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 农业数据、种植决策、精准作业 AI如何投身百亿级中国农业市场

栏目:时尚 2021-09-18 18:21:33
分享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业领域的生产形势和发展前景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种植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水平,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业经历了手工农业、机械农业、生物农业和智能农业四个阶段。在农业生产初级阶段,由于人工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限制,我国种植业生产仍面临资源浪费、农药配置不合理、作物产量低、种植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人工智能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者|陈天李希

一、中国智慧农业市场的规模

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8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近一倍,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4.3%,未来趋势将稳步持续增长。中国的智慧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智慧农业,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持续参与,其市场规模将在农业智能分析、农业决策系统、农业机器人、精准作业四大主要应用领域持续扩大。

二、我国农业种植领域的主要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指将物体联网,利用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共享、交换和通信,并实现远程控制、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提高整个农业的效率和降低成本。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农业数据挖掘,构建农业生产决策系统。

自然语言处理:以自由文本、表格、图片、视频、数据库等形式存在于农业领域数据。被结构化和处理以便于计算机识别。提炼相关概念,整理句子,按不同领域分类,进入数据库,进行智能处理,建立数据共享大平台。

信息检索:借助检索工具,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为种植户提供所需信息,包括信息采集、信息过滤、信息获取、信息标引、信息检索等环节。用户可以从信息集中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计算机视觉是指利用计算机实现人的视觉功能,对不同的农作物进行感知、识别和判断。不同产品识别的应用,如杂草识别、害虫识别,研发除草机器人构建精准智能除草系统,研发无人机喷洒装置提高害虫识别精度,精准施肥、灌溉、喷洒农作物,提高效率,大幅减少环境污染,开发不同类型机器人精准识别瓜果叶片、采摘、嫁接等。

机器学习:通过利用现有的农业大数据系统,对计算机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对种植生产结果、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模拟和预测。

大数据技术是指能够从农业的不同方面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农业区域数据、季节数据和周期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有效数据,根据数据和以往经验选择最佳决策。

三、人工智能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分布

4.人工智能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案例简介

腾讯:腾讯成立iGrow团队,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环境数据,构建人工智能系统,将农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自然融入系统,实现AI的有效介入。智能检测分析土壤成分,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分析预测作物的市场周期需求,指导种植品种的选择。通过深度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筛选和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产量和抗虫性。

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对自然条件下的水稻病虫害图像进行智能识别,开发了水稻病虫害智能识别与服务系统。解决了农作物生产中盲目施药、病虫害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作物品种、病害程度和杂草生长情况,可以实现智能防控和管理,减少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阿里巴巴云:ET农业大脑,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共享数据库,对种植相关数据进行降噪和统一管理;农业大脑还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种植状态预测模型,可以结合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训练,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生长曲线和产量预测系统;云计算为数据管理和模型训练提供了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保障。

DJI:发布T16植保无人机,通过计算机视觉采集耕作地貌、种植密度等种植状态信息,并以此信息为基础,实现更大面积的动态化、个性化应用种植。

动词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局限性

具有人工智能背景的人才储备较低:目前,由于智能种植领域兼具数字和人工智能背景的人才相对短缺,人工智能无法在我国农业领域广泛推广;

员工缺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愿:由于智能农业设备研发较早,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国内很多中小型农业个体经营户对智能农业设备的使用意愿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工智能在种植领域的发展;

市场集中化导致进入壁垒更高:目前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是大型数据库的建设,都高度集中化,大型企业依靠资金和人才优势,不断提高进入壁垒。由于自身技术资金的限制,新企业很难打开发展局面。

六、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技术在种植方面将有更深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业中的重复劳动,用机器代替人工,对农作物进行精准采摘、嫁接、分拣等一系列动作,缩短农民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更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共享方式将更加多样化,从而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输出效率。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研产量的稳定性提高: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更准确的产量预测,构建更科学的种植流程,从而提高企业在种植领域的研究效率,节约研究成本,提高科研产量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