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一直通过文章找到我。
有些是为了交流历史人物的经历,有些是为了确定蜂蜜的真假。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来没有说过话,但他们经常在朋友圈互动。
其中,有许多新手准备在蜂蜜行业取得巨大成就。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不能说任何关于蜂蜜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不承认这个行业的起源。
在本期中,秦岭白一说了一些真实的案例供参考。
1.损失10多万元
萧蔷从外地回到宝鸡,发现了当地蜂蜜产业的优势。我刚开始在原料厂工作,他偶尔来取几桶意大利蜂蜜。
如前几篇文章所述,很多小卖家从大厂进货,自己买瓶子和标签,然后在家里灌装封口后在网上零售。
他懂一些网店运营技术,可以靠低价站稳脚跟。
随着蜂蜜热度的上升,他的重心开始转移。经常去周边山区的蜂场,一手货源和物资可以激发野心。
在纸上计算利润空后,他囤积了几千磅的活蜂蜜,然后开始往网店上砸钱,但因为单价高,收效甚微。
最致命的问题:蜂蜜经过多年发酵,溢出了一地。
还剩不到半瓶蜂蜜,一家人得一个个往大桶里挖。迷惑到厂家,买了票出去工作了。
后来遇到太白一个林场的老板,他说:“最好把蜂蜜集中在活框里,不然爆瓶的概率很高,然后就无从下手了。”。
我讲出来是希望新手把握源头质量,而不是回到工业蜂蜜浓缩的老路。
2.作为礼物送人
穆师兄原本是做白酒生意的,转了好几手的朋友都在养蜜蜂。因为传统渠道竞争激烈,他想尝试做蜂蜜。
他一开始并没有告诉我真相,而是以一个即将上任的代理商的名义来到工厂。洗完蜂蜜水后,我跟他说了行业和产品。
商人做事灵活,走的时候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样品。
大概半年后,我带着酒结婚的时候找到了他。我在仓库里看到了1000多瓶蜂蜜。穆师兄说这是他朋友养的薰衣草蜂蜜。
没见过薰衣草蜂蜜,味道和香味都没什么特别的。那个多次转手的朋友给了他一个连友情价都算不上的价格。
最头疼的:不知道怎么卖蜂蜜。
后来他问我要土蜂蜜当礼物,我问薰衣草蜂蜜怎么样。他说卖不出去,基本上是作为礼物送给点酒的顾客。
正规商店的蜂蜜是标准的滞销产品。
3.云贵高原蜂蜜
丁洁在北京工作,去云南旅游吃当地的蜂蜜。她和同事觉得味道很好,准备一起做这个。
她从网上加给我,试图解释她的宏伟蓝图。她计划定价300多英镑,还想借用厂家的资质进行生产和灌装。
这蜂蜜真好吃。当地人只在6、7月份采蜜,然后常年大雪封山。
她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公共规划漏洞百出。且不说定价对应的客户和渠道,几百公斤的产量需要找厂家。
如果你不加工,制造商必须承担后果。如果你处理它,你甚至不会磨损管道。况且用加工设备加工出来的蜂蜜与天然营养无关。
最麻烦的问题:她和朋友都有正式工作,业余时间想做高价蜂蜜。
我在本地蜂蜜全职工作多年,感觉很多地方都做不到。他们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根本控制不了一切。
可能我的分析有点悲观,她没有再联系我。后来有人告诉我,当地的蜂蜜价格上涨了,他们卖不起300元。
还好这个拍脑袋做决定的菜鸟没有掉坑里。
4.秦岭木桶土蜜
鞠子也是从网上加给我的。他在上海从事新媒体工作。公司看好天然蜂蜜的前景,已经提前做了功课。
大城市的从业者善于制定商业计划。他们从改进蜂蜜包装开始,开发美观方便的新包装,正在申请专利。
罐子虽然传统粗糙,但可以克服蜂蜜结晶后的所有问题。
大公司的规划一定要从战略优势出发,杨东鑫计划每年生产数百吨本地蜂蜜。问我能否保证稳定的货源。
在巍峨的秦岭,具体产量谁也数不清。张嘴就做几百吨绝对是外行,因为光蜂蜜的成本就高达千万元。
最无奈的问题:每个山头的蜜源不同,桶装蜂蜜的味道和形状也不同。如何做好大流通的售后工作?
菊子做事很认真,拿着我的蜜文一篇篇讨论。发现规划与现实差距太大,不得不从源头重新考虑。
他要带500斤桶蜂蜜做实验,祝后期调整顺利。
此外,风险投资家、交易网站和纪录片导演也找过我。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地蜂蜜,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地蜂蜜了解不多。虽然很多想法让我哭笑不得,但我深感欣慰。
人不在的时候,我会在网上详细解答
人来宝鸡,我就带他们进山看看
只聚集更多的外部眼睛
有机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清晰
秦岭白一经历了原料制造商和瓶装蜂蜜制造商,现在它是最古老的土蜂蜜桶。这些形式背后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大规模的蜂场是一种职业,各种经营工厂是一个行业,但是桶装土蜂是顺便养的,就像传统的小农经济一样。
气候异常,好天气可以补贴家用。没有人敢以这种最接近自然界的形式轻易放大。
产量低、规模小、分布散永远是天然桶装蜂蜜的基因。想入此行的朋友一定要多了解。
最后,我们来谈谈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
今年4月,老刘在山里招了20组野蜂。一个月后,18个箱子飞走了。他只是提着行李去山东工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