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明志 百年百事 29岁的红军师长 断肠明志

栏目:美食 2021-09-17 01:16:11
分享到:

油画《红军指挥员陈树湘》

陈树湘,原名陈树春,1905年1月生于湖南长沙,家境贫寒。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他接触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负责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警卫工作,并率部参加了历次中央苏区的反围剿行动。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陈树湘经历了多次战斗,做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重现陈树湘的英雄壮举。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素有“引两广,遮三湘”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11月,红军主力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陆续进入道县境内,拉开了渡湘江的序幕。与此同时,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军、粤军26个师近30万人也企图以前堵后追的方式包围湘江以东的红军。

我们既不能北上,也不能南下,更不能撤退。红军战士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奋勇前进,杀出一条血路,渡过湘江。

11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渡江命令。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红34师被任命为全军警卫,掩护主力红军过湘江。

接到任务后,陈树湘率领全师以急行军的速度向湘江进发,并频频遇到敌人的尾追。为了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陈树湘带领官兵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激战四天五夜,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般的阵地。整个师从5000多人减少到不到1000人。

12月1日,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要冲渡湘江任务后,被困无法渡江。他们不得不战而退,准备回到湘南打游击队。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内景

12月10日,陈树湘率队来到渡口,冲向库兹河。刚到江新,该队就遭遇了当地义务警员的猛烈袭击。不幸的是,陈树湘腹部中弹受伤。因为绷带和药品短缺,士兵们只能给他简单地穿衣服。在寺庙里休息了一夜后,他们用担架把他抬去行军。他躺在担架上,仍在指挥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拦截,向道县司马桥进发。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只剩下一百人,红34师再次受阻。

“冲出来一个!”陈树湘决定在参谋长的带领下隐蔽突围。两天后,负责掩护的两名士兵相继牺牲。他害怕拖垮所有人,命令两名幸存的警卫和一名机械师冲出包围圈,让他一个人呆着。这三名士兵拒绝放弃他们的老师,强迫陈树湘被抬上担架,藏在山洞里休养。

五天后,敌人的和平保护团搜遍了整个山区。陈树湘带领三名士兵冲出山洞,再次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不幸在点燃最后一颗子弹后被捕。当敌人得知他抓到了一个红军指挥官时,他欣喜若狂,开始努力。

道县保和平总队一营营长何翔命令将陈树湘抬到一家布店找医生为他送饭,试图从陈树湘得到红军的消息。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陈树湘毫不动摇,拒绝绝食,坚持斗争。

何翔问他:“你有多少红军?”陈树湘轻蔑地回答:“湖南就是全部。”何翔又问:“你杀了我们多少人?”陈树湘自豪地说:“我在红军打了几百场仗,受了十几处伤,为人民杀死了许多害虫。”他还大义凛然地告诉敌人:“你抓了一个陈树湘,这算什么。千千还有十万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革命之火永不熄灭!”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陈树湘烈士墓

何翔气得额头青筋直冒,却又无能为力。看到陈树湘越来越虚弱,奄奄一息,第二天拂晓,敌人把陈树湘带到道县,为了留下一个活着的红军指挥官接受邀请。

陈树湘到道县公坝镇石马深村时,措手不及,在担架上忍受剧痛,从伤口中拉出肠子,大喊大叫,用力扭肠,英勇牺牲,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

当我们描述人们的悲伤时,我们经常使用“心碎”这个词。然而,对于陈树湘来说,这个词是一个高尚的选择。陈树湘死后,当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尸体埋在道县小水河上。

如今,在道县,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能讲述陈树湘心碎而开明的故事。在他的坟墓旁边,建造了红34师的坟墓,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谒和参观。他在去世的地方建了一所小学,并命名为书香小学。他的家乡福林镇也建了书香广场。2009年入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百名英雄模范人物”。

湖南道县小水河畔的陈树湘石像

1934年冬天的湘江,几乎阻断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湘江一战期间,中央红军人数从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

湘江战役后,整条河都被红军的遗骸密布,以至于当地民歌流传:“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随着战火的散去,人们不禁要问:长征路上,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天上有敌机轰炸,但为什么敌人阻挡不了“红色洪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千千有成千上万的陈树湘式红军战士,他们从不畏惧牺牲,勇敢战斗,从不退缩,不管他们处于什么危险的境地。

习主席多次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这种颜色不能被稀释”。在革命征程上,无数陈树湘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了我们的历史。

记住这些红色的故事,回顾我们走过的路,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承担起血淋淋的责任,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战场和强大的对手,继承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神血脉,不怕流血牺牲,打牢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锤炼敢于亮剑而死的血性自豪感,不断增强战士的战斗意识和战斗能力,带领部队战斗、训练、战斗。

主管|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宣传文化中心

发行号| 3703

监制:毛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