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苦战中,有一位解放军女战士屡次违抗命令,冒险上前线,为此受到了惩罚。
为了上前线,她“偷偷越境”,甚至扬言要用“光荣弹”拦截前线战友。
这是什么解放军女战士?
左:刘亚玲中:秦天
请看上面的照片。左边的女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刘亚玲。
照片中间的解放军军官叫秦天。秦天是秦基伟将军的儿子,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235团团长。
刘亚玲是一名“斗志昂扬”的士兵,他曾多次抗拒军令,接受警告,但他也是崂山一线士兵心中的“战场女神”。
她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一个个听我说。
刘亚玲1963年出生于Xi,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毕业时,刘亚玲没有选择去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北京301医院,而是出人意料地申请去了云南文山的解放军第67医院。
紧邻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是解放军距离战场最近的医院。
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一门“军事地形课”。
老师在课堂上说,在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很多伤兵不可能致残或牺牲。
然而,由于缺乏及时的治疗,许多士兵失去了他们的残疾,有些甚至失去了生命。
老师的话深深触动了她的神经,这让善良的刘亚玲感到很难过。
“去前线,尽你最大的努力对待你的同志。”刘亚玲暗暗下定决心。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他父母,劝她都没用。刘亚玲是如此固执,如此“任性”。
刘亚玲在前面
1984年8月,刘亚玲进入云南文山陆军67医院。
伤员不断被送到前线,刘亚玲和他的同事们日夜忙碌,尽力救治他们的战友。
刘亚玲从伤员身上了解到,正如老师所说,在一线,一旦有士兵受伤,第一时间进行急救的不是专业医护人员,而是只接受过简单培训的卫生员。
此外,在从阵地到医院运送伤员的途中,许多士兵受了重伤,因此被截肢甚至牺牲。
刘亚玲坐不住了。她连续写了七份申请,力劝她上前线。
然而,刘亚玲提交的申请就像沉入大海。
1986年4月,刘亚玲向领导请了一个月的探亲假,离开了医院。
这是刘亚玲精心设计的一个计谋——“秘密越境”。
刘亚玲回国探亲是假的。事实上,刘亚玲一离开医院,就登上了一辆开往边境的军用卡车。
卡车司机也是陕西人,刘亚玲长期以来一直与他“串通一气”。她上车后,陕西老乡猛踩油门,直奔我们最前方。
当时中越双方的猫儿洞阵地都在密林中,牙齿参差不齐,最近的地方相距只有几十米。
在进山的路上,也有很多危险,比如地雷、狙击手、伏击和危险。
对此,刘亚玲早有准备。她右手拿着手榴弹打开保险,左手拿着“光荣弹”,衣领里插着20号手术刀片。
所谓“光荣弹”,其实就是留给自己的一颗手榴弹。万一有什么意外,“我宁死也不被俘!”
就这样,刘亚玲有惊无险的来到了战场。
刘亚玲在前面
猫的耳洞,一个女战士突然出现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这立刻引起了战士们的好奇。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女兵根本不需要额外的照顾,甚至在很多方面“比男兵更残忍”。
入山后的第二天,刘亚玲救治了一名伤兵。
几天后,一名重伤男子被抬下了前方。刘亚玲发现,昏迷的伤者实际上是“大学生士兵”徐亮。
刘亚玲之前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说这个学音乐的大学生主动报名上了前线。
立即给许输血。由于伤势严重,刘亚玲果断决定将徐亮送往最近的医疗点。
两名士兵抬着担架,在狭窄的战壕里艰难地行进,而刘亚玲缩在担架底下,跪着走路,瘦小的身体靠在担架上。
膝盖磨损了,刘亚玲没有感觉到任何疼痛。
由于抢救及时,徐亮脱离了危险。
许亮后来感激地说:“要不是她,我的命早就丢在山里了。她是我的救世主!”
猫耳洞有刘亚玲,对战士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刘亚玲也嫁给了这里的士兵。
知道了的故事,军部摄影官袁也来到了猫儿洞,他想“抓拍”这位传说中的神秘女兵。
刘亚玲有条件地同意了。她说:“你可以拍照,但不允许发表。我不想被公开。如果你把它们放在报纸上,以防我妈妈看到它们,你不会吓到她吗?”
袁拍完照,前脚刚走,一个叫的女摄影官也来了。
刘亚玲拒绝了。
我没想到问题会像刘亚玲那样顽固。如果你不让我开枪,我就不走。
在软磨硬泡之间,一个问题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个道理。
原来,这个问题未经允许就走到了风口浪尖。像刘亚玲一样,他们都是潜入猫耳洞的“违规者”。
就这样,刘亚玲和梁紫互相欣赏有共同语言。
最后,刘亚玲不仅接受了梁紫的采访,还和无话不谈的梁紫成为了好朋友。
刘亚玲在前面
正当刘亚玲忙于救治伤员时,一个月的探亲假即将到期。
毕竟,刘亚玲是一个懂得军事纪律和规则的士兵。在探亲假结束时,刘亚玲特意回了医院。
然而,她的心留在了猫的耳洞里。
刘亚玲想到了一个权宜之计——请事假,然后回到前线。
刘亚玲写了一封请假信,递给了她在同一个部门的好朋友。她再三叮嘱她:“一定要在我出院后两天交上来。”
刘亚玲的“越界”这次没有成功。
医院很快就知道刘亚玲要去哪里,并立即命令她立即返回队伍。这一事件也惊动了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马。
因此,医院派人到前线,把刘亚玲带回医院。
此时,刘亚玲已经在猫的耳洞里呆了72天了。
回到医院,刘亚玲奉命“深刻检讨”。
刘亚玲别无选择,只能写了一篇《自我批评》,但刘亚玲的《自我批评》写得很自信,从头到尾的意思就是:上前线救人没有错!
领导看了,说:“这不是检讨……”
最后,医院批评刘亚玲“缺乏组织和纪律”,并给了她严重警告。
对于这个结论,刘亚玲是这样论证的:“我去前线救人是对的。如果你同意,我是不是没有组织和纪律?”
多年后,当年的老导演专门找到了刘亚玲,向她解释了过去处置她的初衷:“你一个女孩子跑到一线是很危险的。作为同事和战友,我不希望你冒险!”。
刘亚玲在前面
这时,梁紫拍摄的刘亚玲照片登上了《人民解放军报》的头版,刘亚玲由此成名。当时媒体称她为“猫耳洞里的夜莺”。
在此之前,医院领导并不知道事情的全部经过。
前线部队的第47军准备向刘亚玲报告。报告送到成都军区时,军区首长指示:刘亚玲是我们成都军区的一员,我们要替她报告。
1986年10月14日,“蓝剑计划”即将实施,背后主罚的刘亚玲又有了上前线的想法。
医院领导仍然不同意刘亚玲上前线,刘亚玲心里很清楚:他会再受一次惩罚,再次悄悄离开医院。
半路上,刘亚玲有幸再次遇到陕西老乡,刘亚玲上了一辆军用卡车,直奔崂山主峰。
战斗正式开始后,伤员立即填满了前线指挥所。
刘亚玲后来回忆说,她在一个小时内处理了五六十名伤员,这一次,刘亚玲筋疲力尽。
当她退到后面时,刘亚玲累得走不动了,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幸运的是,一位战友帮助了她。
刘亚玲说:听说有些老兵可以边行军边睡觉,好像是真的。
1987年1月5日,被称为“西北狼”的第47军发动了1.5战役。
刘亚玲已经独立两次了,他又去前线了。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她成为了部队的“重点打击对象”,部队首长派专人亲自保护她,阻止她上前线。
然而,战斗一打响,通讯就中断了,刘亚玲摆脱了“盯人”,再次冲到了最前线。
在这次行动中,一枚弹片击中了她,刘亚玲受了伤。
刘亚玲不知道她哪里来的勇气,所以她拔出了弹片,继续救治伤员。
两天后,“黑豹突击队”开始行动。
在战争的边缘,第139师的一名士兵接到首长的特别任务,阻止刘亚玲进入前线。
刘亚玲很着急。她给老师们打了电话,但老师们不知何故没有接电话。
“老师一定是故意不接电话!”刘亚玲明白师长的目的,但是,心里还是想冲上去。
情急之下,刘亚玲对阻止她的士兵来了一狠。
她拔出“荣耀炸弹”,立刻打开保险。
士兵被刘亚玲的行为惊呆了。短暂的对峙后,士兵让开了道路,刘亚玲再次如愿以偿。
刘亚玲在前面
战斗结束后,得知,当天牺牲的烈士中有许多她熟悉的战友,其中就有摄影军官袁。
这时,刘亚玲的伤口已经溃烂并感染了,他的整条腿都肿了。
当她的同志们把她送到医院时,刘亚玲已经昏迷了。
一位医生在伤口感染处涂了一管青霉素眼膏,最终挽救了刘亚玲的生命。
1987年春节后,解放军第27军改守老山,刚刚伤愈的刘亚玲再次进入猫儿洞。
这一次,医院和军队的负责人拦住了她。他们给了她一等功,命令她立即下山参加英模巡回表彰大会。
在当时留下的照片中,刘亚玲“挂”着脸,看起来很不开心。
刘亚玲后来解释说:“前线仍在战斗。让我这个时候回来开会。我能不担心吗?”
1988年,中越边境冲突结束,刘亚玲离开战斗了四年的老山,回到第四军医大学继续读本科。
很多人说刘亚玲真的是一个用特殊材料做的女人,但她不这么认为。
她说:“其实我的胆子很小。在那只猫的耳洞里,一条大蛇把我吓得半死。”
她还说:“我在医院受伤的时候,护士给我打了一针。每次我都把被子裹得很紧,因为怕疼而拒绝战斗……”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打针后怕疼的女兵,两次冲到最前线救治伤员。
2005年,刘亚玲从部队退役,一回到Xi安,她就做了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刘亚玲没有接受当地政府分配给她的工作,而是回到了农村老家,成立了一家小型农村医院。
刘亚玲解释了她的初衷:“农村的医疗条件太差了。村民看病太难了。我只是想让大家更容易看病。”
为了让村民少花钱,刘亚玲坚持用最少的钱,用最合适的药,让病人早日康复的原则。
刘亚玲在枫泾医院
刘亚玲经常为经济困难的村民支付医疗费,甚至免费为残疾退伍军人治病。
在刘亚玲乡村医院的一面墙上,有一块写有“崂山女神”字样的大匾。
刘亚玲说:“这是老乡送的。仅仅接受是不够的。”
2013年10月,在央视大型公益活动中,刘亚玲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之一。
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亚玲没有退缩,没有等待,而是积极行动。
1月28日,刘亚玲开始组织消毒剂生产线建设,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
“穿过破碎的墙壁,穿梭在生死一线。胸口涌出鲜血,像盛开的红莲……”
这首《盛开的红莲》是刘亚玲非常喜欢的一首歌。
这是因为,在这首歌里,有对战友牺牲的缅怀,有对青春的歌颂,有挑起军人热血忠诚的歌词和旋律。
刘亚玲在枫泾医院
几十年过去了,知道“老山轮战”的人越来越少,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刘亚玲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她仍然是一个慷慨善良的女战士。她大胆、冷静、坚定,不怕牺牲,不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