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尼:《图片中的生活》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安迪·沃霍尔。他说,安迪·沃霍尔之所以接受有钱有势的人的委托,在一段时间内画了许多肖像,是为了维护他的杂志《采访》。
《霍克尼:图片中的生活》直言不讳地说:“这本杂志根本赚不到钱,所以它基本上是靠画德国实业家的妻子谋生的。
《采访》由安迪·沃霍尔于1969年创办,当时被认为是一份罕见的兼具艺术和商业成功的现象级杂志。但令人惊讶的现实是,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纸媒的黄金时代,一份“现象级”杂志的生存依然艰难。
*摘自《当代艺术的19张面孔》一书
《采访》杂志的封面/图片来自互联网
截至目前,包括《采访》在内的无数传奇杂志相继停刊,“纸媒衰落”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完成信息筛选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杂志吗?或者你需要什么样的杂志?而且,杂志是一门不明智的“生意”。它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无数人不断前行?
今天我们和“水象Be Water Journal”*的创始人/资深杂志人Amy聊了聊杂志和做杂志的事情。
* 2017年成立“水象即水刊”媒体平台。目前以纸质年刊为核心,辅以数字内容和线下活动。水象旨在聚集全球文化创作者,分享创意和可持续生活。2018年1月,第一期《回应当下》讨论了城市化、当代、传统等问题;2019年5月第二期《转型与影变》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2021年4月,第三期《自然》聚焦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水象”
简单来说,《水象Be Water Journal》是一年出版一次的刊物,但除此之外,它其实是一个以“文化探索”为基础的媒体平台,包括杂志书籍、网站、网络电台、晚会活动等。
我们可以看到,水意象以一种小而细致的方式不断产生“反快餐信息”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国际创意协作社区也聚集在一起。
事实上,艾米是水翔唯一的全职员工,但创意人士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领域和背景,包括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插画师、导演、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等。,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丰富多样的观点和问题。
《水象》第一期《回应当下》/图片水象是水期刊
*Q=一栋楼一件事/A=艾米
问:《水象》的出版提到了“文化创造者*”的概念。完成三期杂志后,你对“文化创作者”的理解有没有改变或更新?
答:起初,我们想用这个概念和群体来描述和定位这样一群受访者和读者。他们向内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外界和社会进行连接和促进,从而为整个环境做一些好事。
杂志三期之后,我们感觉有一些这样的群体聚集,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此外,我们认为,这些团体相互影响,并继续发展。
“文化创造者”这个概念原本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的社会学考察,而我们在关注中国的时候,也应该有自己的语境。如果我们从更大的尺度来看,我们都是地球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虽然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我们对生活的需求是一样的。
第三个时期之后,我们自然对“文化创造者”这个概念的关注就少了,也许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了解得更多了。
* 2000年,社会学家保罗·雷和心理学家雪莉·鲁斯·安德森共同撰写了《文化创造: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提出了“文化创造人”这一群体。来自香港的P杂志在华语世界引入了“文化创造者”的概念。受此启发,水象明确聚焦全球“文化创造者”。
《水象》第一期《回应当下》/图片水象是水期刊
问:你曾经把水象比作“纸上实验”。你能谈谈这个想法吗?
答: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视觉设计风格、纸张、装帧、版式一直在变。这种变化来自外部因素,如人员的配合;还有内在因素,比如我们想尝试不同的格式和论文...
之所以叫实验,是因为它是一种冒险。尝试新产品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始想象第四个时期,但现在我们希望延续第三个时期的视觉风格。因为第三期和第四期将围绕自然与当代人的关系这一主题,所以我们希望制作第一集和第二集。
从上到下分别是水象/图片水象Be Water Journal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
问:长期以来,中国创意/时尚/生活方式杂志多为海外版权,其倡导或推崇的价值观是“西方化”。你说过希望水象能找到更多属于中国文化的DNA。在三年的创作实践中,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收获吗?
答:就像我们杂志的第一期一样,我们会专门做一些没有英文标题的传统垂直栏目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杂志及其关注的内容来彰显中国文化的基因。
然而,到了第二个水意象的时候,这种执念在发表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烟消云散了。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在中国长大生活的——文化的DNA已经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意识中,所以我们不需要特别强调。我们关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各种事情,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比如各个地方的生态变化,城市的快速变化等等。
不同地区的创作者多关注自己地区的一些现象是正常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觉得这种本土化与全球视角完全兼容。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我们最终都要关注人类。当然,当我们实现第三个自然主题时,我们也非常关注非人类的生活——砍伐榕树、偷猎大象、破坏草原…
第三期《水象》“天然”/图片水象是水期刊
关于工作方式
问:水象队目前有多少人?分工如何?
答:目前专职编辑是我自己。我们有许多作者、摄影师、插画家、设计师等等。我们按照杂志的内容生产来划分工作,类似于传统杂志。我们先选题,再和不同作者交流,然后制作内容-设计-印刷-发行-宣传。
问:在研究和筛选受访者时,当你开始了解他们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更关心的是受访者知行合一,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对世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期《水意象》/图片水意象是水期刊
问:如何确定每期的主题?如何探索世界各地的话题?
答:这都源于我们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比如第一期讨论了很多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因为我们觉得城市日新月异,速度太快,让人消化不了;
第二期讨论数字技术,因为数字技术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太快,我们希望了解;
第三期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源于我们对自然的一贯关注,希望了解2020年和2021年生活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特别是东方自古以来也讲“天人合一”。在第四期中,我们打算继续探讨自然的主题,因为第三期还没有涉及到足够的内容。
世界各地选择的话题大多来自我们自己对世界上一些现象的关注。当然,在不同的城市也有我们的作者,他们会和我们交流他们的关注点。
第二期《水意象》/图片水意象是水期刊
问:2021年4月问:水意象第三期出版,创作过程刚好经历了疫情。疫情给你的工作带来困难了吗?疫情影响到你的一些观点了吗?选题?
答:疫情主要是大家都待在家里。作为编辑,我在网上和生活在各个城市的作者交流协作,所以疫情对我们的工作影响不是很大。
当然,疫情对每个人的影响有时候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变化,比如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等等。也听说疫情改变了朋友对生活的看法等等。也许是因为我们开始做水象,所以选择了以非常积极、积极的态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分享好的想法、好的事件和事情。因此,疫情并没有改变我们的观念和态度。
只不过我们在第三期制作自然题材的时候,疫情开始了,疫情的起因和我们讨论的自然生态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在访谈中,我们会与不同行业的受访者,如生态艺术家、中医等,探讨疫情的成因及带来的变化。
第二期《水意象》/图片水意象是水期刊
问:在业务方面,你也和品牌有一些合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们的第一期以“本土文化”为支撑;第三期与《奈瑞儿》合作有一个关于中医时尚的小话题;第四期也将是某服装品牌的特刊。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出版物来说,合作是建立在相互欣赏和一定程度的认同的基础上的。与过去传统杂志不同,一份杂志过去发行量大,可能有十几到几十个不同类型/风格/受众的客户合作。我们现在的方式更准确。
第三期《水象》“天然”/图片水象是水期刊
关于杂志和杂志
问:从《17后》《太》《城市画报》,到水象的成立,你一直是做杂志的,你还成立了全球杂志评价平台Magmania。做杂志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或者说当杂志最激动人心的是什么?
答:最大的乐趣就是永远保持好奇心。而且,通过杂志的载体,我们可以接触不同的群体,听他们的故事,提出问题,甚至挑战他们。
通过面试,可以加深面试官和被面试者之间的沟通。因此,对我自己来说,纯粹的旅行对我没有吸引力。我比较喜欢出差,以制作内容为目的去参观一个地方和一群人。
每个部分都很兴奋...
第三期《水象》“天然”/图片水象是水期刊
问:“纸媒的衰落”一直是一个老套的话题。我们很好奇《水意象》的内容除了“纸媒”的载体外,是否还会以其他形式延伸。
答:目前我们其实有自己的网站和公众号,也在计划做播客。而且作为一个自刊杂志,我们其实自己策划了很多线下活动,比如和出版相关的轻量级讲座,比较麻烦的演唱会。
《水象》第一期《回应当下》/图片水象是水期刊
问:对于热爱杂志、想当杂志编辑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
你可以去读读杜竹香一的书。没有具体建议,路自己出来了。喜欢就去做。
艾咪朋友圈截图
问:作为杂志人,你喜欢什么样的书店?
a:相对来说,我喜欢小型独立书店。可能这种书店离我们的杂志比较近,体积也很小,但是可以感受到店主对内容的精心挑选和ta的偏爱。
问:最后,能谈谈成都吗?杂志编辑通常知道许多奇怪的好地方。成都有什么好的藏身之处吗?
我更喜欢成都的当地氛围和小巷里的小餐馆。去年因为做水象第三期去成都出差,和一个社区的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工艺啤酒节。现场摆了一张桌子,组织者给我们弄了一些他们食堂做的家常菜。大家吃饭,听音乐,随意聊天,很喜欢这种氛围。
此外,在成都期间,我还参观了几个俱乐部——关西、TAG、屋顶黑胶唱片店。这些地方不应该被认为是私人所有。我认为成都年轻人的文化似乎相当活跃。希望以后能多了解他们,多去参观,甚至做一些内容。
商界的艾米
/Postscript/
我们和Amy的对话并没有涉及到每一期水意象的太多具体内容,因为我们希望能够真正把水意象握在手中,感受到由图片、文字、图案、纸张组成的完整体验。
《水象》第三期出版时,他们还专门制作了《新水象出版图》。事实上,这张地图不仅可以帮助你在50多个线下空找到水的图像,还可以作为独立书店和高质量设计店的指南。
艾米和水象的“旅行”
主编:牧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