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喜事,“久旱带来甘雨,异地见故人。新婚之夜,金榜题名。”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还有比成为第一名更大的喜事吗?
是的。不仅要当第一,还要上初中,名列前茅!
陈同芳,男,25岁,出生于岷县少数民族,高中大唐镇远十年进士系第四名。
在唐朝,有不止一种方法可以成为官员。名门望族的孩子可以触摸到父辈和祖先的光芒;一个不在流中,但有本事的小官吏,可以“流外之流”;此外,还有各种杂色的流入和军事成就。但是,从唐朝武则天的制度开始,如果你想在清朝担任要职,你必须是进士出身,即使你想宣布马将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
科举考试可以分为常规科目和制度科目。正常情况下,常规科目一年举行一次,包括秀才、秀才、士兵、法明、子明、舒鸣、童子。学者早已名存实亡。其实最难考的是进士,录取名额很少,当然是最尊贵的。该制度是皇帝举行的特殊考试,在宫中举行,等级很高,但打不过进士。
事实上,在唐朝,及格的进士只有资格做官,不会被授予官职。不可能像歌剧里那样直接做“政府八巡”来惩罚恶霸,娶漂亮迷人的妈妈。只有通过吏部的选举,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官员。但是,在普通人眼里,进士是个文学明星,将来也是要晋升的。因此,它被称为“白怡香清”。
在世界上最难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是一件大事。在可称为天之骄子的录取名单中,排名第四,更加引人注目。成名、光宗耀祖不是指日可待的事!
二十五岁,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硕士研究生还没毕业,而且还很年轻。唐玄宗以来,唐朝规定文人要遵循自己的资格,多次参加吏部的选举,才能逐渐升官发财。你越早开始排队参加公民选举,将来的上升幅度就越大。在为时已晚之前出名是不现实的。
二十五岁第四进士,很厉害!陈同方的心情真的很好,不小,但是很好。
进士考试被列入名单,就像后世高考结束一样,是大家放松的时候了。不同的是,这些杰出的国家级学术暴君都是朝廷的珍宝,所以会有一系列的官方集会、宴会和封号活动。当然,由于当时政府财政吃紧,支出还是需要新学者搞“AA制”来收钱。对于有幸参加快乐聚会的学者来说,这笔钱应该花得很舒服。
学者聚会不仅是为了好玩,也是进一步加深印象、增进友谊的重要机会。同批录取的进士,称为“同年”,是比“同窗”更关键的人缘。在未来的仕途中,他们有互相扶持、互相骄傲的义务,这是封建社会官场中人人皆知而不说的潜规则。
此刻的陈同方手里拿着酒瓶,与同年的同龄人有说有笑,大方回顾长安的辉煌岁月,勇敢地畅想未来,指点江山。
环顾四周,我瞥见王波走上前来敬酒。陈同方忍不住笑了。老王不容易。他一直缺钱,他不知道他从哪里得到这个聚会的钱。
王波祖籍太原,因父亲是扬州小官吏,便举家迁往扬州定居。我小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家里衰败。无奈之下,王波只能自投扬州赵辉寺木兰院打秋风。每天,当铃声响起时,僧侣们去食堂吃一些快餐。随着时间的推移,僧侣们变得不耐烦,对他越来越不重视。
王波是苦孩子,但不是熊海子。生活很难,所以要努力学习。有一次,看了半天书,觉得饿了。我终于等到吃饭铃响了,匆匆走了出去。在餐厅里,但没有发呆。吃完饭,和尚们打嗝出门。王伯拉问一个熟悉的和尚为什么,和尚不以为然地合十说:“教施主今天的寺规是饭后打铃,很容易,阿弥陀佛,呵呵。”王波暗暗骂“贼秃又没礼貌”,但他毕竟得陪他笑。
只是家里穷。英雄不问出身。王波真正的弱点是他的年龄。他今年36岁。
现代文明社会,很多大公司招聘工作的年龄上限是35岁。在营养不足、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三十多岁的人到了中年。
在赛场上,只讨论文章,王波获得了笔试的冠军,所以他拿到了,虽然他在陈同方这里的排名不够。然而,在他这个年龄,他很快就会筋疲力尽。在漫长的多轮选举过程中,他能在哪里生存下来,然后升到最高职位?可惜一个书生的名额注定了!
陈同方用酒精想了想,伸出手拍了拍王波的背。他开玩笑说:“王老王老,白白给了你一张单子!”
周围突然安静下来。
这张脸有点大,不是说老王快不行了,以后也没有升职的希望了吗?
王波的脸上充满了悲伤。他嗫嚅了半响,咬着牙,不甘心地说:“我还想参加吏部的复试,再给考生写三篇文章。”
陈同方不知不觉笑出声来。作为学霸中的考神,他有权利压垮除了前三名之外的所有不满:“王老,算了,只是免费的礼物,何必再来?”
王波不再说话,争吵结束了。大家就当没听见,继续吃喝笑。
一场热闹的庆功会后,大家都努力工作,准备参加吏部选举。当时,陈同方家里突然举行了葬礼。按照礼节,他必须回家保留这个系统。
王波是残酷的。陈同方会看到的!进士考试排名差不多?我再来一波!
今年他又参加了制作科目的考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考上了尖子班。
普通科目和系统科目双学位等于下山的老虎。谁能阻止他们?当官吧,现在,现在!
王波是一个很好的读者和脾气,更糟糕的是他的实践能力。
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开始,他就擅长审理刑事案件,很快成为御史中程的法眼,被提升为监察御史。根据建议,一名官员因受贿被免职,他贿赂了相关官员,再次被调走。王波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冒着激怒权贵的风险去举报弹劾,从而罢免了大老虎。
当被提拔为御史大夫时,他在路上与荆、李一起努力工作。
这个建议很干净,为皇帝监督官员。体重,但很低。利用低级官员监督高级官员,是一种相互制衡的政治方式。按照先例,低素质的督察和高素质的官员在路上相遇,但高层次的官员必须在路边让路,以示对清官的尊重和对国家监督体系的敬畏。
李实只是没有按照常理出牌,而是拒绝让路,霸气扬长而去。
王波脾气很大,咽不下这口气。回国后,他写了一封信继续对抗。进士写了一封信发誓。如果不能把对方气个半死,那一定是你买的地方。而王波实际上测试出来了,而且它也说明了原因,所以不难想象这封信的威力。
李实拿到信就跑了。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争执,王波被降职,调到下属的三原县当县长。把你捧在手心,看我怎么揉你!
王波欲哭无泪。一级军官杀了人,而且不仅仅是一级,现在还说了算。
这位先生很有韧性,所以他安慰自己,诚实地去李实的衙门道歉。
虽然你很卑微,但你还是要做你该做的。王波在三原任用中大力打击豪强,年终绩效考核优秀。李实不禁另眼相看。这个老王,脾气又坏又坏,是个做事的好手。" " " " "我有一大批大人,所以我不跟你们计较,而且我还要向我的国家致敬!
当皇帝收到李实的推荐信时,他不禁感到感动,并想提升王波为一个亲密的重要职位。当时,王波也遭遇了意外,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和陈同方一样,他回家守制度。
但是王波并不害怕。皇帝认识我,高官赏识我。他暂时离开是为了更强烈的回归。制度到期后,王波大踏步重返朝廷,并以其过人的身手,开启了新一轮的升迁之争。
王波刚入仕时,为人正直,很有个性。他的家庭沉浮了很久,慢慢也变了。阿福显贵,请皇上。为了升官发财,他们不顾人间疾苦,拼命寻找。人品有损,被君子唾弃。
但他的精明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看到眼前堆积如山的书,一般人都受不了,但他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向皇帝报告,即使有几十件事,也没有必要写在水板上。他说得很清楚。只要你不犯大错,你的下属官员每年都会根据他们的勤奋程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和职位。王波精通复杂的刑法,能准确破案。管好钱可以弥补政府支出的不足。提高工资成本,让前线作战的部队没有后顾之忧。他还征用民间劳动力,疏浚河流和港口,为水运服务。当时骂声一片,后人却从中受益。
总之,王波,一个德行不足的人,有富余。但这种能做事又能讨好的大臣却是皇帝喜欢的,所以晋升之路一般都比较顺利。
另一方面,陈同方在制度到期后回到长安求官。但他是一个退休的进士,从来没有当过官。认识他的人自然不能担任官职。好在请同年报价。
有一个好混在同一年一直当节日协议,听着很威风。陈同方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过去的心。这首诗还没有完全流传下来。《全唐诗》只包括以下句子:
应念路傍憔悴的翅膀,乔木星一起搬了过去。
没那么优雅,那就是:拉个弟弟。
同年是苦笑,兄弟,我是副,我有工作但是没有权利,我帮不了你。今年流行的辣子鸡是王波的,你不尝尝吗?
陈同方并没有把自己之前对王波的羞辱当回事,真正来到“王老”为官。
“王”嘿嘿一笑,这有多大?好吧,你去江西做官。
陈同方火速赶往自己的岗位。眼看就要到了,他奉命改任浙东官员。陈同方转身跑了。途中,又接到失察的指示,改为南陵。就这样,陈同方终于回心转意,原来是在耍我。如果这个军官做不到,他就会被杀。
陈同方回到家乡反思自己。他对亲戚和孩子说:“我只是偶尔开个玩笑,但没想到王哥会怀恨在心。一个人的话怎么可能完全令人满意?”
他在这里抱怨,王波正在大踏步前进,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陈同方想再赔罪,他也不求什么。他最终在绝望中死去。
陈同方的自省并不深刻。现在有人写文章评论这件事,但他们只是指责王波小心眼。
在我看来,王波没有追求宽恕,他真的不够忠诚。然而,当陈同方成功时,他打了王波的脸。在主场比赛中,王波在地上蹭着昔日同学帅气的小脸,这也在意料之中。孔子的教导是:“直诉。”我没说"以德报怨"
对于陈同方来说,王波可以抛开自己过去的错误,这就是高天的仁义。他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做,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期待别人的额外宽容。根据陈同方后来的说法,很明显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但可惜他是第四名进士。
王波一路晋升,担任了许多重要的权力职位。在淮南期间,他重游扬州赵辉寺木兰院旧址。当时他早年送去阅读的一些碑文依然存在,被深谙世事的僧人用绿纱包裹着,被保护在一个珍贵而重要的地方。当年的穷书生,今天的省政府,笑了,要了一支笔,写了两首诗。一种是感叹时光飞逝,人物易变:
三十年前,我参观这家医院时,木兰发院是新建的。如今你去看经,树老了,和尚秃了。
另一首歌,是感觉世界赤裸裸,人情冷暖:
很惭愧,上节课我走遍了所有的西部和东部。30年来,灰尘一直吹在脸上,现在变成了蓝色的纱笼。
王波后来成为首相,并被载入史册。所以,现在开始还不晚,只要能走远就好。
注:原著《王波与陈同方的故事》记载王波的年龄为56岁,现代文章均据此临摹。《新旧唐书·王波传》记载,他七十二岁时死于太和,唐文宗四年。他和陈同方都是进士,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年,那年应该是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