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陷阱 你是如何被消费主义洗脑的 识破消费主义陷阱看这篇就够了

栏目:民生 2021-11-24 07:13:01
分享到:

一个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买买买成了每个人的常态。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暂时没有意识到高配置能力的年轻人提前过上了高配置生活。

消费主义让底层的人觉得,虽然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但还是有“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法”。

年轻意味着对自己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作为一个年轻的时尚青年,AJ对怎么会少?

作为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怎么会有几套网络名人化妆品?

贵从来不是它的弱点,而是你的弱点。

潜台词:只要买了就不会有这个缺点。

这些都是典型的营销洗脑手法。

消费主义是用圈子文化、价值符号、形象地位绑架我们,让我们满足对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幻想。

消费主义的核心诀窍是,只要消费了某种产品,就能成为某种人,实现阶级的飞跃。但是,你和上层阶级的消费水平差距在缩小,而阶级之间的距离在拉大。

2

给你讲一个关于钻石的故事:

起初,由于钻石的稀缺,它们长期以来只是皇室和贵族炫耀财富的装饰品。

但在19世纪末,随着南非钻石矿的意外发现,钻石的稀缺性被打破。

稀有的东西是珍贵的。一旦这些钻石进入市场,钻石的价值就会像白菜的价格一样暴跌。

这时,大量的钻石交易者惊慌失措,于是他们决定联合成立一家名为德比尔斯的钻石公司。

整合一切资源,买下整个钻石矿,垄断它,人为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钻石几乎没有用,那么戴比尔斯是怎么卖钻石的呢?

他巧妙地将爱情与钻石绑定,为大众打造了一种浪漫的钻石爱情文化。

声称钻石象征着坚定不移的爱情,只有钻石才能见证美好的爱情,人们想用钻石求婚。

戴比尔斯花费巨额广告费,请当时的名人、交通明星、贵族帮他用钻戒宣传求婚。

电视剧电影里一定有这样一个经典镜头: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单膝跪地,手里拿着闪闪发光的钻戒,深情地看着向心上人求婚。

这就是戴比尔斯如何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名人效应,提高钻石的曝光率,提升钻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不久之后,经典的广告口号“钻石永垂不朽,一颗永传”推出,成功将钻石与爱情联系起来,将钻石从非生活必需品变成了婚礼必需品。

神话诞生于某个概念被人为赋予新的含义,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现代广告之父霍普金斯曾说过:永远不要销售一种产品或服务,而要销售一个概念。

因为概念一旦构建,消费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多芬多芬的故事《你爱我吗》经常被用于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告白

玫瑰唯玫瑰: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定制一个人

DR钻戒:男生一生只能订一个,一生唯一的真爱

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情感文化营销,商家将美好的爱情与产品捆绑在一起。

聪明的商家不会简单的卖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文化理念。

它会告诉你,只要你拥有它,你就是XXX人的一员。

买AJ,你是个年轻的小混混。

如果你在网上买名人化妆品,你是一个精致的女孩

如果你戴着手表,你就是社会名人,行业精英。

简而言之:你买什么,你就是什么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但是如果贵,一定好吗?

不一定。

一个价格,一件商品。

价格两美分,货物两美分。

一毛钱还是两毛钱,剩下的八毛钱都是品牌带来的高额溢价。

也许商场的300多件衣服比古驰的3000多件衣服差,但绝对不会差10倍,因为古驰品牌的附加值才是衣服贵的关键。

服装属于技术标准化程度最低的产品,面料、剪裁、五金都是标准化的。

质量和品牌没有直接关系。质量只和品牌愿意给代工多少加工费有关。不同的费用对应不同的流程。这东西透明。

奢侈品本质上是社会货币,主要用于区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帮助无产阶级在社会交往中快速识别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关键在人,不在物。

不要以为买几样奢侈品就能获得上流社会的通行证。你只是在交智商税。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即使TA买了很多奢侈品,也无法实现阶层的飞跃。

普通人乱花的每一分钱,其实都在强化阶级之间的隔阂。

消费水平、生活品味、文化形象、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只取决于人的内在力量和社会资源,而不取决于外物。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女生到了一定年龄,穿便宜的衣服会显得很低吗

最高赞回答:这种低落的根源在心里,不在衣服本身。消费主义让你感觉很低落。人们甚至雇佣专业人士来让你感到低落,他们成群结队地来。

中国首位实习女机长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有两个值;一个是戴着很贵的手表,这样才能显示你身价百倍。另一个是我的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所以价值百倍。

的确,低不低,不在于物,而在于人。一个自信而强大的人不需要用外来的物体来展示自己。

只有空有欠缺的人才会借助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因为他们骨子里有很深的自卑感,渴望被别人认可。

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人,从来不会炫耀TA拥有的东西,因为TA没有自卑感。

商人的嘴是骗钱的鬼。

资本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可以通过不断往广告上砸钱,利用营销洗脑,轻松改变一个人的三观和消费观。

那么有多简单呢?

还记得褪黑素的广告吗?

今年假期不收礼物,但也收褪黑素。

仅10秒的广告,30天就能卖出1亿。

再举一个例子:

这双鞋太经典了,是年轻人的必备品。

经典,谁定义的?它是如何定义的?

谁让你觉得这是经典呢?

是资本和大众媒体的推动导致了这种流行文化中经典风格的诞生吗?

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流量明星、时尚博主的帮助吗?

这些因素是不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三观和消费观,然后慢慢塑造你的认知?

为什么这双鞋是强制性的?鞋子不是用来穿的吗?

对于你来说,这些鞋子的使用价值可能不是你购买的原因,但你购买的真正原因是这些鞋子背后赋予你的文化标签和形象地位。

其实你买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背后赋予你的形象地位。

事实上,你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双鞋而改变什么。

资本知道奢侈品很难赚到普通人的钱,所以他们创造了一个品牌概念,叫做“轻奢侈品”,它与流行文化联系在一起,帮助一些人区别于普通大众。

通常奢侈品的价格定位都不是很贵,资本是为了达到普通人能咬紧牙关攒钱买的效果。

比如成千上万的包、衣服、鞋子等等。

《齐派说》里有一个争论:年纪轻轻就“玲珑可怜”,我错了吗?

詹青云回答:你不是把钱花在你喜欢的东西上,而是花在“精致”这个概念上。你可以自由决定我要过精致的生活,但谁来定义什么更精致。

是的,谁在定义“精致”这个概念?

资本家和大众媒体不是不断把我们引入这个消费陷阱吗?

他们告诉我们年轻意味着在自己身上花钱。

为什么说穿一些鞋子的人是时尚达人,而穿国产品牌鞋子的人是低配?

为什么说至尊穿千分是时尚达人,而淘宝上一件一百八十块的衣服就低了?

为什么用珍贵化妆品的女生精致优雅漂亮,而用国产品牌化妆品的女生低?

消费主义就是给你制造一种落差感。只要你不买它的产品,你就是低配。

“讲究”不是指注重外在的物质,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讲究的不是去装修精美的网上名人餐厅领卡,拍一些美照发到朋友圈。

物质的精致只能装饰你的外表,内心的精致才会让人欣赏。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物质上极其简单,精神上极其充实。

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去追求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如果真的喜欢XXX,那就买吧,不要被大众媒体牵着鼻子走盲目攀比消费。

排除外界的干扰,遵从自己的真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