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于“老宝安”,宝安40年的沧桑巨变是深圳发展腾飞的缩影。从宝安看深圳,粤南边境原农业县从“经济特区”到“城市榜样”的完美转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和优势,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将“制度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的动力。
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深圳毗邻香港,具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1979年,一声炮响在蛇口吹响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特区成立后,依靠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深圳拉开了“引进国外商品进入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幕,宝安也紧随其后,转型长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入内地的人才、技术、资金和资源。初期由于投资环境差,特别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外资害怕政策变化,投资没有回报,甚至成本无法收回。他们心存疑虑,互相侍候。进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当时处于生产力相对较低阶段的深圳,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投资为主,以生产装配产品为主,以出口产品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到1990年底,宝安吸引了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电子、玩具、服装、电器、塑料、家具、建材、皮革、钟表等。大小企业4100多家,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宝安常年位居全市外贸总量前列,加工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加工贸易第一出口区”。进入新世纪,宝安全方位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值约占全球同类产品的0.8%,消费品出口值约占1.5%,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区”。2015年,宝安出口总额达到426亿美元,占全市的16%。2016年,宝安全面部署与德国合作。在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下,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德国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宝安驻德国代表处在法兰克福揭牌,中德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整个地区有2000家企业与德国进行贸易。进入新时代,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宝安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核心,拥有国际机场、大铲湾口岸、107国道、宝安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广深、济河、姜妍、南光、龙达5条高速公路,以及轨道1、5、11号线、广莞深城际线、宝安国际机场与香港机场陆海联运、轨道6、12、13、20号线。港深机场快线、深圳机场站空铁路综合枢纽、深中通道、深珠通道正在规划建设中。陆海空铁路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未来将继续承载深圳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功能,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蛇口自贸区为契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引进外资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建立空口岸综合保税区和国际快件集散中心,谋划更多对外开放战略高地, 共同搭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各种要素向宝安集聚,为深圳新一轮全面开放做好表率。
从陆地经济到海洋经济。中国五千年文明大部分时间以农耕文明为主,是强调自身利益和需求的陆地经济,海洋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深圳作为海洋资源丰富的沿海城市,依托世界重要航运中心香港,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大力发展陆上经济,积极布局海洋经济,形成了以海上交通、滨海旅游、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滨海产业为代表的海洋产业格局。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占全市GDP的9.6%。同时,国家明确要求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就要求深圳成为港口物流业发达的全球航运中心、海洋金融、海商法等高端海洋服务完备的全球海洋科技中心、海洋信息、海洋装备、海洋生物等领域配备顶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海洋产业基地。宝安拥有深圳最长的45公里黄金海岸线,并计划拥有深圳海洋新城,注定要为富饶的海洋寻求新的机遇。宝安不断提升湾区海洋资源整合能力,具备打造海洋经济核心城市的前提条件。通过产业链招商战略,以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德蓝色经济产业园、海洋特色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海洋高端装备测试认证平台、海洋大数据分析与系统仿真平台,重点发展海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探索在宝安布局海洋开发银行、海洋服务中心、海洋国际组织。国际帆船锦标赛、世界海湾赛船会总决赛落户宝安,深圳将从”中晋级,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作为核心引擎,全面迈进湾区时代。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空的核心,枢纽、产业、创新的核心,宝安也是深圳实施“西联”战略的桥头堡,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将积极携手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珠海横琴新区,加强产业联动,承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强化宝安交通枢纽地位,打造“湾区之光”“湾区之声”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城际交通圈”“1小时文旅生活圈”;利用好空综合铁路枢纽和全球单体量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加快珠江口东西岸联动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成为均衡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三
从“乡村管理”到“城市治理”
深圳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例。短短40年间,深圳从一个注册人口30多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建制为主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0万注册人口、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超大型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模式不断升级,管理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从传统农村管理体制到现代城市管理体制。1980年经济特区建立后,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1981年,深圳分为深圳经济特区和宝安县,宝安县恢复。原深圳镇、福成、福田、南投、蛇口、盐田等6个公社划入特区;宝安县管辖特区以外的所有乡镇。1983年,深圳取消了“三级所有制、团队制”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了镇政府、行政村等基层组织。“一市一县”“市带县”的体制,使深圳成为以特区外农村管理体制和特区内城市管理体制为主的两级行政单位的地级市。1992年,特区进行城镇化改革,取消设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成立居民委员会,将村承担的社区管理职能转移到居委会。2003年,深圳加快宝安、龙岗两区城镇化进程,两区18个镇的218个行政村分别改造为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近30万“村民”成为“城里人”。从此,深圳彻底告别了农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彻底废除农村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地区。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宝安、龙岗纳入特区,实现了关内外一体化。直到那时,“风俗之外是乡村”的概念才开始逐渐改变。
从传统熟人社会到现代共享家园。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深圳人口只有30多万,交通不便,封闭,社会流动性不足。大多数人的生活半径往往是村庄和城镇,他们在斯里兰卡出生和长大。他们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也很少与亲戚和熟人互动。他们都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血缘、地理和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关系、贸易关系、相互信任都是建立在礼仪之上的,随着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深圳这片热土已经成为全世界有志之士的追梦之地。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体制外人口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宝安原有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87年,宝安外来人口首次超过户籍人口。随着近40年来人口的持续净流入,原来的村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尽管近年来落户限制有所放宽,但截至2019年底,宝安户籍人口仅70多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560万。改革开放让古人形容的“近在咫尺皆大欢喜,远在咫尺”在当代宝安完美体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绝大多数社交活动都发生在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这是开放社会的典型特征。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贸易关系和相互信任是以契约和法律为基础的。社会救助由政府强有力的动员和慈善机制调节。人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粗放的被动管理到实时的无处不在的有效管理。在农村管理体制下,“村委会”负责村里的全面事务。这种管理相对松散、粗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干管理”和“村规民约”“熟人约束”。同时,许多公共服务是由村庄自己提供的。由于每个村庄的初始条件不同,村庄有自己的特点和很大的差异。“村改居”后,政府在居委会投入了一定的资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给予了较大比例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居委会在宝安早期的基层管理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居民自治组织,又是政府管理帮扶组织。同时,为保证基层管理中集体经济的调配能力,政府普遍采取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股份合作公司领导交叉聘用的模式,基本上是“三套班子、三个小组、三个小组”,2005年在特区创建了社区工作站,将原本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交给社区工作站。宝安于2008年开始设立社区工作站,随后完成政企分开和社企分开。2017年底,宝安推进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它为社区党委定位、定责、定员、定岗、定费、定薪,并作为独立的预算单位,直属市、区。交通、交警、市场管理、网格、整改、公安消防、安全监管等“4+4”队伍下沉到社区,赋予社区党委人权使用权和考核权,让他们越来越强、越来越硬。平均每个社区党委能动员120多人、1400多万元资金,把社区党委打造成“独立战斗连”。同时,全面绑定8个领域33类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物业高水平全覆盖,调动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初步实现“实时泛在、有效管理”,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不断深化改革探索。2019年,宝安启动社区边界优化调整,推进管理资源均衡配置,取消“插花地”“飞地”管理空,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
四
从“第一次尝试”到“第一次示范”
40年前,中央政府设立经济特区,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新时期,党中央着眼新形势,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重任。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深圳重组包装,重新起步,从“试验田”到“示范区”,既要发展好,又要开创国家发展探索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在经济领域先尝试,敢于冒险尝试。经济特区建立前,宝安县委在广东省的支持下,进行了小规模的边境贸易,不想被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的宝安人无意间拉开了这场史诗般的改革序幕。经济特区建立后,深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规章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0年来创造了全国领先的改革创新举措1000多项。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基本建设制度、土地使用和住房制度、价格制度、企业制度的改革,到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资本市场开始由单一改革向特殊制度改革转变,并成立了招商银行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1987年发行股票,1990年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20世纪90年代,深圳大胆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入21世纪后,深圳不断深化经济、行政、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宝安的探索和创新从未停止,诞生了中国多个“第一”,引进了中国第一家“三比一补”企业,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内地股份制企业,敲响了“农地入市”的第一锤,中国第一条工业控制线,打造了中国第一家纯中医治疗医院...深圳经济特区的贡献不仅在于发展迅速,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在于自身的快速发展。
新时代,我们要做先锋,走在前列。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将深圳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要求发挥核心引擎作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使命,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职能,不同的标准,中央对深圳的期望和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要求深圳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从过去,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就要往前走。改革“实验室”的升级,“经济特区”向“综合特区”的过渡,意味着深圳不仅能成为“单项冠军”,还能成为“全能冠军”;既要在经济发展领域发挥示范作用,又要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面作出表率。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现代经济制度上,还体现在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环境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现代城市文明中,体现在共建共治共荣的民生发展格局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对于深圳和宝安来说,这是经济特区建立后的又一个奇迹和壮丽的进军。
为未来树立标杆,做好榜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示范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任务,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粤深两地的实践,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战略定位”“三个发展阶段目标”“五个第一”的要求。2019年9月,深圳召开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专题对先行示范区建设做了部署,明确提出先行示范区应该是深圳各项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目前主要是在2025年实现第一阶段发展。目标规划,制定实施2019-2022年和2023-2025年两个三年滚动工作计划,跑好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第一程”,作为深圳的国土、经济、人口大区,宝安有意识地把宝安的工作放在国家、省、市的大局中,放眼“双区”建设的大局来谋划。六区第五次党代会明确了宝安在“双区”建设中的三大使命。一是携手前海,打造新的国际城市中心;二是全力打造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创新高地;三是打造“西协”桥头堡、珠江口东西岸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现在,方向很明确,做好榜样的唯一方法就是勇往直前。
五
从“制度自信”到“行动意识”
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的经典范例,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将“制度自信”转化为“行动意识”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大地,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赢得了人民的拥护。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和40年的改革开放,它们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统一的结果,是“两大奇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制度。
“深圳奇迹”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强大优势。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可以,马克思主义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好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两大奇迹,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其他国家从未有过的。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始终以探索道路的姿态走在前列,引领着全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深圳用发展的奇迹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机和活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极其正确和科学的。同时,深圳的生动实践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鲜的经验。深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土地使用权拍卖制度、商事登记制度、特区立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相关制度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为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经济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圳经济特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这种支持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而不是计划经济下的强制性资源配置。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制度自信,又表明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是这种优势和自信的物质基础,是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最新实践。特别是中国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展示了“中国之治”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示了基层防治的巨大力量。
新时代,深圳人必须是“四有自信”的积极分子和实干家。幸福来自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必须牢牢地写在中国的土地上。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在中国大地上实现。深圳的新奇迹、新辉煌,也将写在坚定自信的奋斗中。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世界,如果说有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那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我们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展现出更大的比较优势和更旺盛的生命力。《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制度是基础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的权威来自于人们内心的尊重和真诚的信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施。要增强制度自信,形成制度实施最持久、最强大的动力。作为特区党员干部,要把这种“制度自信”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增强制度自觉,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把制度变成规范,始终以榜样尊重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做制度执行的好榜样,做积极分子、实干家,用实际行动彰显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谱写新时代新的伟大奇迹。
或者这片海,或者这个海湾。站在时代的大山里,人们已经看到了暴露在浩瀚大海上的桅杆船,看到了闪耀的粤港澳大湾区朝日,看到了深圳先锋示范区迈出的坚实步伐。我们应该放弃别人的勇气,主动出击,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勇往直前,为深圳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做出贡献。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