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日,一组在南极科研站附近拍摄的照片引起关注:南极的雪变成了绿色和红色。
“红色雪景”频频出现
其实这已经不是南极第一次被红雪覆盖了。去年2月28日,在乌克兰南极科研站发现了西瓜雪现象。
去年8月,欧洲阿尔卑斯山出现了粉色冰川。
根据俄罗斯媒体分析,变色可能是微藻繁殖的结果,例如衣藻中的类胡萝卜素。
研究人员认为,南极气温上升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条件,可能导致极地冰雪失控融化,应引起重视。
什么是“衣藻”?
与大多数藻类不同,衣藻非常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阿尔卑斯山等极端冰雪环境中。虽然这些衣藻本身无害,但却是加速冰川融化的驱动力。
在寒冷的冬天,它们处于休眠状态,但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会在春天开始恢复。
幼衣藻是绿色的,成熟后会产生红色的类胡萝卜素,使其从绿色变成红色呈现“西瓜色”。
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北极的融雪季节,雪花莲衣藻产生的水华使雪反射的阳光量减少了13%,从而导致融雪速度加快。
全球变暖导致的灾难?
事实上,衣藻的增殖和冰川的融化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据统计,南极洲的气温每十年都会以0.6℃的速度上升,南极洲的气候变暖速度是世界的3倍多。2020年2月,科学家检测到南极温度高达20.75℃。
《2020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报》显示,1999-2019年,南极冰盖表面明显融化,面积达263.4万平方公里,约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9%。
当雪在阳光下微微融化时,衣藻会立即从梦中醒来,为了抵御雪反射的强烈紫外线,它们会在体内产生类胡萝卜素等红色色素,形成传说中的“西瓜雪”。
莱茵衣藻会增加南极的融雪量,融雪量的增加会加剧其生长,形成恶性循环。西瓜雪会减少阳光的反射,加剧气候变暖,威胁生态系统。
南极洲的情况真的那么糟糕吗?
事实上,南极地区只有部分地区,尤其是靠近北方的地区,出现了快速变暖的现象,但整个地区仍处于缓慢变化的过程中。
温度超过20摄氏度?单点,而不是整体
去年2月9日,巴西土壤科学家在位于南极半岛北端外西摩岛的阿根廷马兰比奥科学研究站观测到20.75摄氏度的气温,比此前的最高气温19.8摄氏度高出近1摄氏度。这也是南极洲气温首次超过20摄氏度。
但是,西摩岛位于南极半岛北端的外岛,不属于真正的南极大陆;其次,这个区域是整个南极半岛的最北端,属于相对温度较高的区域,所以这里的温度不能代表南极1400万平方公里的温度。
△图片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微信官方账号。
与此同时,在南极半岛的另一边,在南设得兰群岛的隔海相望,同纬度的中国长城当天站在8.7摄氏度,没有突破1989年11.7摄氏度的历史最高数据。这也表明这个温度只是一个单一的温度记录。
△图片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微信官方账号。
今年在南极半岛西海岸的一些地区,夏季衣藻的繁殖至少比去年明显得多。衣藻是存在的,也有风险。但不是大规模、长期性的,需要更多的区域数据支撑,不可能马上下结论。
企鹅数量下降了75%?人口的正常波动
△去年3月微信官方账号一篇文章的标题。
南极气候变暖对生物有一定影响。有报道称,“企鹅数量锐减75%,磷虾数量减少80%。企鹅倒在地上,好像对自己孩子的死亡感到悲伤……”
△一篇微信官方账号短文。
根据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南极半岛三种扫尾企鹅的数量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总体来说是有增无减。一些企鹅已经搬到了南极,而另一些则去了更冷的地方。在一些地区,一些企鹅增加了,而另一些减少了。它们仍然是正常的波动。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企鹅因为伤心而倒地,这完全是错误的解读。去过南极半岛的旅行者经常会遇到躺在地上的企鹅。他们大多数人只是在休息。
由于冰山阻塞、磷虾的年度变化或某些疾病,一些栖息地发生了企鹅幼崽的大量死亡。但是,单个栖息地的变化不会对整个种群的变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尊重科学仍然需要敲响警钟
通过长期的数据监测,科学家绘制了这张整个南极的温度变化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极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上升幅度小于0.25摄氏度,而南极内陆地区,尤其是南极高原的温度正在下降。在南极半岛的红色部分,地表温度比1957年上升了3.5摄氏度。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数据变化。
然而,南极洲的气候变暖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一方面,要避免刻意夸大其严重性,让人恐慌;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气温变化,关注南极的真实生态状况。
西瓜雪不浪漫。南极洲是地球上的一片净土,保护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