势而动、导势而动。
初入佛门或非佛门的人,不要一知半解,光说不练,认为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才是最好的学佛方式。自我本质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是看到性就忍不住放手。
不去想善恶是一种既定的状态,是初学者无法企及的;决定之后,还是要慎重选择善恶的因果,积累财富和财富,不要疏于修行。
保持好奇心,总是想知道“下一步是什么”,无论是冥想还是练习,都有助于治疗过度内化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好奇心给练习带来了活泼轻快的气息。
喜欢学习的宝宝,非常认真轻松,对遇到的每一件事和每一种情况都感兴趣,热情专注地去理解和体验,但不急于求成,也不介意失败和重复。
练习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指望它一夜之间发生。多大的变化从现在开始,小的变化。
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定得太高,很容易失望,失去理智;不要急于求成,会很危险,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
作为一个初学者,不要等到自己的心完全安静了,再去读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来平静你的心。心越乱,越果断提佛号,回收散落的心。
读佛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杂念,因为你的内心比平时安静,你只会注意到自己的思绪很乱。不用担心分心,坚持念佛,长期有效,持咒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