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子谦的《游春图》
材质:彩色丝绸手卷
尺寸:43厘米×80.5厘米
收藏:故宫博物院藏
詹子谦,北周、隋初杰出画家,汉族,渤海人。他是隋代唯一有绘画痕迹可考的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北齐、北周,入隋朝为大夫,为帐中总督。善画车马、亭台楼阁、山川树木、石头,无所不用其极。人物刻画细致,脸上染有色彩场景;当你在脑海中画一匹马时,你会立刻有足够的力量,而当你躺在马上时,你会有跳跃的趋势。他从北到南,在洛阳、Xi、扬州和浙江的寺庙里创作了许多壁画。所绘图像生动有趣,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重视。他们与当时的另一位画家董伯仁同名,被称为“董湛”。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独特风格,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詹子谦的山水画成就和绘画方法,直接为唐代画家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金碧的山水画开创了先河,因而被后人誉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里的山、树、石,都是用细笔勾勒出来的,却没有一点裂缝,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却显得质朴刚健;画的人物都是用细纹勾勒出来的,细如毫厘。人物的造型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健康有活力;其山水画工笔,画面柔和流畅;而画的树叶,虽然用扁虱笔和散点画,但类似于“格”、“节”的字点法,看似尚未成形,却显得古朴而古老。山顶脚下的青苔苍劲透亮,看起来浑浑朴实;虽然画的树有很多种,但树干形状都一样,变化不大,好像是从一个山坡顶上挣脱出来的。但是由于笔法的成熟,笔法和墨法都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虽然没有使用占卜的方法,但仍然可以看到山林的纹理。这种画岩石、松茎、松鳞、松枝的笔法特点,即山不像山,树不像树,恰恰表现了山水画从萌芽阶段到起步阶段的风格特征。这三种是汉魏晋南北朝以后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改变了古代山水“伸臂布指”的幼稚山水图式,更体现了隋代的山水风貌,即“盖窗为山水之始,法之终为耳”。
虽然空的《游春图》中的岩石和树木都是用颜色渲染的。整个地图的景观以绿色为主。山顶覆绿,山底覆泥金;叶子是有颜色的,染色的,充满颜色的,或者是粉白色的。松树不写松针,而是标有深绿色。在绿与彩的统一风格下,整个画面丰富而简约、丰富而古老,充分展现了我国早期景观设计中“绿与彩、细致而工整”的风格,标志着山水画的创作从最初的色彩斑斓、装饰性的图式过渡到更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自此开启了绿与绿的山水之源。
游春图的构图布局也很有特色。右上方绘有群山、连绵起伏的山脉和重叠的山峰;右下方绘有土坡、低坡、丛生树木、陡峭山路,既延伸至高山下部,又作为辅助坐垫,使整个地图有一种稳定感。左下角画了一座小山,与右上角的山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有大片水域,到处都是波浪和湖泊。一条船上点缀着三四个不同姿态和形状的人物。整幅画比例恰当,层次分明。这种山水画以山水为主体,以人物为点景,适当搭配寺庙、浮桥,开始注重客观物体之间的距离、高度、大小等一般关系,以及深度、层次、比例等透视关系的变化,使山水画成为更符合现实生活的新格局,是隋代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正如《侯》评詹子虔山水“远近山河,千里之外”,《宣和画谱》评詹子虔山水画“写山河远近,有千里之外之趣”,一以贯之,浑然一体。
丝绸上的“游春图”描绘了贵族们春游的情景。中国画中描绘了许多春天的景色,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如果你晚上去外面看星星空,等半个小时左右,等你的眼睛习惯了黑暗的光线,你会发现天空中的星星空比你刚出来的时候明亮丰富多了。游春图的丝色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暗淡,但当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原来是一个清新一尘不染的早春。
早期的中国画家似乎从来没有把握住大场面。他们不需要过多考虑如何将他们眼中看到的东西转移到这幅画上。他们想要的是传达画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境。《游春图》是一幅大景大景,景色壮丽,被称为绘画史上的“千里之外”,是西方画家无法与中国画家相提并论的。山很陡,云跟在后面;房屋和庭院散落其中;新绿伊一,桃李;还有广阔的春江,给沿河流淌的画作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因为是早春,一些发芽晚的树此时还光秃秃的,桃树和李树最着急,绿叶还没长,粉色的花已经到了春天。
山上已经开始放射出一层浅浅的绿色,但仍然无法完全掩盖岩石的本来面目。这些都给人一种干净清新的感觉,一个春天可能有点冷,但在寒冷中很迷人的季节。人们终于可以脱下最重的冬装了。画中的人物似乎并不是三三两两的分散,而是像一个家庭包裹下的大公园。所以没有嘈杂的人群,人物之间有默契。马的脚步很轻很温柔,人和风景的活力在寂静中静静地分布着。特写镜头,两人正骑在河堤周围。他们会欣赏最美的桃树吗?还是想在桃树下划船?还是想去一个穿红衣服的女人站在门口的柴房?穿红衣服的女人刚刚送走了另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回头看着她。环顾四周,似乎有绵绵的情意。难怪有人说,这幅画是“人小如豆,却一丝不苟,形式就是现在”。再拐个弯,河堤上有一个人慢慢骑着。他朝一座红桥走去,两个随从跟在他后面。河上有一只小船,它被划到了对岸。一个穿着红白相间裙子的女孩和她的女仆愉快地坐在一起。船夫在船后面,另一个人对女孩说了些什么。对面岸上穿蓝白衣服的男子仰头望去,遥相呼应,大有意境。
在美术史上,这幅画被普遍描述为中国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者是隋朝的詹子谦。詹子谦是一位历经北齐北周进入隋朝的画家。隋朝时,曾任朝三大夫、太守。但也有不少学者对这幅画的归属表示怀疑,认为建筑装饰不是展子虔时期的特色,原书可能是中晚唐以后,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代或宋代的摹本;还有人认为山水不是詹子谦的特长,这幅画可能也不是他的作品,因为现在所有证明它属于詹子谦的证据,只有手卷前宋徽宗隔水写的《詹子谦图春游》的编号和元明以后的文献记载。有很多疑点,但《游春图》仍然被公认为是中国早期山水画成熟的最好例证。
我们很难找到游春图独立之前的山水画。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有一些片段是对山水的集中表现。在《女史临图》的某些部分,画家几乎纯粹用线条勾勒山的轮廓,树木被符号化。无论是《洛神赋图》背景中的象征性山水,都可以作为处于相对幼稚阶段的中国山水画的代表。隋末唐初,中亚、西域丰富的蓝绿颜料大量供给中原画家。如果往前看,可以看到《九色鹿经》中中国君王等人的飘带都是用这种颜色的。但是敦煌壁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一种模式化的风格,在《游春图》中,画家考虑如何用绿色的色彩方法来表现自然。画家用线条勾勒,将花绿色、翠绿色等透明的水色一层一层地染上去,再盖上一层石青、石青,最后用墨水或赭石重新勾勒出来。画家们非常注重色彩的变化,将不同深度和厚度的各种色彩运用到山下和山下的堤岸上。山脚下的泥金,白桃的花开,人物衣服的颜色,都增加了画面色彩的节奏,与单纯的平面绘画有很大的不同。对树木的描写也是从符号化开始追求物理实在,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姿态。近看,大树叶色的变化使树看起来郁郁葱葱,有一种阳光明媚,向后倒的感觉。
这些色彩的节奏和变化,场景中人物的真实感等等,都围绕着一点:画家在努力让画面传达出一种真实的美感,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跟着画中的人物一起游走。魏晋时期,诗歌开始了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创作,从谈论玄学到描写自然风光。它以田舍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题,表现了隐逸恬淡的心境,代表了诗人陶渊明。文学上的新追求必然会慢慢体现在视觉艺术上,山水画的兴起与此不无关系。当贵族们开始在山水中寻找理想和慰藉时,便开始对山水画产生了需求,由此,山水画慢慢脱离了其作为文学作品背景的地位。《游春图》独立之初依然是青绿山水的风格,越走越远,山水画开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内容来源于中国名画鉴赏,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