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与讨论:积极应对社会阶层变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以下文章将围绕三个热点问题:就业模式、劳动生产率和中等收入群体,来分析社会阶层变迁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和趋势必须得到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
1.一般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农民数量。众所周知,在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数量多、收入普遍偏低一直是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最大软肋。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强调尽一切可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但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很少,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比较中仍然普遍较低。
与同样受制于人多地少自然条件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韩、台湾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相比,虽然mainland China白领的比例大大超过了蓝领的发展阶段,但生活在农村从事农耕的农民比例仍然如此之大,这可能与我国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有关。虽然这种限制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防止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弊端,尤其是大量农村资源无法盘活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民聚集在劳动生产率低的农耕作业中,他们的工作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也导致了农村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减少农民人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
2.提高警惕,防止过早“去工业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别是2015年起服务业净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0%,2019年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社会阶层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白领比例大幅提升,大大超过蓝领。这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后期的必然阶段。但是,从我国的阶段特点来看,这种快速的变化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比如,在白领急剧增加的背后,中国是否会面临过早“去工业化”的危险?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动“去工业化”的进程呢?我们认为,一是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利润被压缩在空之间,大量资本从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二是随着我国环保力度的大幅加大,相当一部分管理粗放、环保达标的中小工业企业退出市场;第三,年轻人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每年有1000多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实际进入工业企业的比例很低。这种“去工业化”的职业结构变化带来了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及其增长率。虽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但这一过程中过早的“去工业化”也会导致许多负面结果。
3.关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随着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的局面出现,扩大消费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家庭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对于扩大整体消费,特别是扩大交通、通信、教育、医疗、健康和休闲等新消费非常重要。虽然近十年来我国以绝对数字界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但由于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以相对标准界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并没有明显增加。特别是当我们对发展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时,必须保持收入差距缩小的发展态势,防范和遏制收入差距扩大和反弹。
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不仅与扩大消费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美国的“撤退”、英国的“英国退出欧盟”到法国持续不断的“黄马甲”运动,一种反全球化、反建制、反精英的新民粹主义开始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社会原因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萎缩和平均生活水平的下降,尤其是让年轻人对未来的社会预期感到焦虑。这种苗头的出现对我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那就是在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要着力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
4.鼓励、扩大和规范“新兼职经济”。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以自由职业者快速增加为标志的“新型零工”就业模式蓬勃发展。这种用工方式曾经是一种边缘性的补充,但现在已经开始领先,预示着未来一定的发展趋势。
戴安娜·马尔卡希在《零工经济》中指出,“零工经济”是指时间短、灵活性强的工作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它包括咨询顾问、承接协议、兼职、临时工、个体户、副业,以及通过自由职业者网站平台找到的基于订单的零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6年发布的《独立工作:选择、必要性与兼职经济》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欧美有多达1.62亿人从事某种形式的独立工作。据阿里研究院统计,2015年我国“零工经济”人数约1.1亿,约占7.8%;“阿里”还预测,到2036年,中国“零工经济”将达到4亿人。虽然我们对“新型零工经济”的就业模式认识不深,甚至没有系统的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税收、职业资格等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但我们越来越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认识到各种“新型零工”就业模式的广泛存在和快速发展。这是一种需要包容、规范、提升的新型就业模式“新型零工”将对中国未来的就业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也将对新形势下扩大就业产生积极意义。
—2020年8月新一期目录—
国外的▍
美国:重返“分裂之家”?
吴双
-特色
01.21世纪的困惑:疫情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问答
李拓
▍封面主题:疫情改变中国和世界
02.疫情危机与中国思想界的任务
柯贵福郑涛
03.世界的“去中心化”:霸权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
渭南志
04.美国的长期金融资本去了哪里?
唐一南
05.加入联盟有多难?——新冠肺炎疫情与欧盟秩序危机
张永乐
06.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国改革
赵鼎新
07.上下联动:全球化的“义乌模式”
钱琳亮
世界
08.在西方讲中国哲学
孙祥晨
▍公益理论与实践
09.公益的“中国式合作”之路——陕西省妇女研究会的实践经验
高晓贤
10.地方传统慈善文化的价值与反思——以汕头崇信山塘为例
韩俊奎
▍重述世界历史
11.西方工业文化中的“民族原因”
彭彦
▍城市政治经济
12.城市病是一种什么病?
谭宗博
▍概念
13.小康语义学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启示
张文
前面的路很长,没有尽头
我将上下寻找
关注“修远基金会”微信官方账号
本文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原标题为《2008-2019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奖励和支持文化重建没有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