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本去年的畅销书《我是妈妈,我需要一个白金包》。这本书是一位母亲在纽约上东区教育孩子的生活记录,也是一份关于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卧底调查报告。
据说最近流行的《三十而已》是它的国产版,而网上流行的神秘的《顺义妈妈》是它的本土版。
虽然这本书反映了纽约曼哈顿上东区女士们的生活,有点感伤和浅薄……我不敢相信这是耶鲁大学人类学女博士写的。
但这本书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全世界的母亲焦虑都是一样的。
我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还原纽约上东区女士们的真实生活。
在上东区,母亲是一个骄傲的女孩,孩子是一个骄傲的孩子。上东区的孩子通常由司机和保姆陪同,乘直升机去汉普顿度假。
上东区的孩子一般穿黑色雅皮士风格。他们不穿粉色、粉色和蓝色,也不穿印有卡通图案的衣服。
两岁的孩子必须参加“正确”的音乐课程。
三岁的时候,你要请导师准备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和面试。
四岁时,不会玩游戏的孩子不得不聘请游戏顾问。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些孩子不能玩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强化课”要上——幼儿园之后,不仅有法语课、中文课、小自习课、烹饪课,还有高尔夫课、网球课、声乐课...
在上东区,私立学校的文凭和管家不是虚荣心的地位象征,而必须是标准。
曼哈顿依靠这种方法建立了阶级制度,让每个人都可以待在属于自己的地方。
这些上东区的妈妈不亚于中国的“鸡妈妈”。他们通常对自己和孩子冷酷无情。
他们也爱孩子,但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地位,成功,有“成功”的孩子。
上东区没有人会承认,但肯定会让自己三岁的孩子参加“ERB幼儿园标准考试”作为补习。
他们会帮孩子找家教,通过口碑介绍花几千块钱上课,就像内幕交易一样...
就像中产阶级渴望通过孩子的教育得到提升一样,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包括对孩子的爱,对阶级衰落的恐惧,以及一往无前想要往上爬的野心。
这些上东区的女士们都经历了很多考验和磨难:搬进小区就要面试,孩子入学就要考试,给孩子安排朋友。然而,他们通常只和有钱有势的家庭的孩子一起玩,以取得进步。
父母“等级低”的孩子会想办法避开他们,即使是通过冷暴力。
然而,这群看似完美的女士也有外人不知道的另一面——她们极度焦虑,承受着不能走错一步的巨大压力。他们怀疑自己嫁的有钱有势的男人到处做爱,收入来自“年终奖”。有时丈夫会慷慨解囊,但有时他们会找到不给钱的理由...然而,他们必须是完美的母亲,完美的社交名流和完美的衣服架子。
为了完美,他们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濒临崩溃,靠着酒精和毒品安然入睡。
结论:
阶级无处不在,谁也逃不掉。
作者最初的目标是融入这群上东区的女士和母亲,但她不想陷入她们的焦虑和疯狂,也不想卷入她们的阴谋。
但不知不觉中,她的穿着、言行逐渐与身边的女性趋同,思维模式也逐渐同化。最后,她没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本书让我发现了真相——
当我不理解美国教育时,我认为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当我了解到美国的精英教育时,我意识到中美教育是多么的相似。
就像纽约上东区的女士妈妈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抢占教育资源一样,代表北京精英阶层的“顺义妈妈”每周都会带着孩子去深圳观澜提高高尔夫球技,为的就是让孩子顺利爬藤;代表北京中产阶级的“海淀妈妈”,每年花30万元给孩子上家教课;也有母亲为了给孩子租房子而放弃自己的家园……全世界的母亲都在为孩子拼尽全力。
世界就像一个剧院。当前面的观众站起来时,后面的观众必须站起来,否则他们看不到这部剧。
因此,从曼哈顿到北方,妈妈们要么被“阶级滑坡”的恐惧所威胁,要么被“阶级攀升”的欲望所操纵。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参考书目:“我是妈妈,我需要一个白金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被入侵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