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的兴奋属于喝酒的人。不喝酒的人如果想加入兴奋的行列,举着杯子说“今天不能喝了,我就以茶代酒敬你一杯”也可以表达加入酒局的愿望。
“以茶代酒”其实是一个成语,虽然在现代酒桌上,除了真正的茶,各种饮料都会被视为“茶”而不是酒。话虽如此,饮酒者是否知道“以茶代酒”是怎么来的?
“以茶代酒”出自金代陈寿《三国志·武陟·魏尧传》:“每宴之豪,无奇不有,不能入席率已升至七家之限。虽然不知道入口,但是可以倒出来。饮酒量只有两升。当仪式第一眼看上去不一样时,往往会被砍掉或作为酒来赠送。”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因病去世,传位给孙。宫廷政变后,孙良的弟弟孙秀上台。
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为接班人,丞相濮阳兴、大将军张祚布被任命为“终身大臣”辅佐少爷。两位“顾铭大臣”认为孙休的儿子太小,就改立23岁的“常军”孙皓为皇帝。
孙浩人生之初,为民出钱,开仓济贫。后来他变得霸道残忍,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失去了人心。孙浩是好酒。他经常和他的大臣们举行宴会。
他的宴席有个规矩:每人限7升。不管他能不能喝,7升的酒必须见底。其中一个王子是魏尧,他只能喝两升。
魏尧是孙皓父亲南阳王孙的老师,所以孙皓特别照顾魏尧。见他不能再喝了,就悄悄换上了茶,让他“以茶代酒”,以免因为不能喝酒而尴尬。
东汉时,1升相当于现代的200毫升,7升相当于1400毫升,大约相当于3瓶谷阳康粮食酒的容量。一个人一顿饭需要喝三瓶白酒,真是太神奇了!
但实际上,古代白酒的度数远低于现在的白酒,一般在10-20之间。这样的话,7升的酒量在古洋康粮食酒的酒组中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故事在科普结束后还在继续,但清正廉明的魏尧却认为这样下去,“外交大臣受损,内臣尤恨”,批评孙皓在宴席上总是说自己“让朝臣笑话大臣,以为他们会玩得开心”。
彻底堕落的孙皓没有听魏尧的劝阻。最后,他因厌恶他而被处死。
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也被俘虏,送往洛阳。他的封号是“贵明侯”,四年后死于洛阳。42岁时,孙皓误带酒出国,却留下了“以茶代酒”的典故。
孙皓出于好心请魏尧以茶代酒,但最后却演变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喝白酒对健康有好处,但也是建立在适量的基础上。谷粮酒也想借此机会呼吁酒客:喝酒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在喝酒的前提下喝酒,就会失去好酒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