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粤赣纵队老同志联谊会和解放军闽粤赣纵军旗、军歌捐赠的6.5吨重的彩虹花岗岩纪念碑前,小学师生聆听老兵邓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前几天,我和龙岩的几位老战士老同志一起来到广东大埔,参加了武警广东省总队大埔县广德镇张尚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参观瞻仰了闽粤赣边区党委、纵队活动遗址和旧址。很多龙岩老兵和近年来无数次回到大埔的老同志感慨地说:“大埔,我的梦乡!”
1947年2月,中共闽粤边工委根据中央关于南方各省农村工作的精神分析形势,果断提出以粤东为主攻方向,先粤东后闽西南的方针。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方方请示中央批准后,决定以王涛支队为骨干,与美普特勤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在支队领导刘永生的指挥下,他频频出击,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八路”
1949年1月1日,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在广德张尚村成立了“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此后,边防人民武装正式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部队人数从几十人发展到2.1万人。
在接受采访时,村文物管理组资料员郭说,在闽粤赣解放战争中,闽西与大埔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当时的老百姓都是有口皆碑的,都知道“老货”“铁血司令”刘出没在深山里的村子里。他们知道“铁血司令”刘永生和政委魏金水都是闽西人。
龙岩边总老兵邓说,大埔桃源是我的家乡。1948年参加汉江独立大队时,我只有12岁。次年6月,县委书记刘作为警卫来到年近70岁的闽西工作。在龙岩,和我一样,很多边军在大埔打仗,有的战死。大埔是我们的家乡,无论是否来自大埔。
新中国成立后,数千名来自大埔的边防战士来到闽西参加剿匪、平叛、土改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涌现出了卓玉玲、郑林、、罗田、张章、刘友义、、刘、于斌、等一批地方和县级领导干部。近年来,仍健在的谢碧珍、郑林、曲丹、赵辉、黄村、邓小光等老同志,带着深厚的革命情怀,一次次奔赴大埔,上下联系,牵线搭桥,建设公益事业。许多同志积极为大埔县“闽粤赣边区革命纪念馆”建功立业;支持在张尚村设立“闽粤赣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室”;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旧址碑石”。
闽西与大埔之战中形成的血肉联系,犹如湄潭河的长流水,源远流长;就像虎山上的青松一样,会天长地久。
“1949年,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下,我边部队转向全面进攻,先后解放了闽粤赣边区38个县市……”邓在小学“闽粤赣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室”向来宾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闽粤赣边区党委位于海拔760米的鸟子石,这里地势险要,洞穴众多,易守难攻。尤其是山下群众基础好,百姓经常给士兵送饭,成为坚固的革命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