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你眼中的世界 就是内心的世界

栏目:生活 2021-11-29 09:17:52
分享到:

投影效果: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心中的世界

文字|鲍楚婷

“投射效应”是指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一些特质投射给别人,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持有的一些态度投射给别人,认为别人也应该持有和我们一样的态度,这是一种错误的“自我提升”。就像单纯善良的白雪公主,很容易像她一样对待世界上的其他人,所以她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愚弄。因为投射使人倾向于根据他人是谁来感知他人,而不是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显然,这是一种感性的偏差,很容易对别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心理学家罗斯对投射效应做过实验研究。他招募了8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问他们是否愿意举着大牌子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其中,48名大学生表示同意,认为大多数学生会同意;但是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少数学生会愿意背。这说明了投射效应的作用,那么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根据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保护我们,缓解焦虑和压力。心理防御机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因为根据人格理论,“本我”会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欲望的满足并尽量避免痛苦,而“超我”又受到严格道德标准的限制,所以个体的“自我”会处于“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中。这种状态导致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挫折或冲突的紧张局面。如果潜意识想要摆脱这种紧张带来的压力,就会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同时让“超我”可以接受,满足“本我”。

比如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我想考试作弊,不绞尽脑汁靠机会主义取得好成绩。这是“本我”的思想,但道德标准严格的“超我”是不允许这种做法的,因为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相应的成绩,人无论如何都要诚实。于是我心目中的两个小人“本我”和“超我”,开始争吵,就像天使和魔鬼一样,开始了“想骗”和“想老实”的拉锯战。中间的“自我”负责调和两者之间的冲突。可想而知,此时的我内心十分痛苦,于是心理防御机制启动了。当心理投射引入我的内心时,就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一定是别人出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弊,这次可以理解,所以感觉好多了。我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不“道德”的做法,因为我把自己的想法投射给别人:既然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自己为什么要做道德模范?

投射效应也可以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处于自我中心期的儿童也有投射现象,这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自我中心是指孩子在这个时期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认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这个时候,童年的思维方式显然是不成熟的,但有自我中心心理的成年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他不了解别人,所以只能靠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二是别人的想法不重要,自己的想法可以代表别人的想法。

心理学家如何发现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本文介绍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实验者用三个不同高度、大小、颜色的假山模型,让孩子们从四个角度观察假山,然后让他们面对假山坐着,在山的侧面放一个娃娃,让孩子们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娃娃看到的山是哪一座,即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娃娃,从娃娃的角度看山是哪一个形状。事实证明,孩子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描述“三山”的形状,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这个实验证明,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除了“三山实验”,还有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皮亚杰的另一个实验,实验者把一个男木偶和一个女木偶挂在绳子上,男木偶在右边,女木偶在左边,让孩子们看得很清楚;然后实验者一手拿着绳子的一端,走到一个屏幕的后面,让孩子们暂时看不到这两个娃娃。这时,实验者让孩子们预测,如果实验者向右拉绳子,哪个木偶会先出现。孩子给出答案后,实验者把娃娃藏在屏幕后面,反复问同样的问题。这个程序重复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同一个问题,得到同样的答案:男傀儡先出来。但是在实验的最后,发生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转折,孩子最终做出了一个相反且明显错误的预测。实验者问孩子为什么她预言女傀儡会先出来。最常见的一个回答是:“每次都让男人偶出来是不公平的。现在轮到女性木偶了。”显然,这是孩子天真的想法,说明孩子已经把自己的公平观念注入了实验环境,也体现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无论是自我防卫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总之,这些心理都造成了我们的认知错误,这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所以相应地会有三种投射效应:

第一个是同一个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经常有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崩溃的例子,因为家长认为孩子早就应该理解“1+1”这个简单的知识,但实际上他们自己理解,孩子却不理解。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一定会蹲下、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己当孩子看待。

二是愿望的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别人。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钢琴家,所以会安排孩子从小学习钢琴,考音乐学校。其实这只是他们自己的愿望,并没有问孩子要不要。

第三是情绪投射。对于我们喜欢的人,我们会越来越发现他们的优点,我们会把感情投射在他们身上,美化他们。这种非理性的“偶像化”行为是情绪投射。这种情况在情感互动中最典型,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真理——无论你怎么看喜欢的人,都是优点,但你越看不喜欢的人,就越讨厌,一切都是缺点。

了解了这三种常见的投射后,平时要多加注意。投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是主观主义。想要克服,需要加强理性思维,而不是感性判断。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有成千上万的人与我们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什么我们需要别人认同我们?

剧终

文中提到的心理学大师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之外的又一“巨人”。而且他的作品丰富,基本都是关于儿童心理的。《智力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两部理论著作,对于理解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学习价值。当然,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