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生 “北京口述历史”展现北京百年城市生活史

栏目:美食 2021-09-20 21:51:15
分享到:

"

近年来,都市写作方兴未艾。城市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公共领域,也是从文学背景到前景的文学关注对象。人性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外观不仅在物质层面,更在精神领域。方志、口述历史、文艺、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学科为解读城市文化提供了多种方式。

"

“北京口述历史”系列

北京出版社

城市与人和国家息息相关。中国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北京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北京出版集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丁亦庄持续策划“北京口述历史”系列,被列为国家图书出版“十二五”重点项目,第三辑至今已出版。本系列丛书意在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抢救老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记忆,再现清末至今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展现百年北京的生活史。

2014年,《北京口述历史》第一辑出版了《宣武区消失前:黄宗汉口述》《京郊找旗人社》《个人叙事中的同仁堂历史》《诗书传世》《学院路》五种。这五本书通过个人、家庭、民族、老字号以及身边的人、事、物反映了北京的发展变化,如八所大学的筹建,将个人和群体的新鲜感受带入历史,通过北京老字号和大学的变化反映了上世纪中叶北京的经济文化融合。另外,书写规范明确,口述史是一种历史。口述史料要多方面综合反映,用文献考证其可信度。对于含糊不清的表述,要追根溯源,注意文件等书面材料的核实,必要时再顶嘴。并且避免自我粉饰,自我推销,攻击他人。这与后来市场上流行的“你说我记得”的口述史不同。

2017年,北京出版社继续推出《北京口述史》第二辑,共分五大类:《福门儿斋门儿》《八旗子弟的世界》《胡同大妈》《生在城南》《城墙外》。前三部是关于北京内城的变迁,《生于城南》讲外城,《城墙外》讲郊区。”《城墙之外》和《京郊寻旗社》借鉴了国际城市史研究的新视角,将城市作为一门有机学科。城市地区和郊区农村地区是相互依存、相互流动、不可分割的。这第二张专辑都是关于丁亦庄的。这五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受访者多为非名人、达官贵人、流浪乞讨人员,但聚焦“非富即贫者”,属于“失语多数”。

2020年《北京口述历史》《文物人》《人类文物:普通人的兄弟在春天和寿春口述》《北京在变化中的勤奋:陈连生口述》刚刚上映,即将作为《中国书法80年:米景扬口述》《行走在北京草原之间:北京蒙古族口述》上映。这些作品是为了寻找典型的北京人而采访的。《文物人》《人类文物》和侦探小说一样好。老北京的社会网络、风俗民情,以及个人在社会剧变下的生活经历,通过两个性格迥异但多才多艺、记忆力超强的兄弟的口述,弥补了大时代细节的缺失。《北京的勤于变化》通过北京餐饮业老前辈的口述,记录了北京餐饮文化的风貌,也能一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八十年寒墨缘》的叙述者米景扬讲述了过去的古玩市场、程楠的童年生活,以及80年来荣宝斋从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过程中与艺术大师们互动的个人经历。

对《北京口述历史》多年来发表的多部作品进行调查,可以发现,采访者和演讲人书写的民间历史共同构成了一部有血有肉的北京通俗史。

摘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年10月23日09版《用文学书写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记者任

“文物人”与“人类文物”

——普通满春和常寿春兄弟口述

丁亦庄苏

北京出版社

2020年7月

这本书由北京民间常见的两位学者春和常寿春兄弟的两次口头陈述组成。它主要讲述了两个“文物”的传奇经历,即常仁春和他们的祖父常小如。丁亦庄、苏先后采访普通百姓和常寿春十余年,查阅各种官方档案和民间文献记载。通过两兄弟的真实回忆、详细描述和相互印证,以清末民国时期昌家复杂的社会交往网络为主线,勾勒出一个旗手家族三代人百年来的命运和经历,对生活习俗、季节、季节进行了全景式再现。本文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讲述了北京的百年社会史,向我们展示了人民的珍贵记忆。

“北京在变化中的勤奋”

——陈连生口述”

杨源的书

北京出版社

2020年8月

老北京话里,“勤”是指餐饮业。本书的叙述者陈连生是北京餐饮业的领军人物,60多年来被誉为“北京第一小吃”。本次口头陈述融合了陈连生在餐饮行业的生活经历,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他的职业、传统、勤改,涉及北京小吃的历史、品种、制作方法和标准规定,以及烹饪技艺的传承和管理。特别是陈老师对服务中的小吃进行了分类,即什么样的小吃服务什么样的人,并阐述了老北京人与老北京小吃的关系,这在以前的文章和书籍中是非常少见的。这本书不仅是北京饮食文化的珍贵记录,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反映。也有助于读者清晰地看到陈连生作为北京人和食客的历史坐标和行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