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经说过一句话:“要想成为政治的关键,只有得到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行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纵观2000年的历史,能够正确选拔人才、善用人才的朝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那些不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人,却埋下了国家灭亡的隐患。
尤其令人心碎的是,当朝奸臣当道,劣币驱逐良币,尤为引人注目。
二是皇权高度集中,推动了“献一人于天下”的现象。没有监督权,必然导致腐败,最高统治者的堕落是人才选拔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基础
要找出古代王朝选拔人才时的“逆淘汰”制度,首先要找出选拔人才的根源,即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用人标准。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什么在王朝末期有一个昏君,导致人才选拔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无限的皇权。当一个人被过分吹捧时,他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是上帝的旨意,会得到上帝的青睐。然后体现在人才选拔上,他会走自己的路,认为自己选拔的人才都是正确的,优秀的。
魏晋时期,李康在《天命》中说:
“古时候的君王以一人之力统治天下,不为天下一人服务。”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君主用一个人的力量帮助了整个世界,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为自己服务。
历朝历代的俗语层出不穷,但却改变不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随着封建历史的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威也在不断加强,这改变不了历朝历代的统治就是让整个世界为自己服务的事实。
绝对权力是腐败和堕落的最佳温床。
总的来说,在王朝初期,开国君主们深知来之不易,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兢兢业业,勤政治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君主的后代无法忍受这种困苦,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他们从出生起就过着优越的生活,而不是想着如何给全世界的人最好的生活。最大的目标是如何争夺王位。
因此,他们对人才有不同的理解。对他们有用的人才是如何帮助他们争夺皇位和权力,如何为自己服务,让自己过得舒适幸福,而不是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治理国家,让这个国家的人民过得舒适幸福。所以这就导致了皇帝选才本身,出发点不同。
所以在这个指导思想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善于以权谋私,以权谋私,而不是为这个国家服务于人民的利益。
第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了自保,王朝后期的奸夫和年轻人必然会打压忠臣义士。另外,昏君提供了打压的机会,从而形成了人才反向淘汰的现象
在考虑君主的问题后,我们应该从“人才”本身的角度出发。古人常讲朝廷选拔人才。其实直接选拔人才的不是皇帝,而是下面的官员在选拔人才。所以他们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未来对自己有利的人才。选拔之后,他们会听自己的话,在朝廷为自己出头,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与自己形成利益集团。
这就是“万事俱备”中所说的:
“丞相须从州县做起,猛将须从卒做起。”
但是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人才本身来说是正确的道路,但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那些在亡国之君手中迅速崛起的年轻人自然不愿意走这条艰难的道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运气好成为了国家的部长,当然他们会受到通过正常渠道上来的官员的抵制。
可能刚开始他们只是提拔了一两个,这不常见。但是,为了稳定自己的势力,对抗其他利益集团,他们不得不加强自己的集团势力,向自己的圈子提拔更多的人才。那种真正的人才可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要的只是自己圈子里听话的人,所以一些真正的人才可能会被淘汰,失去。
这样的利益集团一旦形成,人才的选拔就更加不受控制,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只会越来越差。
唐太宗李世民说。
“以铜为镜,可以穿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人”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得失,而是皇帝只是一个人,他既不是铜臂,也不是超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所以他需要很多人才来帮助自己。如果选拔人才出现大问题,迟早会影响到这个王朝和统治者的王朝。
如果开始出现人才反向淘汰的现象,执政基础就会不稳固,甚至国家也会被摧毁,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