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帝的崇拜自古以来就存在。当人类有了国家的概念,国家的概念也就产生了。国家、土地神和谷神合称,社会是土地神,小米是谷神。土地神崇拜是早期的神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崇拜信仰,是自然神崇拜的普遍形式之一。与土地神崇拜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可以称为土地神崇拜的文化集群,包括观念、名称、形象、祭祀场所、仪式、神话、禁忌等文化要素。同样,对工业神的崇拜也是中国古代流行的民间信仰。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灵,陶瓷行业也不例外。陶瓷行业是众多行业中的重要行业,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推崇的工神被称为“窑神”。陶瓷行业也有自己的窑神崇拜文化。对此,我国学术界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窑神崇拜的概念、窑神名称、窑神形象、祭祀仪式、窑庙、窑神神话等。然而,窑神崇拜直到现在才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一些研究者忽略了考古资料。因此,作者不仅参考文献,还从考古材料中寻找线索,以丰富我们对窑神崇拜的认识。
1窑神崇拜的起源
窑神崇拜是如何产生的?窑神是一种工业神,是陶瓷生产者供奉的神,是古代人类社会和陶瓷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土地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土地神只有在人类开始学习耕种之后才被人们所崇拜。在原始时代,农民不知道贫瘠土地和肥沃土地的区别,不知道温度和降雨量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业生产有时有好收成,有时没有粮食收成。因此,他们认为庄稼的收成取决于上帝的意志,这逐渐形成了土地有上帝的观念。
同样,陶瓷行业对窑神的崇拜也是如此。陶瓷工业出现在原始时代。大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人类生产出原始的青瓷。但是,原始青瓷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陶瓷工业神的出现,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陶瓷行业的逐渐规模化和专业化,人们对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陶瓷,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逐渐产生了崇拜窑神的思想。随着陶瓷工业的发展,陶瓷生产者乞求窑神保佑自己生产更多更好的陶瓷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越来越重视对窑神的崇拜。
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祈求窑神的保佑的呢?也就是说,陶瓷行业的窑神崇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李一花、杨静荣认为,由于耀州窑的窑庙是在唐初重建的,所以很可能建在北方瓷窑出现的北朝。他们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清雍正四年耀州窑的“重建黄晴窑庙碑”。碑文上写道:“殿之缘起,读梁间板书,创于周至五年、正官二年、绍兴四年、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刘一对此不以为然,并提出了一些质疑:一是雍正四年窑神碑文不仅是孤立的凭证,碑文本身的记载也不完全可信;其次,从目前流传和出土的器物以及对耀州窑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来看,没有早于唐代的窑址遗存,因此对窑神的崇拜问题无法讨论;再次,窑神碑所在的陈露镇是黄宝之后兴起的窑场,当地的志云在明朝中叶就开始燃烧,这与史料不符。据我们所知,最早的窑庙碑是在宋代。而且,虽然地方志所见资料年代不同,但通过调查发现,可靠的窑庙都是在宋代及元年建造的。这也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即窑神崇拜正式兴起于北宋中期或更早。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于窑神崇拜起源于何时,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做出准确的判断。目前已发现最早记载窑神的寺庙碑是宋元峰的陕西铜川市耀州窑七年碑和宋崇宁的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窑四年碑,记载的是淮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英侯的白灵寺。
2窑神人物
窑神形象以窑神概念为基础,是窑神的物化形态。窑神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窑口都有不同的窑神。窑神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神和人物神。早期窑神以自然神为主,后期自然神的数量和地位下降,人物神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细化,地位越来越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瓷土或高岭土,并非随处可得,原料各有优劣。它们被埋在山地土壤中,需要工人来开采。在科技不发达的早期,人们开采这些原材料既费时又费力,有时还会徒劳无功,于是就求助于土地神、山神等自然神,祈求他们的保佑。随着陶瓷工业的发展和窑炉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的制造不再受原料缺乏的影响,而是遇到了更高层次的问题,比如每次都无法成功制作出精美的瓷器。这时,窑工们转向寻求一种新的寄托,那就是人物神。
人物神可以分为圣贤、先贤、艺术传承的祖先、殉道的高级工匠和少数宗教神。最早的圣贤是王涛、唐尧和虞舜。湖南游仙县就有这样一个行业习俗,唐尧和虞舜在这里发明了制陶技术,尊尧舜为祖。艺术传播的祖先以“百灵”为代表。宋代元丰七年,陕西黄包窑《宋耀州太守奏封德候侯碑》记载:“殿梁间板古,载白翁者有寿耳,名林,其言不传。在这一点上,我很喜欢风土人情和变态的区别,这是陶珍在火窑里的艺术。因此,工匠更擅长前者。今天人民站出来为宗祠说话,永远在候祠里报告功过,这是不合适的!“白凌云游历陕西,传授制瓷技艺。宋朝时,人们在土山神营后窑的庙里建立了他的祠堂。
还有殉葬的窑主冯火深的《佟彬》。关于佟彬的故事是清代专门为他写的。清代唐颖《火天才少年传》云:“神为子,名为客,字新,浮梁县人。生性刚直,受过儒家教育,早年丧父,唐宋及前明以来,日渐兴盛。万历年间,内监潘祥峰立董为帝,为民服务。童的家人应该报告火灾,但人们不敢去,上帝坚决服务。当你制造一件大武器时,你不会完成它,否则你会被鞭打或饥饿。上帝愿意在他受伤的时候为他的骨头付出代价,在他变成乞丐的时候跳进火里。如果你第二天开始烧窑,你就会完成它。一家人把剩下的收集起来,埋在凤凰山。感受对方的真诚,为之挺身而出,盖百余年。”明万历二十七年,江西矿税使宦官潘管理景德镇窑务,为人民服务。童氏派人去伺候“报火”,但童氏不敢去,而去伺候。
这时,御窑厂不得不烧龙罐,但由于难度太大,完成工作太难了。工匠们不是被鞭打,就是被饥饿折磨,和佟斌民一样的服务苦不堪言。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尸骨付出代价,舍命跳入窑中,为火而死,并乞求龙罐燃烧。由于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受到窑工的尊敬。虽然佟彬为窑祭祀只是传说,历史上是否有真人也没有考证,但窑庙确实供奉了这样一位图神。1992年,刘一到景德镇西郊古瓷博园区考察仿清代景德镇油桃岭寺,临摹神像名称,其中霍峰石现佟彬。
窑神崇拜的例子很多。这种窑神往往是人神而不是自然神。其实这种窑神是窑工自身的化身,是窑工的偶像和心理寄托。北宋及以前的窑神以自然神为主,人物神为辅。之后,窑神形象逐渐发展为以图神为主,这应该与陶瓷行业制瓷工艺日益精湛有关。
3.考古资料中的窑神崇拜
1928年,陈万里先生考察浙江龙泉窑时,记录了当时开土窑的人拜神的现象:“他们所拜的神都是用红纸写的,在窑前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小神龛,上面写着这座庙的主人的位置是为了珍藏郎云韵。”这是窑神崇拜首次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在山西省沁源县杭村发现的几座现代瓷窑中,有一座长方形壁龛安放在2号位置的2号窑大门南侧,壁龛内摆放着一尊用坩埚土制作的塑像。其实无论是雕像还是红纸写的画像,都是窑神的象征,都属于拜神现象。杭村发现的这种拜神现象,也是自古以来对工业神崇拜的一种事后思考和传承。
1965年,在陕西省潼关县老虎城村发现了一座古陶窑。除隋唐时期出土的造像外,“在窑西北角,即火室西端,发现一具完整的人骨,墓葬样式为上下直立,未发现随葬品遗存”。窑址为什么会出现人骨?这块人骨是有意还是无意放置的?因为人骨的埋葬方式是垂直的,不可避免地会让人联想到火神佟彬的传说。不过,我不敢推测是否与烧窑祭祀有关。
在官台磁州窑遗址中,发现Y1窑内堆积主要为Y1二层,属于第二阶段。烟囱Y1出土了一组钱币,是使用中的窑的遗存,应该是祭祀窑的器物。这为北宋祭祀遗迹现象增添了一条考古发现的新线索。
20世纪50年代,四川大邑东关农场出土一尊唐代白瓷雕像,雕像上刻有“唐安县晋源县李新德永昌窑王像,6月4日”。孙艳认为,窑庙是中国古代烧制瓷器、祭祀窑神、祈求开窑烧制成功的建筑,并推断“唐代窑庙遗存尚未发现,此窑王塑像应为窑神,已知天宝曾有祭祀窑神的行为”。此外,孙艳还将其与茶业偶像相提并论,即唐宋时期卖茶的人买了一个瓷娃娃——鲁豫,作为茶神,以使茶叶生意兴隆。孙艳认为,白瓷雕像和祝福茶业兴旺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雕像要么是庙里的祭品,要么是瓷窑作坊里摆放的神像。孙艳的推断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虽然唐代的窑庙遗迹尚未被发现,但窑神作为窑场供奉的偶像,应该出现在唐代。
如今,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窑崇拜的正式兴起是在北宋中期或更早,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现在有些保守。笔者认为,对窑神的崇拜应该比北宋兴起得更早,而北宋正是其规模化、制度化的兴盛时期,因此窑神概念的产生必然早于窑庙的出现,而窑庙只是窑神普遍的、有组织的崇拜的产物。这种观点需要比北宋更早的可靠实物和考古发现来证明。
纵观对窑神崇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正如刘一所指出的,目前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关于窑神的研究成果很少,大多集中在窑神碑、窑神本身的考证、窑神崇拜的起源时间等问题上。希望研究人员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能够对窑神祭祀现象,尤其是祭祀遗物的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不仅要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更加重视窑神的线索,还要从现有的考古资料中寻找容易被忽视的窑神崇拜线索,丰富现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