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有幸与楚天都市报新媒体工作部主任苏争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在此对其表示真挚的感谢,下面就随小狐一起了解《楚天都市报》从最牛都市报到数字媒体新军的演变之路。
苏争
现任楚天都市报新媒体工作部主任,1996年进入楚天都市报,一直未离开。
小狐:
楚天都市报的新媒体部门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苏争:
2001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就成立了新媒体部门,当年荆楚网上线。楚天都市报觉察到危机是移动互联提速、智能手机出现之初的2009年,2010年都市报成立新媒体部门——“数字媒体部”。
楚报新媒体部门成立时,作为纸媒的《楚天都市报》仍然如日中天,新媒体的发展处于自然状态。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功能得以显现,进而成为媒体转型最有力的推动力。
紧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而来的,是手机应用软件的大爆发,手机最终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个人获取和发布信息的出口,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手机上。
2015年之前,楚天都市报新媒体发展方向不十分清晰,曾有反复。2015年,随着楚报一系列机构调整和人员调动,新成立的新媒体工作部定位被明确:从什么都做,改为专注扩大新媒体平台和渠道建设,在移动端再造楚天都市报影响力。部门人数也从原来的四五十人缩减到了十几人,仅保留了两微一端、网站等平台的内容生产人员。
到2017年底,楚天都市报新媒体的矩阵力量已经显现:官方微博用户增长了一倍,已近1000万;官方微信用户达115万,稳居全国报纸十强;新开发上线的看楚天新闻客户端激活用户超过40万;建立了垂直的公众号矩阵;在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等平台上,均开辟了平台号,获得数量众多的粉丝;与凤凰资讯、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爱奇艺等客户端,也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楚报新媒体用户量超过1500万。还打造了两个视频品牌:侧重新闻短视频的“楚天视频”,以及侧重精品视频的“吃藕视频”。
小狐:
楚报新媒体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其成立对于企业的盈利模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苏争:
现在的新媒体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壮大楚报的新媒体平台,拓展楚报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分发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使楚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具强大号召力与品牌效应。另外,内容产品开发、新传播形态探索等,也都是新媒体部的职能。
新媒体部门是一个从传统新闻生产向新传播生产转型的前沿部门,我们尝试了很多探索,在平台、渠道和产品上,都有一些收获。
目前,楚天都市报主要盈利还是在报业部分,但必须看到,报业是价值在不断流失的存量资产,必须开拓新的盈利渠道和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比如现在,很多客户对楚报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非常认可,今年新媒体平台的收入增长将超过80%,明年将会在此基础上,至少再翻一番。
目前的新媒体工作部,更像是楚天都市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部门,负责打造“两微一端”“平台号”“楚天视频”等等,一方面这些平台、渠道、产品,扩大了楚天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也是为报社未来的盈利能力打基础。
小狐:
楚报和其他媒体相比,进行新媒体融合的优势与特色有哪些?
苏争:
其实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色都是相似的。楚天都市报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品牌优势,在互联网上,楚报同样可以发挥其作为湖北第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公信力,作为一个主流媒体,本身是被公众所认可的,报纸提供的新闻,是大家信赖的。
上海《东方早报》转型,是将报纸力量整体转移到新媒体上,于是《澎湃新闻》就此诞生;浙报集团借助了上市优势,筹集30多亿购入两家游戏公司,构成了它的主要利润来源。再加上资本运作,浙报发展新媒体“不差钱”。
与《澎湃新闻》和浙报集团不同,楚报的转型暂时没有引入外部资本,新媒体发展全靠自身努力、自我发展,属于“小步快跑”。
小狐:
楚报新媒体部门几个端口的内容是相互连通还是各自独立?
苏争:
我们的微博、微信、客户端三个平台的内容是各自独立的。两微内容原创度较高,而客户端主要承载楚报的记者原创新闻,编辑每天接收采访部门的快讯、转发全网的一些重要内容。另外我们创建的企鹅号、头条号、百家号等平台号也都是由这些编辑负责,以利于新闻及时全网分发。
小狐:
新媒体部门内部的那么多小组之间如何协作,又如何和其他部门合作?部门中是否也有“中央厨房”这样一个职能的机构?
苏争:
今年7月,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强力推动以“先网后报”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转型,目前全媒体采编流程运行比较顺畅:每天晚上搜集第二天的选题,分析并确定各类选题应该做成什么产品形态,然后将所有的信息都汇总发到全体指挥中心的群中,群里面的编辑、主任再把相关信息传递给记者,记者第二天据此做针对性采访。新媒体有专门的值班QQ号与每个记者和主任进行对接,后者有事可以直接找到时时在线的值班小编。
有形的“中央厨房”,楚报还没有,但心中的“中央厨房”,我们已经运行了快半年——其实我们就缺了一个大屏幕和一套软件。我们的全媒体指挥中心,就是中央厨房。
小狐:
贵报新媒体平台粉丝主要由哪些群体构成?如何培养粘性的粉丝群体呢?
苏争:
在两个社交类客户端中,微博粉丝以在校生等年轻群体为主,微信相对于微博来说粉丝群体年龄跨度要大一些,中年群体数量很大。看楚天客户端的粉丝群体与楚天都市报的读者群体重合度高。各个平台号因为用户信息不在我们手上,目前看不太出来,应该跟平台的普遍用户构成类似。从互动看,互联网平台上,肯定是年轻群体居多的。
在移动互联网上,垂直类内容的发展态势较好,而楚报是大众传播,个性化和深度内容并非传统意义的长项,但这个并非多大问题,导向上调整即可。比如我们在微信和看楚天上,给七位记者订制的个性化栏目,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记者在做适应移动互联网内容的时候,越来越有心得。
当然,质量高的大众化内容在平台上的号召力也未必就弱,像武汉本地的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也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如今年下半年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的建成启用、资智回汉等报道,抓住了本地新闻热点,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和讨论。
小狐:
线上线下的融合、联动有哪些体现?
苏争:
以本地新闻事件“煎饼姐”的报道为例,记者得到新闻线索后,率先在楚天都市报上刊出,当天新媒体就在微博上做了一次推送,值班老总上午又提出做直播的要求,当晚,我们在微博官方账号和看楚天客户端进行了直播,微信同步推出报道,获得极佳的传播效果。而后报纸和新媒体交替发力,线上线下联动出击,发起了“全城吃饼”等活动,最终由纸媒进行后期的意义提升,收束报道。
此次报道从纸报到客户端、微博,再到微信,线上同步直播,形成多平台的联动,凭借强大的传播力,三天时间为“煎饼姐”筹集线上的67万元捐款。这篇报道也获得了2016年度的湖北新闻奖二等奖。参与此报道的新媒体部记者何婷,还凭借这段感人的故事,在今年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比赛中进入十强,登上了央视的舞台,并参加了全国巡讲。
小狐:
人工智能等技术会对我们的内容生产有影响吗?
苏争: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成熟,暂时不会对新闻生产产生颠覆性影响。传统媒体的核心能力还是新闻内容的采集。未来,纸媒最可能的转型方向是“通讯社化”,生产更精细,更垂直、更专业、更产品化的内容。
其他现阶段报纸尝试较多的技术,如H5、VR、AR等,都无法成为报纸转型的主流。只有新闻短视频这个产品,具备巨大潜力,但它严格来说只是新闻表现形式的改变,而不是什么新技术。
至于AI技术,如果以后有较好的发展也会很有帮助的,但现在还不行,我们见到的最前沿的几款写作机器人,仍然是经常抓不住重点的“不合格记者”。
小狐:
新媒体融合过程遇到了怎样的技术难题,都是怎么解决的?
苏争:
与各平台合作的两微及平台号,我们主要提供内容,不需要进行技术维护。客户端和服务器等会遇到技术问题,我们有少量技术人员,遇到大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会与专业的技术公司合作,这是比较现实、且最节约成本的方式。
小狐:
在移动媒体时代,如何处理深度报道和短平快、碎片化报道的关系?
苏争:
“碎片化内容”不应该完全理解为一个贬义词。可以说,碎片化报道在互联网新闻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的主要报道方式是,弄清楚新闻整体样貌后,给读者端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新闻事件。
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发展及互联网的出现,记者更倾向于第一时间将新闻的已知内容报道出来,这时的事件信息可能并不完整,也可以算是一种碎片化的新闻。但是随时间推移,记者会进行追踪报道,网民也会作为知情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参与到新闻的进程当中,事件的全貌逐渐由碎片化的信息拼贴完整。
碎片化和深度化的新闻是两种不同报道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报道形式是由新闻信息本身的特点造成的,记者的报道方式也是根据这些特点去选择的:简单的新闻没有深入的必要,只需简单叙述;复杂的信息,记者会根据需要进行各方面采访并阐释。
小狐:
您对于媒体融合的未来又有怎样的展望呢?
苏争:
媒体首先要做好新闻本业,其次可以考虑扩大内容生产范围,向泛内容生产进军。媒体也许有一天会变成一个泛内容生产机构。
声明
在12月24日推送的稿件《媒介融合研究——以<楚天都市报>为例》中,作者引用了对《楚天都市报》方的部分访谈内容,内容未经核实因而存在部分错误,稿件已于当日撤回。对造成的影响表示诚挚的歉意,今日推出完整的、核对后的访谈稿,以纠昨日稿件出现的错误,同时能更清晰地窥见《楚天都市报》的新媒体改革之路。
本期受访者文案:吕浔 王鹤 洪靖雯
编辑:徐智勇
排版:周宛錡
运营:刘瑞祺
推 荐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