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 邬达克 上海30多栋老建筑的灵魂

栏目:科技 2021-10-11 18:01:18
分享到:

在上海,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留下了30多栋建筑,其中经常出现船只的图像,就像他的流浪生活一样。这位谨慎而理性的建筑师对时事、思想和人际关系保持着疏离的态度,但他设计的建筑早已成为上海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心血——摩天大楼、街角建筑、电影院——都融入了人情世故、城市兴衰。

1.Hudec。图片来源/搜狐

梅峰大厦:一个不起眼的起点

1918年,25岁的邬达克流亡上海。他之前的经历惊心动魄: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被送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因转移战俘跳上火车,侥幸逃到上海。他的第一部作品只是《寻米与梁》——挣了一张回家的票,胡德克去了克利夫兰工作。四川北路拐角的美丰大厦是他在上海的第一个作品。

这一走,从邬达克建筑师生涯的起点美峰大厦开始。从南京东路地铁站出来,走两三百米就能看到美丰大厦。在两层建筑的拐角处,立面干净朴实。一楼门面嘈杂,摊贩换了一茬又一茬。很难相信这是建筑大师的第一部作品。这座街角建筑于1920年问世。一个世纪后,它消失在烟花世界。

2.美丰大厦一楼已被用作商铺。摄影/闫

与当时的外滩建筑不同,美丰大厦的设计以巴洛克雕刻、约阿尼柱头或其他纹饰装饰,但并不做作。就像当时的邬达克一样,不为世人所知,但并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然而,CLIEK的老板眼光独到,提拔他为CLIEK的合伙人。

后来,在梅峰大厦周围,邬达克留下了一系列华丽的字迹。这些建筑都比较“冷”,基本不对外开放,只留下一个傲人的门面在人间。从南京东路到外滩走一走。在福州路,你可以看到美国花旗集团协会的旧址。红墙砖用白水泥填平,呈水平和垂直的直线落下,像斯文的格子衬衫;然后顺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到汉口路、四川中路,看到原来的四排储蓄社大楼,是一座英式乔治式的古典复兴兼收并蓄的风格建筑,顶部是一座带小门洞窗的塔楼。这些建筑顶部是孤独的,所以工作日不允许进入。他们只能从窗户和洞里瞥见内部。

3.原来的四线储蓄社大楼。内地、中南、晋城、盐业四家银行是当时上海的四大名行。摄影/闫

在设计这些建筑时,邬达克的事业蒸蒸日上。他把办公室搬到了苏州河圆明园路上的真光大厦。从四川中路走到圆明园路上的振光大厦,我的眼睛突然变得清澈起来。外墙采用深棕色瓷砖装饰,大玻璃窗与凸墙相间,使立面充满变化。用锐角垂直线装饰的墙壁像波浪一样,冲向天空空。

国际酒店:雄心勃勃的摩天大楼

在拥有一家独立的事务所后,胡迪克的建筑风格开始转变为完全的现代主义,被后来的学者称为“现代装饰艺术派”。这一时期邬达克的代表作品是著名的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

从气质“冷”的圆明园路,到人来人往的人民广场,可以看到国际大酒店——上海第一座摩天大楼。20世纪上半叶,国际酒店是上海建筑的壮举。成名后,建筑师贝聿铭回忆,他遇到了在建的国际酒店,由此萌生了对建筑的兴趣。这家著名的国际酒店已经成为哈德克建筑的巅峰。抬头看国际酒店的小路,高楼贯穿天空,仿佛置身于20世纪初的好莱坞大片中。在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中,三毛看着国际大酒店的楼顶,抬头望去。他头上的帽子掉在了地上。

4.上海国际饭店建成于1934年,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高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29年,邬达克去美国准备设计国际酒店。在华尔街崩溃的前夕,邬达克见证了在美国城市流行的摩天大楼和酒店的建筑热潮。在那段时间里,美国的城市一直延伸到天空。

Hudec在美国呆了很多天,画了很多摩天大楼和装饰细节。虽然他的风格是从纽约的摩天大楼继承而来的,但国际酒店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它的设计也有自己的考虑。国际酒店轮廓纤细,顶层层层封闭。站在建筑对面,有一面深棕色的耐火墙,酒店的屋顶气势磅礴地直冲云霄。这座83.8米高的建筑有24层。从底部可以看到建筑飞入云端,从顶部可以俯瞰马场。

5.《商业工程师》杂志国际酒店介绍。摄影/闫

邬达克是一位西方建筑师,他在当时走出去进入上流社会,为富有的黄金业主服务。当时的国际饭店也是名人聚集的地方。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体面生活”的象征。但现在,国际酒店的街边小店、咖啡馆、面包店也是普通人的乐趣。面包店常年排长队,“老上海”不厌其烦品尝国际酒店喷的蝴蝶蛋糕。

国际饭店旁边有一条5米宽的街道,中间隔着一条街。一座巨大的塔矗立着,上面挂着“伟大”的标志。这是邬达克的另一部作品——大光明电影院。文学描写中的“大光”意象是多变的。它是一个浪漫的绅士,也是一个时髦的魔鬼。张爱玲曾在《有多恨》中写道:“现代电影院是最便宜的宫殿,都是玻璃、天鹅绒、大理石仿品的大结构。这个家庭,一进门地下就是淡淡的乳黄色;整个地方被放大了几千倍,就像一个黄色的玻璃,特别是有这样闪闪发光的错觉。”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带着波浪般的线条走上台阶。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

胡达克的家

从大光明电影院出来,沿着南京西路走,走出英美租界和十里洋场,穿过南京西路商业街,拐进一条小马路。在那里,Hudec为许多业主设计了房屋,包括一些著名的房子。最著名的私人建筑之一位于铜仁路,被称为“绿房子”,这是邬达克为颜料之王吴建造的住宅。战争期间,绿房子的主人抓住机会做军用绿色颜料的生意,从而发了大财,并把绿色作为他们的幸运色。房子像一艘华丽的游艇,台阶从院子通向二楼,像一个梦幻花园。邬达克对他的油漆大王的主人说:即使过了50年,这座房子仍然是新的。现在它实现了。

吴去世后,他的孙子和妻子、作家程乃山以《绿房子》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蓝房子》。程乃山在一篇回忆绿房子的文章中说,绿房子是吴心目中的“樱桃园”,吴生前说“死也死在绿房子里”。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吴用咖啡和安眠药结束了他的生命。温室和他种下的枇杷树见证了颜料王一生的兴衰。

绿房子换了主人,一直藏在世界上,直到最近。在它重新亮相的那天,参观者排起了长队,人们都想看一看这座神秘的绿房子。老老少少站在当时爵士舞经常乘坐最新电梯的木地板上,见证着环形的落地窗。照片定格在这一刻:游人站在曾经名媛聚集的露台上,像站在一艘远洋轮船的甲板上,船上有人向远方招手。绿房子就像一艘船,在时间的海洋中航行,它永远消失了。

从绿房子开始,我想去邬达克以前的家。一路上,可以见到胡达克不同时期的作品,如:爱国实业家刘鸿生之兄刘冀生的花园洋房,巨鹿路675号;在淮海中路,我遇到了一个诺曼底公寓,也像船一样“乘风破浪”;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楼,红砖白线,现代装饰风格的校园建筑。穿过交通大学的校园,在番禺路,我终于见到了沪德在上海的家,一座温馨的英文建筑。小花园里的藤蔓生机盎然,浅色的花朵再次绽放。这间小屋保留了建筑师的家庭幸福。

6.邬达克故居位于番禺路129号。摄影/闫

邬达克的女儿德维特回忆说:“我对这座古老的住宅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每年父母都会在这里举办盛大的游园会,我总是穿着布达佩斯的传统服饰。”德威的房间就在她父母的卧室上面。她喜欢听鸽子咕咕叫,而她的父亲每天喂鸽子,看它们在屋顶上盘旋。1954年,邬达克带着妻儿离开上海,只留下一扇门和一张画桌。