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 田兆元:上海开埠前只是不知名的小渔村 真相其实是……

栏目:历史 2021-09-20 08:09:28
分享到:

上海在哪里出生,从哪里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上海在开放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村。然而,华东师范大学田兆源教授认为,上海是在城市社区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城镇和新兴城镇继续支撑着上海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上海古镇是江南古镇的领头羊。以下是他在江南文化讲堂的演讲。

上海的古镇曾经被忽视。长三角地区选择了江南六大古镇,没有一个是上海。事实上,上海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在上海古镇社区的基础上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上海这座古镇,历史上就没有上海的繁荣。上海的古镇在江南地区也有着独特的地位。从上海古镇入手,是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上海传统文化聚集的古镇空。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告诉你上海古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

上海是从一个古镇发展起来的

上海位于长江以南,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区。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以为上海开埠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村,但事实并非如此。上海的大都市是从古镇发展而来的。

上海古称华亭、华亭海。但是这个华亭最初并不是一个县,而是隋朝在华亭镇设立的,后来华亭县在唐朝建成。青龙镇也是在唐代建立的。华亭镇和青龙镇,对上海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城镇有一个从军事城镇到城镇的发展过程。隋唐时期的城镇设置在北方的藩镇,是一个强大的边境组织,依靠武装力量,拥有行政和财政权力。一个镇控制了几个州,首席执行官是我们的时代。这原本是用来巩固边防和地方设置的,最后演变成军阀武装割据,才导致了如此大的灾难。因此,这个小镇不同于我们讨论的江南古镇。

隋唐时期,南方一些城镇多为军事要塞,而非纯粹的军事机构。到了宋代,城镇的数量增加了。据《元丰九舆志》记载,北宋初期有1000多个镇,其中有些是从唐朝继承下来的。北宋江南市镇多为港市、集市,商业贸易功能突出,当然也有戍守防御的功能。北宋的城镇虽然很多,但上海的城镇并不多,属于浙粤之间的道路。比如秀洲四县,嘉兴无镇,华亭青龙一镇,海盐甘浦、陈光两镇,崇德青墩一镇。但《元丰九院志》是根据北宋元丰档案整理而成,并无西宁七年在华亭县建上海镇的记载。但再想一想,这样一部国家史志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前期调查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近年来的一些事件不能完全记录在史志书中也是正常的。据宋代文献记载,宁七年置上海镇于华亭。宋代上海的青龙镇和上海镇在江南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上海古镇是江南古镇的领头羊。

无论是上海镇还是青龙镇,都成为了宋代的一个公务员和城镇。以青龙镇为例。在宋仁宗的景祐时期,它的经理是一名负责镇务的公务员。起初,他有一个帮手,但后来,只有一个公务员。这个小镇,军事色彩一直很淡。

人们今天所谈论的最早关于上海的记载,是《宋·瑶姬手稿》中的一段话,说秀洲在城十年,“秀洲老于青龙、华亭、汤唯、大营、徐沙、石门、金牛、海盐、上海、赵屯、窑口、松滋、广城、周倩、崇德、汉盘十七次。”这就是当时秀洲的十七家酒商,也就是对卖酒征税的机构,包括上海商社。从这个时间节点来看,上海事务的成立时间略晚于上海小镇。有资料显示,秀洲最大的酒税是今天上海青龙镇的酒生意。

明弘治《上海县志》说:“上海原名华亭海。宋朝时期,商人以镇为名汇聚,航运部门和货场缺席。元至元二十九年,随着人和事的兴盛,开始割据华亭东北五乡,设县于镇,隶松江府。它的名字叫上海,陆地在海洋之上。”这里明确指出,由于市场繁荣,具有国际贸易的特点,宋代建有上海镇,并有升船部管理海上贸易和税收事宜。元代因“民财”而建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镇建县”。也就是说,上海县是在贸易繁荣、民生富裕的上海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县是上海镇的扩展。

这里体现了宋代县镇关系的一个特点:县镇一体。很多文献都提到“县镇”。比如上海县和上海镇合并在一起,机构已经升级为县衙门,但地点是上海镇。有学者认为,把县丞和巡检司驻镇解释为国家权力的下移是正确的。《宋·瑶姬手稿》中有丰富的表述,即某镇升格为县,某县降为镇。我们不仅可以把镇理解为县下的一个辅助机构,也可以理解为县的前身。同时,该镇也是县城的处置退路。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镇理解为乡镇的升级状态。这个空房间真灵活。从宋代到清初,城镇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这是一个独特的空时期:小镇有野蛮生长的制度土壤。市场和城镇生活文化在这里成长。上海的发展依赖于相对自由的“城镇”文化空。

上海是怎么得名的

至于上海的名字,一般说它位于海滨和海边。在众多说法中,清代秦荣光在《通志·上海县志注》中认为海是上海的前身。他说,汉代的《越绝书》说:“在娄东十里坑的人,古称长人坑,来自大海。”这是关于上海最早的说法。娄东十里,这个地方在今天的上海地区。这个长坑也应该是长家乡的由来。长者,巨人也。这是古代上海巨人神话的叙事。海逐渐成为上海的名字。

这个长篇故事过去很少被解读。《楚辞·招魂》:“魂归!东方容不下一些。长人虽千人,但灵魂更苛求。10日,它诞生了,金子被砸碎了。”东方有千千万万的人,抓住灵魂是可怕的。第十代,石头会融化,这是射日神话的母题。那么这些奇形怪状的巨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说他们从海上来。这就产生了上海的原名。

这个长人后来有很多传说。比如汉代傅玄的《夷陵》一书中说:“长人长九亩,两不同颈,四臂共骨。”这个长人看起来很奇怪,占地九英亩。但是,它还是远不如上海这个长人,有一个十里见方的坑。也有人说大禹见过“长人”。因此,巨人神话是上海地域名称的来源之一,也是上海的宝贵遗产。

秦荣光引用宋代苗圩所著《水利志》一书,说松江南部有十八蒲,其中上海蒲河下海铺,上海郡由此得名。元代,的《和志》说,有上海浦、上海吴、上海太仓、上海巡检司、上海驿等。所以,秦荣光说,上海已经是一个“巨镇”了。

上海县建立于元朝至元朝二十九年,上海镇建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所以很多版本的《上海县志》都说上海县原名华亭县东部的上海镇。元代,属于松江府的华亭县和上海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华亭县有朱泾镇、金泽镇等12个镇,上海县有青龙镇、盘龙镇、五坭井镇、新场镇、下沙镇、周浦镇、林三镇等10个镇,共计22个。可以看出,元代上海有一批生机勃勃的古镇社区。

清朝以后,松江府进一步发展,新设四县:娄县、金山县、奉贤县、南汇县。城镇也有所增加和扩大。比如金山的绿乡、宋寅,奉贤的南桥、上下塘,南汇的周浦、新昌都是非常热的镇,而上海滩县、华亭县的七宝镇、闵行镇、叶榭镇一直在持续发展。

上海镇发展为上海县,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两者都是从古镇发展而来,然后诞生了新城。当我们描述上海的过去时,不能说上海曾经是一个小渔村,而应该说上海曾经是一个繁华的江南小镇。上海是在繁荣发展的城市社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城镇和新兴城镇继续支撑着上海的繁荣发展。

以“两地”为中心的上海地方建设

考古发现,上海有6000年的历史,但早期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丰富。宋代城镇的发展开始建立自己的历史话语和文化根源。《宋云志》是上海第一部独立的地方史志。

上海的地方志、县志、镇志都把华亭列为上海独立文化的根基,它们都有如下表述:华亭属扬州,吴属周,越灭吴属楚,越灭楚,秦归附天下...这是《云剑志》的表述,长期以来成为上海历史叙事的基本模板。

上海古镇的文化建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华亭的自我建设,华亭以海为中心的区域和江南文化;二是将华亭-上海文化纳入整个中国文化谱系,建构其在中国文化谱系中的地位。

《云见志》之初,就说华亭在中国区域:华宫、九州、扬州的华亭。华亭地域的代表人物是三国时期的鲁迅,因为他被封为华亭侯,而华亭是地域文化的开端。《史记·云》中描写的人物,简单来说就是陆家名人的总结。在众多陆氏家族成员中,陆机和陆云尤为突出。二陆作为江南才子,是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也是江南文人的代表。二陆进入洛阳,施展才华,最终被杀,深得后人同情。李白和杜甫都有诗意的乡愁。然而,作为华亭的一处地方景观,唐代的一篇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土地机器和陆云纪念设施。《云志》记载了华亭稷山、云山的局部景观,纪念陆机和陆云,特别是渲染了陆机房。比较典型的表达是:云剑原本是陆云和洛阳才子荀明河的精彩对话,荀明河报了名。陆云自称“云中刘世龙”,而荀明河则被“阳光下的荀明河”所取代。于是,“云房”成了华亭的代名词。

自宋代以来,以“陆机斋”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不断,著名诗人王安石、梅等都曾作诗。因此,以“两大洲”为中心的上海地方建设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二陆寺、二陆墓碑、二陆亭、陆氏宗祠、陆宝安……这些二陆景观在上海的各个乡镇被反复讲述和再现。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古镇叙事的核心话语。因此,古镇传承了上海本土文化代表的叙事和景观生产。

上海地区代表的选择,没有选择官员和财主,而是选择了两位文士,这明显凸显了江南重文的特点。顾,又名顾,南宋著名学者,也有一个镇以此命名,即镇。可见,上海古镇重视学术文化,古镇以文化贡献者为地标,成为上海古镇的传统之一。

春沈骏和上海有什么关系

明清时期,上海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逐渐显露出来,那就是淳沈骏黄燮。

春秋战国四子之一的沈骏,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水利管理专家、学者。由于他的贡献,王楚把他的土地封在了淮北的十二个县。但后来,放弃了淮北的封地,楚王改守江东、吴。理论上,华亭和上海是他们的地盘。

明清时期,春沈骏的庙宇建在松江府所属的华亭和上海。然后乡志、县志开始说当地是“春沈骏的封地”。这些镇志为《云剑志》开篇的地域表述段增加了一句话:封城或地为春申君

因为淳姓黄,所以淳渡河的故事就成了镇名的解释来源,其中以黄渡镇最为典型。面对质疑,清朝的《黄渡镇志》说:“旧社会,黄渡虽未隶春申君,但相距并不那么远,他不敢假设前朝人的痕迹不会经过此。”他还说明郑德的《松江府志》说有“黄歇渡”,表示不是很近,以回应一些人的疑惑。

淳与上海的关系包括各乡镇的表述、上海县志的表述、松江府志对黄浦江的解读。例如,郑德的《松江府志》中明确说:“黄埔一泉申浦,据说是沈骏凿的一泉,而扎伊氏也。”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学者都清楚地知道,黄浦江入海段并非春沈骏修,而是明清时期十多次治水的结果。但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

首先,淳沈骏在江南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在上海,春沈骏的地位是无可匹敌的。他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才能,特别是他治理太湖流域的丰功伟绩,不能被一代一代人遗忘。中国文化强调感恩和感恩,所以选择对当地有重要贡献的人来为自己的母亲河命名,体现了上海先民的博大情怀。延续传统命名,传承地方传说,也是明清时期上海先贤科学态度、敬畏之心和地域文化传承的体现。

其次,二陆是华亭县的文化代表,但上海镇和上海县也想要自己的代表,所以必须选择不同的文化英雄,春天的沈骏成为必然选择。很多地区没有这样的意识,但明清以来,上海人有着鲜明的符号意识。根据今天的说法,他们有品牌意识,这为上海的地域符号建设奠定了基础。近代重要媒体《申报》进一步传播了淳的文化形象,《上海简称沈》将淳在上海的地位推向了极致。

第三,选择淳沈骏可以在江南建立强大的朋友圈。与二陆作为上海独特的文化资源不同,春申君是江南地区众多城市的共享资源。与春秋战国初期吴越之战不同,淳沈骏是吴越融合的管理者,也是江南地区文化统一的领导者。苏州以春申君为城隍;无锡传说淳沈骏管辖无锡湖等。,并建有春申大王庙;江阴有上海港和春申君墓;湖州以淳沈骏为开城始祖;嘉兴素有春申君封地之称,其古城为春申君所建。至于安徽,即使是在河南、湖北,也有很多关于春申君的传说,上海以一条大河命名黄浦江和泉申江,明显领先空,有利于在泉上海的文化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事实上,因为黄浦江的命名,春沈骏的地位在空之前就提升了。相反,春沈骏与上海的联系也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文化形象。因此,我们不应轻易否定明清淳沈骏传奇传承的文化精神和境界,而应看到这种传奇和认同以及海派文化的远见卓识。

上海古镇的中国文化建设

上海古镇的文化建设在于将这个传统国家的偏远地区纳入中国民族文化的整体叙事中,突出中国文化的融合性。这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将上海这块土地塑造成成龙文化的故乡之一,实现其龙传人的身份。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大量的龙文化,如福泉山遗址。龙文化在上海一直是一种信仰。从宋代第一镇青龙镇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据文献记载,青龙镇起源于吴建造的青龙船。青龙船是从哪里来的?显然,这是对周代“左青龙,右白虎,朱雀,宣武”的民族文化空之间格局的描述。上海在中国地理空的左边,号称东方青龙。中国有很多青龙镇,但上海的青龙镇不能再“左”了。此外,上海的龙文化地名数不胜数,以龙命名的桥梁、河流、酒馆、池塘数量十分稀少。如今,上海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龙舟、龙灯、草龙舞、白龙舞等,在中国都是出类拔萃的。罗店古镇、林三古镇、叶榭古镇、芦乡古镇都是这些龙文化的传承空。将昔日的边陲上海与整个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意义重大。从“鸟语”到“紫龙”,古镇是这一叙事转型的重要场域。

第二,以佛教文化作为古镇的文化支撑。上海古镇的程真很多,但其叙事却精彩纷呈。比如龙华镇的名字来源于龙华寺。这样的佛教文化标签在上海古镇太多了。比如南翔镇的镇志就强调,镇始于一座庙,因庙成镇,起源于梁潇时代。清代《南翔志》称该镇起源于梁代田健,历时六年,明显延长了该镇的历史。但是作为江南著名的古镇之一,南翔的地位确实很高。还有大家熟悉的真如镇,也是以Shinnyoji和程震命名的。另一个开始淹没在城市中的法华镇,也是由于成贞寺。著名的七宝镇因七宝寺而来。

第三,古镇的文化身份是由汉族英雄的代表人物塑造的。据地方志记载,自唐代以来,上海已有72座汉代英雄祠庙,许多祠庙也发展成为古镇。上海古镇修建的汉代英雄祠太多,徐州没有汉文化之乡。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上海的海潮泛滥,因为上海的海潮叫霸王潮,而霸王就是项羽。当然,这只是一个流行的说法。事实上,上海汉族英雄的祭祀超越了当地先贤的祭祀礼俗,具有构建民族忠诚和道德品格的意义。例如,王集镇起源于王集寺,纪念忠臣纪信。纪信扮成刘邦去救刘邦,引起了项羽的注意,刘邦逃过一劫。项羽生气了,煮了纪信。除了王集镇,还有彭越的王鹏庙彭浦镇、曹参的王草庙王草镇和以张亮传说为中心的张延镇。上海古镇的这种文化承载,是中华民族忠诚、贡献等重要禀赋的传承。

将江南地方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相融合的上海古镇文化精神,使上海古镇与江南地区其他古镇在传承地方文化的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上海的古镇属于上海、江南和中国。这就是海派文化的精神,海纳百川的精神。这种海派的特点是容纳外来人口和文化:如秦家从中原迁到上海,林家从福建迁到镇,潘氏家族从常州迁入,钱家从常熟迁到嘉定等等。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成江南主旋律,多元共存。海洋本身也给古镇上海带来了不同风格的上海文化。沿海一代以盐场为特征,如新场镇、下沙镇、四潭镇、六灶镇等,都与上海沿海盐业有关。惠南镇、金山镇、凤城镇都与上海的沿海边陲有关,都有守敌、外敌等军事色彩。从青龙镇到上海镇,以航运和海外贸易为特色,这个古镇已经成为今天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上海的江南古镇是一个具有海洋色彩的古镇,这是海韵江南的风格。

20世纪以来,许多城镇进入市区,失去了身份,如龙华镇、法华镇。有些城镇已经成为县城,不能再称为城镇,而有些城镇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已经被拆除,比如闵行镇。一些城镇由于衰败而消失了。然而,明清以来上海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镇,成为上海文化传统空的承载地。如今,上海有100多个城镇,这是上海看得见的传统遗产。上海的一些古镇得到了发展,如朱家角镇、七宝镇、南翔镇、三林塘镇、新场镇、枫泾镇、金泽镇、南桥镇、芦翔镇、泗泾镇等。,而那些发展不好的也很精彩。这些古镇如果发展起来,江南文化就会以视觉感的形式存在,就会有空个可以体验和传承的房间。所以,上海古镇不是传说,而是丰富的现实。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文论学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理事。他还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与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济民俗学等。主要著作有《神话与中国社会》《神话与美学集》《商史》《同盟史》《中国创世神话六讲》《叙事谱系与文化传承》《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等。,并且他已经写了90多篇学术论文。

请注明“上官新闻”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