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汉代的卫青、班固、霍去病,宋代的岳飞、宗泽、文天祥,明代的史可法、郑成功,清代的邓世昌、冯子材,近代的孙中山、谢晋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
但是,看着这些民族英雄,从来没有人像袁崇焕这样备受争议。说“情人要命,仇人要死”也不过分。12年前,一场所谓的“民间起义”,草根学者炮轰金庸、阎崇年等权威专家,将这种争议推向了顶峰。
当时,贤政只是一个旁观者。重提往事的目的是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第一印象最持久
第一次见到袁崇焕,源于金庸武侠小说《沾了皇族血的剑》。众所周知,沾满皇室血脉的剑侠袁承志是袁崇焕的儿子,在此不再赘述。
《沾有皇室血脉的剑》三版是我去年第一天看的。从此,在接下来的七八年里,笔者一直认为袁崇焕死于反间计,是冤死。崇祯皇帝自然是最大的反派,他完全是坏人。
还有一件事要提。因为当时年纪小,家庭条件一般,所以买的那把沾有皇室血脉的剑,缺钱,是盗版的。后来,金庸的《袁崇焕评传》和他的短篇小说《越国少女之剑》和《鸳鸯刀》合编。
看完袁崇焕的传记,我认出了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崇祯的死纯粹是自作自受。
袁崇焕的认知变化是在十二年前。当年历史学界有两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是阿清历史专家阎崇年签名售书时,被阿明历史爱好者黄海清当众扇耳光,取名“达汗风”;二是网上发起的所谓“民间起义”,无数草根学者引用经典,驳斥金庸、阎崇年等著名学者的观点,意图将袁崇焕拉下神坛。
才知道袁崇焕的关键词,不仅有“宁远大捷”、“反阴谋”,还有“觉华岛惨案”、“皮岛毛龙文”。
也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读的所谓“权威著作”不一定是真理。因为发表言论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基本上不可能绝对客观公正。想要探究历史真相,只能抛开历史评论,静下心来研究相关史料的原文。
不怀疑的人不读历史
看“挺元拍”和“落元拍”之争,我首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当双方争论没有争论到差的时候,就会直接攻击对方。我说你引用的《明史》和《崇祯长编》不可信,因为清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会故意抹黑明朝皇帝;你说我引用的《Xi总实录》更不靠谱。当年的历史学家不得不注意禁忌,所以肯定会有一些春秋笔法。
直接从对方的基石开始,太无耻了。毕竟,历史评论是基于以前的记录。推翻站在对方脚下的斯通,其实等于推翻了自己的根基。既然历史书不可信,争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历史学家只是为了谋生,冒着被斩首的风险,和大老板一起工作。毕竟太师五兄弟奋勇当先,就算死了,“崔铸弑君”之事不变,也是千古罕见,不然也不会成为美谈。
在修改《石矛录》时,不得不给一些面子,修改了一些关于王朝的记载。号称“铁齿铜齿”的纪晓岚主持编纂了《四·Ku全书》,为了拍甘龙的马屁,他甚至将无数先贤的作品砍得面目全非。
所以,对史书持怀疑态度是对的。《孟子》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信书不如无书”。同理,笔者认为在对待史书时,应该“相信历史而不是没有历史”。
就袁崇焕而言,在我看来,金庸先生和颜崇年先生通篇只引用《明史》确实不对。毕竟《明史·袁崇焕传》中美化袁崇焕的地方很多。
这里举个例子,根据《明史》记载,袁崇焕死后,“家里什么都没剩下,天下受了委屈”。姑且不说“天下皆冤枉”是谎言,只是单纯的说为了表现袁崇焕的清廉,纯属捏造。
厦门大学珍本室有一则关于当时查抄袁崇焕家产的记载。上面明明写着袁崇焕的哥哥带着家当跑了,留下的房产,如田塘、房屋等,无人问津。,是换算成纹银,也就是5,361两。
求同存异,求同存异
至于共存共赢,有一个政策叫“求同存异”,同样适合历史研究和辩论。准确地说,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求同存异。
想要理性认识袁崇焕,不妨读一读明清官方的《史明录》、《史明》,王在金的《三朝辽代实录》,包括朝鲜友人的《李超实录》。
比如很多史书都提到袁崇焕真的像《五年廖平》那样放过文星,袁崇焕做了“皮岛伐帅”,所以袁崇焕罪名中的“委托不管用”、“伐帅为了赚钱”并不是冤案。当然,砍头帅是否是因为“求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况且,“驱敌长远”是直接导致袁崇焕入狱和后来被杀的导火索,也是最具争议的事情。因为敌人确实“开车”,皇太极一路打到北京。然而,袁崇焕是否有“纵敌”尚有争议。
第一,我个人同意“纵敌”的说法。是的,在我看来,皇太极是因为袁崇焕接下来的一系列迷惑性操作而被袁崇焕故意放进去的。比如要求带兵入城,但军队里隐藏着可能是间谍的宗教人物;再比如命令勤王的其他老师驱散,“拒敌”。
最让我不解的是,明朝的士兵不像后来的晋军那样擅长野战,比如所谓的“宁远大捷”,但就是坚持不下去,用坚固的城池和一门好炮挡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那为什么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在北京城下广渠门外与皇太极的后金军队狭路相逢,寡不敌众,所以得到皇城命运的红利呢?
既然袁崇焕的军队在战场上不怕与后金作战,那么为什么即使皇太极绕过了蒙古,袁崇焕的三道防线在那之后还是倒下了呢?
我认为只有两种解释。第一,袁崇焕想向于谦学习,又一次防守北京,但他输了比赛。再者,只能说明袁崇焕与皇太极达成了某种私下的协议。但无论如何,袁崇焕都逃脱不了“驱敌前进”的罪名。
多面的历史人物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说到读历史,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然而,积极的人不能容忍别人指出他们最轻微的缺点;谁要是做了昏君,必然是罪大恶极。
比如陶渊明和欧阳修,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是传世的,如果别人说这两个人没有当官的能力,那么他们的粉丝肯定会把你批得体无完肤,他们先吃了苦头。再比如秦桧因为错杀岳飞而跪了几千年。如果有人敢提起他的状元,而且他一开始是个鹰派,那么至少有一顶“叛徒”的帽子没有跑掉。
先说袁崇焕。我这里不是说什么地域攻击,但是在古代,广东人真的又黑又瘦又矮。据史料记载,袁崇焕并不漂亮,像只猴子。但是乾隆美化了袁崇焕,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袁崇焕的画像是白净的,留着大胡子,亭亭玉立。
至于袁崇焕的军事能力,我只想在这里问一下,兵法出自谁家,哪一家最能体现袁崇焕的气节?
寸土必争,坚守宁远,才是政治正确。谁从军事角度分析过它的合理性?王在金真的只是个鼠目寸光的人吗?高迪真的是懦夫吗?
对于袁崇焕来说,在没有其他证据的前提下,他觉得完全否定他,被冠上“汉奸”、“误国”的罪名是不对的,但他却达不到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度。袁崇焕的本质是他的出身,只是一个书生。
书生意气,做了很多事情,也因为理论,犯了很多错误,仅此而已。
·文章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