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拍摄白金玉
□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
一个
钱庄村位于唐河县东南约35公里处,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背靠石柱山,面向九龙湖。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域。2014年12月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2015年7月被河南省确定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
地处丘陵向浅山过渡地带,村庄以山地和浅山为主。它由20个自然村组成,只有几十个大的自然村,只有一两个小的自然村和515个村民。大部分民居都建在山上,堆在山坡上,面向开阔的山谷或河流。
20个自然村中,大河沟、朱家场、白家场、天堂沟相对集中,构成了千庄传统村落的核心保护区。大河沟自然村是核心保护区的多彩篇章。有40多个家庭,但年轻人出门,只有四五十个常住居民,大多是老弱妇孺。
大河沟自然村始建于明末,是邓家从湖北省兴国县迁入的地方。该村位于大河沟的出口处,大河沟是一条天然溪流,以沟渠命名。村内传统民居集中连片,历史风貌完整,村庄与周边的山地、农田、水系自然交融。
走进村子,有一个美丽的小广场。广场周围和附近山坡上有40多栋青砖青瓦、山耳猫眼的传统民居,大部分都经过了修缮。据说这里最古老的住宅建于清朝中期。这座古宅古意盎然,青砖灰瓦、钉木门、石径蜿蜒而过。
前庄村有900多处这样的传统民居。
所谓山耳朵,就是山墙上有“耳朵”,可以通风除湿,防止房屋檩条腐烂。“猫眼”是大门下的一个洞,作用是通风除湿。村民说,这里建的房子一般都有七孔,山壁上应该有一对对山耳,两窗一门,明亮的窗门下有猫眼。家家户户的山耳都有不同的形状,包括拱形、圆形和椭圆形。小细节让建筑充满灵性。
这里住宅的另一个特点是四合院的进步建筑形式。过去,为了防止土匪入侵,村民们把房屋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庭院,各家各户递进、分散、相通,第一道门在最外侧,两扇门三扇门在入口处,最后一道门在庭院的最后一侧。在四合院的后院,你可以看到两座山墙,上面有一个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梯子。梯子的尽头是一扇狭窄的逃生门。大河沟最有名的院子叫七门,前后有七个门。
古民居的街巷里散落着古树,其中有一棵400多年的老栗树。
走过古老的民居,走向村边,眼前豁然开朗。山谷里有一条潺潺的小溪,从东到西缓缓流过,溪水中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和菖蒲,随风摇曳。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覆盖。村民们用橡胶坝堵住了溪流,并安排了五颜六色的游船。三五人一组的游客在上面嬉笑,给古老的小山村增添了现代气息。
村子里有红色的遗迹。有一栋带小院的老居民楼,土坯院墙已经坍塌。前三个房间从豪宅中取出,豪宅的出口由两根红色的彩绘木柱支撑。1947年秋至1948年春,八路军某部队后勤指挥部供应处就驻扎在这个院子里。
二
“一村藏五庵,庵转沧桑”。前庄村距离方圆3公里范围内,有圆通寺、双峰寺、坎农基寺、赤库林基寺、老君安寺五座寺庙,是南阳盆地罕见的佛教文化村落。
从大河沟自然村出发,在山路上走20分钟,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谷,溪水蜿蜒流过。圆通寺就坐落在这里。
相传圆通寺始建于唐代,曾数次兴盛废弃。明清时期是著名的地方寺院。明朝嘉靖年间《唐县南阳府志》中,明代信阳籍作家何敬明写了《唱圆通寺》:“少年问圆通寺,用棍寻之。飞梁卷成石流,寒天拥霜林。寺亭登高望远,闭河遥望深。低头看着那只孤零零的鸟翼,把它送走。”清甘龙《唐县志》也记载了圆通寺。
如今的圆通寺没有围墙,正殿的三座主要建筑还在,屋顶和墙壁都损坏了。西寺保存完好,东寺已成废墟。附属建筑中还有五间僧侣小屋和几块旧石碑。还有两座塔林,里面有许多历代的宝塔,包括唐宋时期的四座宝塔。
圆通寺现任方丈石尹红大师,年逾古稀,身穿灰袍,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看上去是仙风道骨。老法师身体很好,可以快速爬山爬坡。他首先带大家去了寺庙旁边的小塔林,在达拉尼有几座宝塔。印度的《达拉尼经》是一部重要的佛经,由包子印成的《达拉尼宝塔》因酷似包子而得名,里面有印度的《达拉尼经》。它是由亭式塔和亭式塔发展而来的,亭式塔分为两种类型,大多是石头,放置在佛教寺庙中。
师尊尹红带我们来到圆通寺西南约150米处的塔林山脚下,那里有三座小塔。
师尹红大师对圆通寺的历史很熟悉。他说:“冯友兰的祖先与圆通寺有很深的关系。那一年,寺庙和周围的土地都属于冯家。冯友兰祖上重修圆通寺,照顾住持生活。圆通寺几乎就是冯的家庙。”
据相关记载,师尹红大师的前任是弘云大师,6岁时在圆通寺出家,晚年去世。红云大师十几岁时,冯友兰从国外留学回国。冯友兰摸着红云的头说:“你这个小和尚要好好修行!”给他糖果和钱。
寺庙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48年5月。这是清华大学外语系全体同仁为庆祝陈福田执教25周年而拍摄的。冯友兰留着短短的黑胡子,坐在第一排的右边,正对着庄肃。他当时在清华主持校务。陈福田时任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拍了这张照片后,他去了夏威夷。
双峰寺位于双峰寺村东北麓。它是一个四合院,被前殿、正殿和东西殿包围着。只有一个小和尚守护着寺庙。这也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建于唐代,此后一直在修建。民国时期,有60多所房子,有30多名僧侣。以前有一棵胸围6米的大银杏树。“是1958年砍的,用三把大锯砍了四天。切割后,它没有倒下。”守庙的和尚说。
前庄村的人们有许多柳条箱、米筐、菜筐、树篱、针和簸箕等柳条制品。竹编制品有很多,如簸箕、簸箕、米筛等。
目前,前庄村的主要产业是种植、林业、观光和旅游,万亩栀子园已形成规模。
据报道,前庄村山少地多,生活条件艰苦。村里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十几年前就流失了。为了摆脱贫困,当地政府动员村民大面积种植栀子花。出产的栀子花品质上乘,村里人均3亩栀子花林,13.4元一斤的栀子花干果,村民每亩地可赚6.7万元。
前庄村石竹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离山不远,有一万亩野生茶园。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工种植绿茶,后来一度放弃经营,任其自由生长。近年来,绿色生态茶风靡市场,万亩茶园再次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速溶野生山茶花,香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