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开卷有益”,意思是读书有益。但这并不完全正确。如果你读了一本坏书,你应该把它算作“开卷有害”。即使你读了一本好书,淡淡地读也是有害的。
三国时期,诸葛亮读书有“独立看大意”的读书风格,应算作以法为据的浏览。只抓书的主要意思,不深究每一个字。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家的读书方法。毕竟诸葛亮不是文学家,最多是个政治家,读书方法也不充分。因为不是大多数学者都能当政治家,也就是政治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学业,而且大部分都尝过。但是,这种品味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自己。那么,他们读到的是误读吗?比如一个学过厚黑学的政治家再去看三国的时候,眼里全是脸厚心黑的人,眼里全是功利的关怀。哪里有什么大义凛然?不算太多,有人用厚黑学理论来解释《红楼梦》,生硬地解释文学只是个笑柄。
越多尝过读书滋味的人,越觉得有学问。其实他们只读过几本书,记性好,能背出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有资本夸耀。然而,这些人是最危险的。他们读书肤浅,未必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或成熟的思想体系。他们只会重复书本上的名言或话语,失去真实的自己。
读书应该无利可图,不带偏见。好书一定要读透,要经常拿出来反复读,这样才能理解书中的思想,理解作者的本意。带有偏见的阅读会导致误读,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阅读也会进入误读模式。用现有知识来衡量新书的思想,当然是误读。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看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有自己相对完善的判断。但是,阅读仍然是广泛阅读的基础,即仔细阅读文本,而不是淡淡地品味。
当然,不要看不好的书,也不要看很水的书,这样会浪费时间。有思想有深度的书要精炼,不要生吃,更不要翻来覆去丢弃。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管制太严,好书太少,水文太多,文化垃圾太多。如果读这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那么不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资本运营的电子书价格便宜,传播速度快,但制作周期短,抄袭现象严重,坏书太多成为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读书有害,不读好书的悲哀似乎比读好书更糟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