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 混合式教学如何设计 与欧亚3位教师一起探讨

栏目:财经 2021-09-20 06:30:52
分享到:

2020年3月以来,欧亚教师发展中心针对课程教学不同阶段的需求,不断推出“云教研”系列教学案例。讨论的话题包括疫情期间如何开展在线直播教学、教学效果评估的实用方法、教学设计的迭代与创新等。

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理解混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如何发挥混合模式的优势和特点,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下,课程设计案例需要考虑哪些要点?我们总结了10月份的“云教研”活动,分享了三位老师的教学思考和探索。

01

苏:混合教学设计的探索

苏静涵

人文教育学院教师,欧亚教学设计师,Xi交通大学创新研究院特聘讲师。“五域教学法”校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幼儿园综合主题教学”智能树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

10月23日,苏老师以人文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五区教学法”课程实践为例,从混合学习设计的三个要点出发,解读了混合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应用。

混合学习的积极解决方案和误区

混合学习有三个重要要求:第一,在线学习必须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其次,学生可以自由提交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学习地点和学习方法。最后,它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些学者认为,混合学习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弊端和不足。李加厚指出,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要素,从而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或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罗冬梅认为,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从上面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混合式学习是指在任何正规教育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少有一部分是在线学习的,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自主控制时间、地点、学习路径或进度。

其次,学生在混合学习中的部分学习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在家庭不在的物理教室中进行的。

最后,混合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式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路径的各种模式在一门课程或学科中是相互关联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

因此,单纯的线上加线下模式,教学设计中使用高科技平台的手段,或者单一的项目式学习,都不能称为混合式学习。混合学习本质上涵盖了各种学习理论、学习方法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维”混合。可以说,混合学习是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过程的自主化、交互行为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评价的全过程化和教学管理的高效化。

混合学习的模式类型

由于混合式学习尚处于发展初期,一线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不断受到考验。在众多的图案设计中,苏韩晶在本次分享中与大家讨论的是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施泰克的研究成果。

在真实的混合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混合课程基本符合四种模式:转换模式、灵活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虚拟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实践教学中最常用的类型是转换模式,它有四个子模式,分别是本地转换、机房转换、翻转教室和个人转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模式,以物理校园为主体。

图1混合学习模式

原位转化

现场转化是一门课程或一门学科的教学,学生在固定的时间表或老师的安排下,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之间转换,其中一种至少是在线学习模式。

机房改造

课程或科目的教学是通过学生切换到机房进行在线学习模式进行的。

翻转课堂

在课程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讲课主要在互联网上进行,而在物理校园中,学生参与教师的特殊作业和其他指导。

个体转化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一个个性化的课程表,这个个性化的课程表是由教师通过一定的算法程序或规则设置的。

当然也有灵活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虚拟模式。这些模式的设计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能简单称为混合学习。他们更倾向于对传统教学的颠覆性创新。或许这些模式可以在教学实体学校中灵活运用,比如密涅瓦大学。

“五大课程教学法”的混合学习设计

《五大领域教学法》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共128学时,8学分。本课程不仅包含大量记忆类型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幼儿园课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

因此,在课程改革初期,课程团队首先对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组,将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编制成题库,供学生在线学习和评估,而不是占用线下教学大量的教学时间。线下教学更注重“项目设计”和“小组讨论”的学习,初步形成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专业指导,正式成立了五大课程教学小组团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学术能力,并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章节的分配,形成了多位教师在一堂课上共同研讨、共同授课的混合式教学团队。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团队积极探索同伴学习的优势,联合本专业教育学教学组教师,共同设计了跨年级、跨课程的学生学习项目“基于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在这个项目中,二年级学生需要在学习完《教育学》后设计一个理想的幼儿园蓝图,而三年级学生需要在学习完《五区教学法》后完成对不同幼儿园课程体系的讨论。

老师们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真正的“双选会”平台,让两个年级的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园林设计思路和幼儿园课程体系设计,互相交流,形成一对一的团队。最终通过跨年级、跨课程的合作,完成一套完整的基于幼儿园的建设方案。

双重选举会议地点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课程组还邀请了行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组的老师将进入不同的小组,全程协助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交流和专家指导

苏认为,混合学习课程的设计不应被视为线上线下的单一叠加。对于在线学习课程的建设,教师可以选择MOOC教学、直播课堂、翻转课堂、录播视频等不同的设计方式。如何在网络课程中实现高水平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网络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同时匹配相对有效的评价工具。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课后学习任务的恰当性。同时,对于实践课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客观条件,安排一些可以面授的课时,将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很好地衔接起来。

02

刘洋:基于设计思维的课程设计实践

刘洋

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欧亚教学设计师,创意设计与传播课程负责人。

10月27日,刘洋老师以《创意设计与传播》课程实践为例,从创意设计与传播的来龙去脉、以学生为中心范式下课程设计的科学依据、经典方法加持下的初步教学尝试、用数据和故事展示课程实践成果等方面,分享了文化传媒学院选修课团队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意设计与传播》课程建设过程。

课程理论基础

《创意设计与传播》课程致力于通过对创意思维灵感与方法、创意理念与表达、创意方案协同设计、创意产品执行与传播的研究,将源自斯坦福d. School的设计思维方法论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行业内的许多真实案例来拆解和落地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构建基于设计思维的思维框架,可以将设计思维应用于广泛沟通的许多领域的实际问题,如创意执行和体验设计。在此基础上,本课程的考核侧重于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概念辨析、创造性执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课程团队前期学习了赵菊明老师讲授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关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下探索课程设计的科学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深受启发。赵菊明强调,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非常重要,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特点的认知神经基础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将影响和指导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基础理论,创意设计与传播团队思考并规划了教学计划设计的要点。

一、培养学生理性认知——鼓励学生跨越最近的开发区。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人脑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成熟。理性思维是青少年大脑的典型特征,也是人成熟的重要标志。“理性”是大脑中枢控制区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培养这种能力离不开高阶认知、难点知识和挑战性学习的训练。要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最大化,需要制定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

图2最近开发区的理论思考及启示

第二,提高聚焦核心任务的效率——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教学创新。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中央控制区就像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它的重要功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核心任务上。因此,将课堂科学分成几个部分,增加每个部分之间的教学可变性和节奏,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键。这是未来课程建设多元化教学的坚实基础,如微格教学、视频观看、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个人展示等。

第三,建立社会化学习的经验基础——设计有效的团队学习方法。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使我们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他人的情绪。小组学习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和更即时的反馈信息,超越了仅在师生交流层面的互动,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创意设计与传播》课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为:通过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和工具,具备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意愿和学习行为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是全球设计思维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机构之一。斯坦福大学提出的设计思维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相关课程是全球创新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EDIPT将设计思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共情、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

《创意设计与传播》课程将设计思维融入到整个教学实践中,希望用设计思维的课程设计方法,即“用设计思维方法探索设计思维问题”,与具体的课程目标相结合,通过逆向设计方法,在学生学习效果检测和学生学习的环节,围绕“1个项目、2个课程海报、3个工作坊、4类作品”的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图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生共同创造成果

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神入

在项目设计初期,指导学生摒弃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设计视角,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通过社会调研、用户访谈等方法,利用共情地图、用户旅程图等工具,充分了解用户。理解用户是创意设计的起点。

定义

基于项目目标和用户的真实需求,引导学生挖掘出用户需求的真实痛点,定义正确的问题。通过设计“我们如何可能”的提问方式,找到真正的问题并重新定义,是创意设计的关键节点。

想法

有了明确的设计目标,就可以通过全脑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阶段,鼓励学生在数量上产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性想法,而不是批评或否定,最终筛选出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最佳解决方案。构思阶段的目的不是寻找简单的答案,而是为真正有价值的想法创造可能性。

原型

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做出产品的原型,鼓励学生在这个环节发现新的问题,可以通过重复前面的步骤进行改进,也可以为后期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在原型设计阶段,将之前的创意方案转化为用户可以感知的产品。

试验

在测试阶段,鼓励学生尝试和犯错,并指导学生邀请潜在用户通过故事板工具和角色扮演帮助完成原型测试。在产品测试过程中,仔细观察和检查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即使在测试阶段,产品的持续优化也可以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反复实践来实现。

课程实施初期,课程团队在设计思维共情地图工具和学生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绘制学生学习旅程图。这张地图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体验,这也将决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收获和能力目标。

图4学生学习历程图

课程实践反馈

在课程综合考核中,学生可以根据既定目标和具体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和高频课后辅导,完成真正的实践项目《长安玩家手册》。通过多轮项目讨论,学生构建创意思维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思维,开发和挑战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困境,最终完成创意产品解决方案的设计,并通过产品路演有效传播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

为了增加课程评价的有效性,课程教学团队邀请了创意传播领域的行业专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指导和评价,不仅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创作积累一定的经验,还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如图所示的项目路演现场,行业专家与学生围绕创意产品深入交流,达成学生实习意向。

课程项目路演现场

创意设计与传播课程建设团队还将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课程属性,动态调整课程设计的细节,力求在课程实施后,结合学生访谈和评价的数据,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未来我们将围绕课程目标,引入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建设力量,不断优化完善这门课程,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03

蔡万琪:混合教学的有效元素——从设计到实践

蔡万琪

人文教育学院教师,欧亚教学设计师,英语教学法课程负责人。

10月29日,蔡万琪老师分享了混合教学的概念、常见模式和有效要素,并举例说明了人文教育学院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法》的课程实践。

混合教学的概念和优势

混合教学作为教师熟悉的概念,常被理解为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方法相融合。那么,混合教学是“线上+线下”吗?答案是否定的,要探究一门课程的混合教学是否有效,必须明确“混合教学”的概念。

混合教学是结合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优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以下三个特点:有些学习活动是在网上进行的,学生对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和速度有一定的控制力;一些学习活动发生在受监督的实体中;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道路和未来发展。

翻转课堂

图5翻转课堂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在线输入知识;学生和老师在线讨论、活动和反馈。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点: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便于形成性评价。

移动学习中心

图6移动学习中心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教室分成几个学习中心;学生在指定时间转学;至少有一个学习中心是在线学习。其优点是:教室容量由大变小;各种形式的活动和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师生互动强,便于给学生个性化反馈。

总流量

图7总体流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进行两点循环;学生整体随班就读;便于教师操作和课堂管理。其优势可以概括为:将在线资源整合到整体课堂中;节省流程时间,轻松控制流程节点。

弹性混合

图8弹性混合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大部分学习是在线进行的;要求教师课前做大量准备;线下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形式。其优点是:学生自主决定线下学习的时间和形式,自主性强;关注学生个人成长,老师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具有高度的主导性,教师需要设置线上考核,考核结果决定线下学习的对象、规模、形式和时间,确保学习效果达到预期。

有效混合教学的四个要素

基于以上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如何才能保证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有效的混合教学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素:在线整合、数据实践、个体学习和在线互动

有效的混合教学必须整合线上和线下活动。选择课堂活动时,要保证线上线下活动相辅相成,不能独立存在。教师在选择课堂活动后,需要利用PICRAT框架对混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从而调整混合教学活动的比例、形式和内容。PIC是评价框架的纵轴,指向学生与线上活动的关系,RAT是横轴,指向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活动的特点在坐标系中定位活动,有效的混合教学活动应位于坐标系的右上角。

图10用PICRAT框架评估教学活动

数据实践

有效的混合教学可以利用数据实践的结果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平台,将这个平台融入到课程考核中,以平台提供的考核结果来优化和调整教学。调整教学的步骤可以概括为“AAA三步法”:第一步,问——问数据问题;第二步,分析——数据分析得出答案;第三步,ACT,用行动调整教学。

个性学习

有效的混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里的个性化可以分为目标个性化、评价个性化和活动个性化。教师可以利用前测了解学生,根据前测结果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个性化目标配备不同的评估和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发展。

在线互动

有效的混合教学可以通过在线互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常见的互动类型有:1)学生-学习内容;2)学生-教师;3)学生——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三种类型设计课堂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才能保证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参与讨论,认真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明确以下两点:1)学会提问;2)合理分配学生角色。首先,有效的互动和讨论必须以适当的问题为导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避免在小组讨论时出现一些学生“搭便车”的行为,教师需要在开始讨论之前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小组角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完成自己角色内的任务。如何练习可以参考下图中的10种题型和5种角色。问题和角色的难度从下往上逐渐增加,对应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图11十个常见问题和团队成员的五个角色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在线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给学生有意义、及时的反馈。有意义的反馈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反馈汉堡”。教师在给学生反馈时,需要遵循“点名建立联系—准确表扬完成任务的优势—提出改进的地方—整体评价—给予学生帮助”的顺序。

图12反馈汉堡

有效混合教学的实践

在了解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四个要素后,蔡万琪以《英语教学法》为例,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采用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中心的混合模式,分享课程设计、线上线下活动比例、考核方式和课堂活动设计。

教学前,蔡万琪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了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话题,如“如何保持第一堂课的安静”“如何管理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程设计基于“近发展区”、“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和“内部动机”理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水平分为五组,保证每组有一个学习能力强的推动者,一个学习能力弱的总结者。然后,根据不同的智能,将课程考核内容分为六个部分:语言描述、绘画设计、动手制作、文本呈现、演讲辩论和视频总结。

根据项目化评估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课程结束时分组提交儿童英语课堂的设计模型,并在整个课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个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评价,如选题确定、文献收集、主题展示与辩论、设计草图绘制、动手模型制作、文本呈现设计理念、现场辩论比赛与投票、产品总结与反思等。

图13混合模式和学习成绩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采用教师录课与观看名师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完成理论知识的输入和吸收,再通过线下课堂的课堂活动检验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其次,采用移动学习中心的模式,将课堂分为三个30分钟,前30分钟用于教师授课,后30分钟用于小组制作,最后30分钟用于教师小组收集信息和答疑。

课堂活动设计是保证混合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为了保证老师选择的课堂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蔡万琪女士在教学实践中分享了几种参与度高、反馈好的混合课堂活动,包括虚拟辩论、幕后采访、解决热点问题、重塑视频记忆等。以虚拟辩论为例,学生在网上收集名人观点,了解并总结观点,撰写自己的辩论稿,将名人作为自己的虚拟对手进行辩论,最后将自己的辩论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上,与原来的名人视频进行对比。在参与这样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影响力。

此外,视频回忆重塑也是一项可以检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有趣课堂活动。老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视频编辑器消除老师的讲解音,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视频进行重新配音。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学生的配音视频,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