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新闻 蓬安这个人好厉害:他曾经策动蓬安起义 最终被逮捕被枪决

栏目:民生 2021-10-06 15:54:24
分享到:

点击“蓬安都市网”,10万+蓬安人关注!

学者与:64年前策动蓬安起义

王白和

村民们认出了王家寺河源遗址王城

王白和全家福

个人档案

王白和

彭安刘滩乡人,毕业于北京陆军测量大学。曾任《新蜀报》总编辑、总经理,华西日报社长,四川省政府编办主任,川康善后监管办公室政治部主任。他还担任过许多私立大学的教授和中学校长。他学过中西,擅长书画。著有《双梧桐诗》、《理斋诗》,著有自由诗《四川人起来》。1949年,王白与国民革命川康支部其他同志秘密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工作,以武装起义迎接西南解放。计划泄露后,他于8月20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他于11月27日平静地去世。

王白生于1902年,1949年11月在重庆闸子洞被杀。王白和他传奇的一生,在他的家乡蓬安,被口耳相传了60多年。作为一名进步的民主主义者,他为了追求真理和进步,与当时的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以笔为枪,启迪民智,生前为平安解放蓬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游王白的过程艰难且充满惊喜。读了很多诗和书的王白,虽然没有为家乡留下多少遗骨,但他的精神和辛勤积淀成淳朴的民俗,至今仍是花垣滩村王家湾每家每户遵守的“乡规民约”。

1四合院见证了家庭的繁荣

蓬安县柳潭乡花园潭村是一座群山环抱、中间开阔的小水坝。一年四季水花满满的鱼滩擦肩而过。除了数不清的良田,在低矮的土堆深处,随处可见烟雾缭绕的农舍。王白一家的四合院位于王家湾。

四合院里有一个正房,两边是首房,首房两边是角房,对面是高大的牌坊,俗称朝门。朝门是通往庭院的唯一通道。朝门和转角房之间有一个半层的厢房。左翼后面有一个研磨室。当王的家庭富裕时,他雇佣了三个村民来帮助他。

4月13日,当记者来到他出生的王白和王家湾四合院时,房子被毁,只剩下一个朝门。然而,由于风吹雨打和侵蚀,这些柱子被完全摧毁,无数瓦砾倒在地上。在废墟中,一些不知名的蒿草带着春天的气息,有力而顽强地掩盖了面对门的残骸。

“这个朝门已经不在王家名下了,归一个叫郑贵权的村民所有。”67岁的村民郑祥全说,郑桂全是最后一个搬出王家大院的住户。他选择了另一座建筑。记者联系不上他,但几经打听,他基本上打听到了王家大院的拆分过程。

解放后,和他的母亲被任命为地主,因为他们继承了王的财产。根据政策,王家大院分为其雇工户郑敬万、郑敬之、郑敬灿等人。除了太后自己的房间,其余房间中间还有很多主人。“当时的房屋都是用斗室建造的,周围的墙壁都是用厚厚的木板建造的。朝门有两株古柏,三四人相拥。解放后,镇上修建了粮店,这两株古柏被砍伐没收。”

郑相权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拆院的故事,仿佛隔了一天,各种细节都历历在目:“当时和地主王氏一家谈论政治斗争和生活,很容易伤到自己,经常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每个人都选择建造另一所房子。”郑祥全介绍,当时王嘉硕的大型石磨也是运输过来建合作社的猪舍的。

王家大院巅峰时期,蓬安县盗贼猖獗,兵匪横行。蓬安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有许多袍哥和恶势力组织。大部分名门望族如果不加入这些嚣张的间谍或恶势力,就会受到压迫和勒索。但是因为王白的名声和威望,这些恶势力一直对王家彬彬有礼。

2.同胞兄弟籍贯差异的原因

和祖籍西充县的,父亲嫁给了蓬安郎,岳父娶了女儿,拥有60亩土地。和父亲搬到了蓬安王家湾,住在兰家赠送的四合院里。王白和他的祖父都是晚清举人,曾担任彭州玉环书院的山长。

王白和他的童年就读于附近贾政庭院的私立学校。70多岁的村民郑景灿说,、艾背唐诗,记忆力强,成绩优异。14岁的时候去顺庆联合中学读书。从那以后,我离开了很多年,很少回家。他从南充到北京读书,然后回到四川,在成都做官。成年后,王白有了回乡的经历,但他生活的时间很短,基本上忙于县内的文人墨客。村民们对他当时从事的革命工作了解不多。

王白及其对蓬安县的感情。在他的简历中,他的籍贯被标注为“蓬安人”。然而,他的弟弟王淑云因为祖籍西充,认出了他的籍贯是“西充人”。蓬安县志办工作人员多次与西充同行就王兄弟两人籍贯不同的考证问题进行咨询。后来,一名工作人员亲自去成都看望王淑云,他自己讲述了这个故事,这场“文史官司”就此结束。

四川财经大学原教授王淑云曾短暂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的妻子沈素莲是蓬安人,曾在蓬安中学任教。76岁的邓张羽是蓬安县志办原总编辑,小时候曾师从沈素莲。邓在研究及相关史实时,曾得到沈素莲的大力帮助。

“王白是一个既能读诗又能读书法的学者。他的书法很好,但现在很难找到遗骸。他幸存的百首诗也被他的年轻一代从各个方面收集和整理,”邓张羽说。

记者从邓收藏的《十里寨诗集》中,看到了及其生平保存的诗集。这本书是由王白和他的年轻女孩王克用编辑的。扉页上有“我姑姑唱歌赏钱,这本书献给我爸爸弥补我的不孝,成全我叔叔未尽的心愿,让王元的后人永远记住他”等字迹。邓介绍说,“阿姨”是沈素莲。因欲为其弟编撰此书,故去世,王克用赠沈素莲,沈素莲赠学生邓。不幸的是,这本书没有公开发行,现在极难找到。

年轻一代回忆起王白和他的人民

像许多沉默的英雄和英雄一样,由于时代的局限,王白和他的人生故事鲜有历史。据蓬安县志办工作人员介绍,自贡人李香瑶曾经写过一本回忆录,里面说王白身材高挑,身材匀称,留着中山装发型,穿着灰色芝麻服。

1948年,李香瑶在上海一家杂志上见到王白时,得知王白和他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守寡节俭。大学毕业后,王白先后担任四川省政府编办主任、《花溪日报》总编辑、社长、《新澍日报》总经理。在李香瑶的印象中,王白为人直爽,为奋斗的进步人士提供救济。

然而,从王白和女儿王克用的回忆录中,记者发现,1948年,留在成都的王白和他的两个女儿已经陷入了尴尬。他们不仅没有食物和衣服,还需要贷款支付学费。王白和省女子中学校长刘克庄写信要求女儿延期交学费。

“我父亲交了朋友。记得我在李阳波成都的时候,一天晚上,一个来自四川南充的进步青年突然来我家,说他被特务追捕。我父亲立即安排李避免躲在其他地方,并把他的朋友介绍给李。帮帮他。”王克用说。

采访中,记者意外得到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图为、妻子和四个孩子,摄于20世纪30年代初,作为“五音之春”的纪念送给姐夫普和妻子。这张照片也有故事。

蒲文瑶是辛亥革命先驱蒲殿军的长子,也是王白和妻子蒲耀聪的弟弟。解放后,溥尴尬而死;这张照片是她的家人交给王白和她的大女儿王若素的。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王若素被双开处罚,因病去世。照片是她丈夫交给和大儿子葛的,然后葛和弟弟王多文相继去世,然后照片传到了和少女王克用的手里。

20世纪60年代,曾在成都工作的把母亲送回蓬安老家一年。郑香泉回忆说,当时太后每个月都有国家给粮票,她的生活都是国家供养的。每次遇到刘坦,她都会给院子里的孩子们发一些粮票,买一些蛋糕和零食。“太后待人慈善,郑景湾和我父亲郑景芝曾经是王家的雇工户,所以他们经常用滑杆把太后抬到市场上。村民们每次在太后面前提起他们的烈士儿子王白的英雄事迹,太后都不想再坐在滑杆上了,所以就没有再去赶集。不久,回家接母亲,王的后人再也没有回来。”

年轻一代回忆起王白和他的人民

策动蓬安起义的和邓,充分研究了蓬安和平解放的历史事实。他说,没有王白的前期工作,就不可能和平解放反动恶势力猖獗的蓬安县。

“在蓬安县起义期间,有一个叫刘建良的重要军官。邓说,此人是和在反动政府中苦心安排的“县自卫团副团长”。1949年12月,刘建良率“自卫队”起义,迎接蓬安县的和平解放。

据邓介绍,1948年5月,国民党军官在战场上负伤。当他回到家乡时,路过重庆,遇到了老乡王白和他的妻子。谈话中,刘建良对跟随国民党一段时间的错误感到后悔。王白又劝他“再开路,也不迟”。1949年春,王要求进入即将成立的“蓬安县人民自卫军”,掌握全县兵力,配合地下武装,搞军事反制。他依靠自己的关系给蓬安县有关方面写了推荐信。

“经过艰苦努力,国民党蓬安县党部、参议院通过并报省,任命刘建良为蓬安县自卫军上校副队长。”邓说,当时“自卫队”缺钱缺枪,王指示设法筹集资金加强装备。他通过西南长官办公室的关系,把500支枪和几发子弹送到了蓬安,让刘等机会,把队伍拉到华蓥山待命。

“在蓬安解放前夕,王白被国民党当局困在重庆,最终被枪杀。”说,和他对的启蒙和帮助使刘最终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