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师比 崔建梅代表:将“生师比”和“班师比”结合合理解决教师编制问题

栏目:历史 2021-10-13 01:08:01
分享到: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4日电“科学制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合理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优化教师编制管理,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改革的深化和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裁崔建议,教师编制核定不要“一刀切”,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解决教师编制问题。

作为来自基层学校的人大代表,崔长期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在调研中,她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等困难,影响和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初中和小学分别按13.5:1和19: 1的生师比核定。这个比例按照教师的正常工作量和体育、艺术类教师的专业要求,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崔建议,科学制定教师总数,初中调整为10:1,小学调整为13:1。同时,要充分体现“保障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精神。在备考和验证中不要搞“一刀切”,真正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解决教师备考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管理,对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变化对学校编制进行适当调整。

目前我国各省批准教师编制的时间还不够统一。按照中央文件编制的要求,“原则上每两三年调整一次编制”,很多省份也很难每两三年批准一次。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二孩”政策带来了每年学生的大幅增长。据相关统计,2017年至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人数增加了800多万。“不可能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及时增加教师,仍然要求教职工‘保持编制总量不变’,这是区聘教师、编外教师、合同制教师、备案制教师、劳务派遣教师等各类非教师存在的重要原因。”崔分析道。

她建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每两年重新核定一次,两年内每年动态调整。核定编制和动态调整要在年底前完成,确保秋季开学前顺利完成教师补充调整。

崔发现,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一直是按在校学生实际人数的一定比例核定的。这种做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影响新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她建议编辑部会同教育、财政、人社、计划生育等部门。,应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计算未来一段时期的学生人数,然后按一定标准核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而满足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并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从而保证教职工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