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北碚只有文化氛围,那你就低估了。北碚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活跃的工业。
抗击日寇,最终需要的是国力的对抗。当时中国的国力远不如日本。为了抵制它,我们不得不依靠国际援助,主要是来自美国的援助,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追赶和维持自己。
北碚的工业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奋力支援抗战。
-白庙子码头的木船
最重要的当然是煤矿。在北碚,有煤炭行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大小煤矿300多个,煤炭码头10个,待运煤仓132个,运煤木船数千艘,为重庆95万人、4000多家企业提供煤炭,占总消费量的70%。为此,政府专门在北碚设立了嘉陵江煤焦管理处,隶属于经济部,管理核定煤炭的价格、产量和配给量。他们当然不在乎每个煤矿买设备养工人要多少钱,所以抗战后期很多小煤矿都被拖垮了。
除了煤炭,还有布料,这也是政府限价的对象。财政部下设花纱监管局,控制棉花、棉纱、布料的定量和价格。北碚设立了仓库,还设立了分公司。控制重点是大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当时物资匮乏,价格波动较大,控制物资来源成为政府最容易的选择。虽然实际上不可能达到效果,甚至还有相当大的副作用,但因为有些人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还是会选择严格控制。而这两个机构照顾贝贝。可想而知,北碚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区。
——工业试验所裂解炉
当时北碚形成了杜家街、金刚碑、甘东子、北温泉、城江口五个小工业园区。主要在化工行业,通过嘉陵江水路运输,尽量不需要贵重汽油。
北碚最早的码头杜家街也进行了改造并投入使用。主要是中央工业实验室及其下属机构,分散在这里。它被称为中工园区,提炼合成油、活性炭、镁盐和铵盐,生产纯盐酸和纯硫酸。虽然产量不高,但救了燃眉之急,因此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
金刚碑原是缙云山几个小煤矿的转运码头。1939年,救济委员会为这里的人民建立了一个制革厂,著名的民主人士张伯钧在这里担任了一年的厂长。三峡染织厂的老员工舒在金刚北创办了一家小染织厂,也叫三峡染织厂,后来改名为协兴染织厂。中孚公司的总部设在金刚北,翁和孙都把家人安置在这里。钟政书店将第二印刷厂搬到金刚碑窑洞,与教育部教材编写委员会合作,当时大部分中小学教材都是在这里印刷的。滑翔机车间也在这里开放了两年半。除了位于这里的文化单位,还有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教育部实验戏剧队、抗敌工作组、绵仁中学、国家体育学院、金刚碑。
——大明工厂的女工
甘东子位于白庙子码头旁,这里山势崎岖,山泉倾泻而下,可以利用。以此为动力,建起了水泥厂,生产王鹤亭发明的水泥替代品,以满足繁荣建材的需求。此外,还成立了天府发电厂。离这里不远的黄阁有大新火砖厂,是从南京搬过来的。
北温泉有新亚制药厂华西分公司。在化学药品短缺的情况下,实验成功用白糖制成注射用葡萄糖,用于战场救援。军政部陆军药物研究所位于北泉华豪大厦,开发了多种化学药品。北泉的汉语词典库和观音堂的人文印刷厂印刷了大量经典著作,包括《孙子兵法》的英文版。北泉酒业厂实际位于三花市,主要用高粱酒制作动力酒精。在三花石松林坡,新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制片厂。
澄江下溪口新成立了一家军部炼油厂,利用低温蒸馏从煤中提取煤油。官渡市有北碚桐油厂,用桐油提炼汽油和柴油。重庆商报印刷厂被疏散到下溪口躲避轰炸。河对面就是二眼乡的白沙头,一个有义的大型玻璃厂。
-天府的机电室铁车间铸造车间
除了集中的,北碚分散的工厂更多。新桥附近,有一家从江苏武进迁来的长江制药厂。治霍乱的药、治肠炎的药、治皮肤病的药、治中暑的药都可以生产染料,满足大明厂的需要。军部燃料研究所、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理化所、广益化工厂、金山化工厂、大兴制药厂、江南烛皂厂、更胜炼油厂、大华炼油厂、亿达玻璃厂、建国玻璃厂、京华印刷厂、四川畜牧公司猪鬃厂、吉平水电厂都在北碚,尤其是这个京华印刷厂,它位于天生桥, 可彩色胶印,可印刷中、英、德三种文字有西南麻纺厂、重庆舒华布厂北碚分公司、重庆正树厂、黄阁棉纺织厂、嘉陵纺纱厂、福田织袜厂、三峡染织厂等十多家小型纺织厂。 建材方面,有石灰厂20多家,砖瓦厂30多家。
依靠简陋的设备,利用稀缺的资源,基础薄弱的北碚还有一个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