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平 看完16位大佬对智能交通市场的评价 我沉思了

栏目:旅游 2021-09-20 21:45:52
分享到:

虽然重庆交易会已经结束,但围绕交易会的话题依然被业界热议,大家似乎还沉浸在这几天的盛宴中。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行业专业人士对本次交易会最深的感受,赛文交通网邀请了16位行业负责人畅谈感受。

他们的一些观点:

行业蓬勃发展,智能交通向2.0迈进,智能交通整体生态越来越健康;

竞争激烈,创新不足,巨头下沉,产品同质化;

智能交通运营服务商的概念应运而生,若隐若现;

信号控制仍是热点,硬件创新较少,软件产品进步较快,机遇与压力并存;

如何在同质化中另辟蹊径,突破天花板,找到值得行业考量的新需求;

企业必须树立技术为业务服务的意识,技术再好,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价值地为业务服务;

未来智能交通的头部企业将逐渐清晰,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来自这些企业;

新企业的加入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现在政府投资更加务实,大型项目没有以前多了;

有条件的厂商正在追逐自动驾驶和道路协调市场;

疫情没有阻挡技术进步,行业发展势头依然不减;

细分市场的技术创新企业需要更多关注;

......

听听他们如何具体评价这次交易会:

"总结成两个关键词:竞争激烈、创新不足."

——北京亿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顾同玉

今年的博览会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有一大批厂商,都在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相应的智能交通管理服务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并在智能高速、车路协同等领域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传统产品功能同质化依然很严重,唯一的区别在于可视化效果不同。边缘计算、车路协同等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复制推广仍无突破。

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竞争激烈,创新不足。

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互联网、AI技术等“外行”企业对智能交通市场的策略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制造传统智能交通业务系统产品,这将进一步增加智能交通市场的竞争压力。此外,除了汽车之外,人们从技术产品到相关政策都开始关注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管理,体现了我们交通管理的人性化。

预计2021年总市值变化不大,但市场划分会更加分散,因此预测2021年市场走势的关键词是“多元化竞争”。

“企业必须树立技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再好的技术也不能为业务提供服务,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这是一项非常酷的无病技术。”

——北京钱芳科技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傅长青

我主要有三个突出的感受:

首先,产品制造商开始围绕十字路口和路段寻求技术突破。这一次,主流厂商基本都在聚焦“云、边、端”的技术和产品布局,聚焦全息路口、智能路口、智能道路的感性应用。但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仍局限于系统集成和全息显示,具有实际商业价值的场景很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二是集成厂商仍在争夺“大脑”。无论是流量大脑、流量超级大脑还是流量代理,他们基本上都想从大脑中寻求智能应用的迭代创新。然而,由于近两年缺乏令人信服的案例,用户开始质疑流量大脑。

第三,围绕交通事故预防的技术创新很少。虽然公安部交管局已经将“减量控数”的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列为2021年全国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还没有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这也说明我们在交通事故预防方面确实缺乏高科技技术和产品。

我坚信,市场需求是由业务需求决定的,我们的运输企业必须研究交警的业务痛点。我认为“畅通”和“安全”是公安交通管理不变的两个主题。因此,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和农村道路安全管理必然是市场的趋势和方向。要大规模聚焦、小规模起步,用技术帮助交警脚踏实地解决业务管理痛点。

我们的企业必须树立技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再好的技术也不能服务于业务,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都是很酷的技术。

“用户也越来越意识到,他们需要懂交通、有核心技术、有强大解决方案的智能交通集成商来引领智能交通建设。”

——浙江大哲孔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许

鉴于本次展会更多的是大型智能交通集成商展示其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参与展会的互联网和产品厂商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少。

从市场来看,各类参与智能交通的企业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比如阿里已经退居幕后,成为云和大数据产品的供应商,而高德定位于评估诊断体系,产品厂商更专注于产品本身。可以说,智能交通的整体生态越来越健康。

用户越来越意识到,他们需要懂交通、掌握核心技术、实施解决方案能力强的智能交通集成商来引领智能交通建设。

从技术层面来看,城市交通产品和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全息感知、智能路口、车路协同都需要大量持续的R&D投资。未来智能交通的龙头企业将逐渐清晰,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来自这些企业。

“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今年的市场走势,感觉是先抑后扬。”

-上海宝康电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晶

基本上行业内主流企业都参加过这个展会。我们可以看到,智能交通的大部分大型参展商都提到了智能路口、车路协同、AI算法等概念。,这说明大家对交通问题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也看到很多企业推出了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保康也希望做好我们的生态建设,在技术上与其他企业互补或合作,一起把行业的蛋糕做大。

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今年的市场走势,感觉是先抑后扬。现在政府的投入更加务实,大型项目没有以前多了。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十四五”规划等内容中,对交通强国、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等领域都有明确的安排。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相关项目将不断涌现,加快创新技术的应用。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我认为会出现先抑后升的趋势。

“行业蓬勃发展,智能交通感觉像2.0。”

——南京大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程健

行业蓬勃发展,智能交通感觉像2.0。

“十四五”开局之年,利好政策频频出现,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报复性集会集体释放。

本届交易会以“科技让出行更安全、更顺畅”为主题,行业参与热情高涨。随着精细化、智能化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数据采集越来越受到重视,前向雷达产品的出现率持续上升。“数字孪生”模块被列在各大可视化平台首页,各种“大脑”、各种“小屋”不断创新;车路协同和智能网联看着还是美。与电子车牌相比,它们多年来一直是“狼来了”,并保持低调,继续获得势头。

同时,“线下”是交通设计的热门话题,商业与技术有机结合,智能交通运营服务商的概念应运而生。

“我认为2021年智能交通市场在稳步上升,但细分赛道会发生变化。”

——杭州海克维森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公共服务集团交警行业总经理邹慧

从本届博览会的论坛和展台来看,不少厂商都在踩AI+大数据+可视化的热点,服务业务领域明显向安全、流畅倾斜。有资质的厂商也在追逐自动驾驶和车路合作,违法检测业务就不多提了。

在政府强调安全、畅通、服务,项目建设也聚焦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交通管控的背景下,我认为2021年的智能交通市场会稳步上升,但细分赛道会发生变化。传统智能交通市场呈现小幅增长状态,拉动力量主要来自智能信息控制、安全防范、两轮车管理、综合指挥调度、新服务等领域。至于自动驾驶和道路协调的大市场,我认为,

“‘变’是今年交易会最大的感受。”

-浙江时宇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交通产品线总裁刘胜宁

今年世博会最大的感受就是“变”。

产品变化:相机的AI识别少有人谈,重在数据感知,强调数据感知的宽度、精度和全天候,以闪电融合为代表的多光学融合传感器件成为趋势;电、网、箱、杆等边缘支撑系统强调集成,集成智能箱、集成智能杆、集成信号、集成信号灯等。,而边缘强调融合;

业务变化:交管业务更注重交通安全、畅通、有序。传统的非现场执法业务谈得比较少。全息路网、数据可视化和交通安全管理业务大量出现,强调数据的应用价值,而智能、云等相关业务的数量更为频繁;

行业变化:数字化成为大趋势,中国台湾和行业软件逐渐分化。中国台湾强调数字处理,工业软件强调数字应用。厂商对各自优势有了更清晰的定位,生态协同交付模式成为大规模解决方案的主流。

厂商变革:硬件厂商聚合集中,强调基地和基地建设,软件厂商强调数据处理和生态赋能,互联网厂商布局更多整体解决方案。

“行业对规模的追求超过了对实际结果的追求。”

——科大讯飞智慧城市商业集团副总裁

智慧交通业务部总经理谭畅

经过两年的市场积累,这次交易会感觉有点厚积薄发。有很多新概念和新产品。第一感觉是比较新,但我最大的感觉是有些虚。

在智慧交通领域,讯飞一直强调“四多四少”的观点:一是车少;二是人多事少;第三,数字多智慧少;第四点,创新多现实少,新概念新需求多,符合实战要求和管理要求的创新实践少,能服务实战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少一点。

现在业内一些大家普遍看好的新概念,如全息路口、综合矿山视觉系统等,在重点路口少量使用价值很大。但是我看到相关的行业解决方案往往是大而全的,我等不及要在一公里的道路上安装十几个一体化的矿山视觉系统,让整条道路变成全息道路,成本太高了。感觉行业对规模的追求还是超过了对实效的追求。

“今年交易会最深的感受就是‘巨头下沉’和‘产品同质化’。”

——广东叶榛孔侑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陈宁宁

今年博览会最深的感受是“巨头下沉”和“产品同质化”。几大科技巨头的产品下沉到特定业务。不看Logo,很难区分科技巨头和传统集成商。大厂商的产品明显同质化,基本都是大脑、大数据、AI。

我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做的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定制产品,包括测试、控制设备、仿真技术。这些产品虽然是小众产品,市场需求不大,但确实能解决问题。

“我认为,最终,我们仍然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做我们的产品和应用,这样我们才能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

——南京惠尔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姜荣军

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非常重视数据,越来越重视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应用。感知产品,主要是视频和毫米波雷达,随处可见。各种规模的厂商都推出了集雷电与视觉于一体的产品。正是因为用户更注重数据采集,市场才变得火热。

但是,未来如何结合我们的交通场景来应用雷达和视觉的融合,每个人都有必要去探索,收集到的数据最终会应用在不同的交通场景中,以确保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目前我们拥有固定采集设备和趋势互联网数据的精细化数据,但如何解决在路口和路段落地时的交通问题,将是未来市场更加关注的问题,面对当前智能交通行业的新发展和新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最终,我们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做我们的产品和应用,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前端传感设备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的大规模试推广,将对信号控制系统和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

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王东乐

全息传感和数字孪生,很多厂商推出了基于视频和雷达的全息传感产品,数据的精细化和可视化得到了很大提升。未来协同控制和可视化指挥调度的应用创新值得期待。

信号控制依然是热点,硬件创新很少,软件产品突飞猛进,机遇与压力并存,我们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专注于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竞争更加激烈。对前端传感设备的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的大规模试推广,对信号控制系统和设备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自动优化将迅速取代传统的人工优化。

“深入挖掘场景,相信科技的能量,智慧交通的未来大有可为。”

——苏州青亭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李震

两个关键词“智慧”和“创新”。

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应用于交通场景,如AI技术、无人驾驶、云计算、物联网等,形成人工智能、声光智能、交互智能等。这些日益成熟的智能技术赋能交通场景,构建多元化智能解决方案,助力交通技术进入快车道。

如何在现有场景中有更多的创新应用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比如在传统声光交通设备中融入新技术,会导致现有场景发生技术变化,使传统的街道标识在夜间可见,使路边居民不再忍受道路广播的干扰,长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深挖场景,相信科技的能量,智能交通未来大有可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场景革命,体验场景的极致应用,应用科学手段助力交通管理,对城市交通噪声控制、交通便利智能化改造等一些疑难杂症有了更加科学精准的解决方案。

随着新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构建智慧交通生态系统必然是未来的趋势。

一方面,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的加持将使交通管理更加科学化、数据化,大平台的建立将极大便利生态交通体系的建设。

另一方面,智能化、前瞻性技术的前端应用和终端设备,如同一根根触角延伸到各个节点,使得流量管理更加精细化,新技术的成熟应用也将增加社会公信力。

相信未来几年,交通的发展会更加细分化、系统化。后端有网络,前端有专门的交通平台生态系统。

“行业客户往往更关注如何用科技手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智慧交通管控建设要回归初心,交通工程需要更加严谨。”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交通业务总部总经理王雯雯

这次展览,气氛非常热烈。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家厂商围绕“减缓拥堵,保障畅通”和“降产控大规模”推出了很多新产品。疫情没有阻挡技术进步,行业发展势头保持不减。

印象深刻的几个方面:

首先,AI视频分析仍是主要支撑技术之一,在应用场景上有一定突破,但与行业预期仍有较大差距。技术制造商往往过分强调计算能力,但这不是核心问题。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基于细分应用场景,将深度学习算法与业务逻辑相融合,提高工程环境下的感知精度。

第二,慢挡保持流畅是不变的主题之一。我们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信号调音模式可以升级,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解放警力,协助全市自动调音,持续保持良好效果。

三是在“大减量、大管控”的背景下,各厂商普遍推出了与交通安全管理相关的产品,但主要集中在个别执法设备上。也要围绕高速、农村、重点车辆监管形成一体化、系统化的新解决方案,更好地提升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行业客户更倾向于关注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智能交通控制的建设要回归初衷,交通工程要更加严谨,科技创新要服务于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和“减量控量”的需要,才能有长远更好的发展。

我们也将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宗旨,不断积累场景,坚持提供高品质的产品、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卓越的交付服务。

“通信设施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如果你痴迷于传统,你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企业必须时刻变革,创造向上的机会,与云连接,做到智能化。”

——江苏爱克清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林莉董事长

两个关键词:上下。

向上看,安防设施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如果你坚持传统,你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企业要时刻变化,创造向上的机会,与云连接,智能化。

例如,护栏和智能采集器可以实时跟踪每个节点,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安全。也是未来车联网无人驾驶的前提。同时,为设施管理开发建设、管理和维护管理平台,交通安全设施行业不仅需要产品,还需要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到最终交付的全行业服务。

向下,总是基于自己的细分去深入,向下,扎根,做好产品本身。

比如零功耗的太阳能产品、发光护栏、绿色园艺、地方特色元素的组合,让设施更温馨。

“如何在同质化中另辟蹊径,突破天花板,找到值得行业思考的新需求。”

——华北理工大学交通控制北京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张复生

一个字概括就是“同质化”。根据本次展会热词统计,“集成”、“集成”、“边缘计算”和“全息术”被参展商广泛使用。从感知、控制、沟通等领域来看,参展商的技术路线、产品和解决方案越来越相似。一方面说明技术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可能预示同质化产品残酷价格竞争的内卷。

如何在同质化中另辟蹊径,突破天花板,找到新的需求,值得行业深思。

我在这次博览会上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一些新的企业、新面孔加入行业团队,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虽然产品技术和思路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新势力的加入肯定会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开始真正重视质量提升,专注于高品质灯具、检测等基础产品的研发,越来越注重设计、咨询、运维、优化。

“希望我们中国的城市交通和安全事业继续蓬勃发展,为城市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李克平教授

本月11日至13日,我观摩了重庆交安博览会,走访了重庆友良、南京大米、连云港杰瑞、南京赛康、北京迈瑞、深圳新创中天等部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企业。,还与信号优化企业叶榛孔侑,以及我们专注于流量的新媒体赛文交通网进行了交流互动。我很高兴看到中国交通安全和信息控制的蓬勃发展。

回顾30多年前,我和启蒙导师杨培坤先生一起参与了城市交通区域自适应信号控制的研发。当时国内既没有这样的产品和系统,也没有相关的文件,甚至大部分项目参与者都缺乏城市交通信号的基本概念。

如今,所有企业都站在了互联网时代的前沿,开发了基于云、边、端的先进系统,利用大数据感知、判断和控制城市交通,进入了城市交通管理的新时期。衷心希望中国城市交通和交通安全事业继续蓬勃发展,为城市美好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