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孟凡超的故乡,是他与记者对话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孟凡超的父亲是山东临猗人,是孟子的第74代孙。
因为抗日战争,父亲随学校搬到重庆,在这里见到了孟凡超的母亲。后来两人都成了中学老师,一起调到了遂宁。
孟凡超1959年出生于遂宁,1973年进入遂宁一中。孟凡超还记得,那时,他和同学们经常要把各种生产资料送到校办农场。“农场在离遂宁十几公里的龙凤附近的一些山坡上,包括拉粪车。我们都做到了。拉粪的车就像一个大水桶,关着,外加两个脚镣。每个人肩上扛着一根绳子,由人力驱动。对初中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有时候学生需要在校办农场待一周,基本处于停课状态。
高中时的孟凡超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这个西南小城。那时候,孟凡超刚刚进入遂宁中学读高一,全校“起死回生”
孟凡超决心冒险一试。
恢复高考是影响我一生命运的大事
参加遂宁中学高考的老师们自发组织起来,对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意愿将他们分为文理科,考试结束后再编成快慢班。
“那时候,我两三天就考一次。”孟凡超被分到理科慢班,因为他一开始考得不好,这极大地刺激了自以为成绩还不错的他。
之后的复习可以说是不分昼夜。“人年轻有活力,晚上十二点左右学习。最后升到了快班,成绩在快班排在第一方阵。”
1978年,孟凡超参加了高考。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学生,但却是第一批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大学生。
孟凡超的首选是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因为分数不够没有被录取。最后进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
孟凡超后来发现地球物理学与他从事的桥梁工程密切相关。桥梁建成前,应先进行地质调查,并采用地球物理调查。
回忆这段时间,孟凡超说:“恢复高考的影响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能体会到。它真的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窗,一缕光线照了进来。”
“这是影响我一生命运的大事。”孟凡超说。
大学时代的孟凡超
大学四年,孟凡超一直保持着持续学习的习惯——近40门课程,无论是专业课、选修课还是基础课,全部得分都在90分以上。
而90分,正好成为毕业生分配到北京的一道门槛。毕业后,孟凡超来到当时的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工作。
荣誉登顶后,他将为家乡设计一座桥
孟凡超为人爽快,设计港珠澳大桥应该是他一生工作的巅峰,以后很难超越;但他说,不断创新是他永恒的追求和奋斗。
当荣誉登顶时,孟凡超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回到家乡遂宁,为家乡设计了一座涪江六桥。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他开始构思大桥的设计,最终集中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概念规划。
孟凡超第一次参加工作时
现初步设计已送审,最快今年10月开工建设。
孟凡超承认,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他偶尔会感到身心疲惫。
遂宁第六座涪江大桥规模虽小,与孟凡超参与的第一座汉江大桥规模相仿,但他接受任务,是因为对大桥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孟凡超说,他对涪江第六大桥倾注了很多心思。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他的家乡遂宁来说意义重大。他将自己对桥梁的理解和积累运用到设计中,建造了一座小巧美观的城市桥梁。
封面新闻记者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